《职工工伤劳动能力鉴定标准应用指南(2014版)》基于标准,源于实践,通过劳动能力鉴定实践中大量具体翔实的案例,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对如何理解、掌握、运用标准作出客观公正的鉴定结论,作出了具体、形象、生动地阐述,可以作为学习贯彻新标准的培训教材,也可以作为指导各地劳动能力鉴定专家在进行劳动能力鉴定时应用新标准的参考用书。
本书是关于劳动法基本理论和制度的一本专著,涵盖劳动法的重要问题,旨在找寻劳动法的正确理念和应然制度。书中立足中国的制度和实践,既分析了劳动法制度的变迁,也考察了劳动法实施的状况;放眼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劳动法,力图通过比较法视角,汲取域外的有益理论和经验;提出的一系列改革和完善建议,将对我国劳动法治体系的完善发挥积极作用。
本书为满足广大读者学习、了解养老相关政策规定中快速、按需查找自己关心的问题而编辑出版。根据养老保险及其立法的实际情况,整理出实务中常见的关键词,并将与该关键词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一并列在该关键词下,便于读者根据自己的需求查询使用。每部分还添加导读,简明扼要地介绍本部分的主要内容。
劳务派遣法律规制是劳动立法和劳动法学中的重要问题,我国劳务派遣用工的比例要远远高于欧美日诸国,本书以我国劳务派遣的实践和实务为基础而进行的以法律解释为核心的研究。旨在兼顾劳务派遣的理论研究和实务指引,为我国劳务派遣的规范化提供理论基础。
《劳动法的比较与反思》书以劳动合同法的制定为背景,分析了我国劳动合同法以及劳动法相关规定的进步与不足。全书以比较的视野,通过对英国、美国和欧盟等国家和地区重要的劳动立法、学说和判例的评析,分析了我国劳动法在观念和制度上的发展与不足,并且在考察我国劳动法实践的基础上,对如何在劳动法领域更新观念和完善制度提出了具体的对策建议。全书运用了大量国外手资料,论述充分,有利于推进我国劳动法的研究,特别是深化对国外劳动法的研究。书中提出的一系列对策建议,对于我国进一步完善劳动合同法及相关制度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2010年对于中国的劳动法律建设和实践是不寻常的一年,新中国的部《工会法》走过了60年,部《劳动法》走过了15年,而这一年,中国的劳动争议事件频出,从深圳的富士康工人自杀事件到广州本田工人罢工浪潮,劳资矛盾愈加激烈,对中国现有劳动法律和实践进行反思和批判已是大势所趋。在这一背景下,来自美国、英国、日本、澳大利亚、韩国、国际劳工组织,以及中国有关方面的学者和专家于2010年8月在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劳工问题研究中心就相关中国劳工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国际性学术交流探讨。《中国劳动者维权问题研究——中国工会法60年与劳动法15年》在会议论文的基础上编写而成,旨在以批判的眼光回顾总结法律制定中的历史经验,以劳动社会事件为视角评估法律的实施效果,并期待在劳工问题方面产生更多的良法,最终惠及为中国的强大作出不朽贡献
本书作者系劳动法律师,其毫无保留地分享了从事法律实务二十余年的实践经验。本书遵守现行法制、关注理论前沿、突出实务操作、内容深入集中、体例清晰紧凑、解释得当合理和观点鲜明系统,不回避解雇实践中的热点难点,且将各省市司法理解归类整理和点评,并给出解决方案,是一部理论结合实践的佳作。本书凝聚了作者多年劳动法实务研究心得,对用人单位、律师和其他劳动法从业人员均有借鉴意义,亦可供有关研究机构和实务部门参考。
新加坡于2000年正式进入老年型社会,与我国步人老龄化社会的时间接近。但在此之前,新加坡政府已经开始关注老年人问题,并着手在养老事业方面进行尝试和探索。中新两国渊源颇深,在地理位置上,新加坡与中国一衣带水,是中国在东南亚最重要的合作伙伴之一;在人口构成上,新加坡75%左右的人口为华人;在文化传统上,新加坡与中国都深受儒家思想文化的影响,信奉“孝道”观念。因此,介绍新加坡养老方面的做法和经验,对于促进中国老龄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书作者系劳动法律师,其毫无保留地分享了从事法律实务二十余年的实践经验。本书遵守现行法制、关注理论前沿、突出实务操作、内容深入集中、体例清晰紧凑、解释得当合理和观点鲜明系统,不回避解雇实践中的热点难点,且将各省市司法理解归类整理和点评,并给出解决方案,是一部理论结合实践的佳作。 本书凝聚了作者多年劳动法实务研究心得,对用人单位、律师和其他劳动法从业人员均有借鉴意义,亦可供有关研究机构和实务部门参考。
本书是作者近期年发表和未发表论文的集合,论文紧紧围绕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领域中的热点、核心问题进行系统论的理论梳理,不少论文所选题目和内容学界至今尚未进行理论探讨,对于理论研究和研究生教学也有益处,理论背后所得到的启示应当对于实务界有相应的指导作用。
工伤(industrialinjury),是产业社会形成后职业伤害的代名词。如何对从事职业劳动过程中的受害人赔偿和补偿,一直是法学界关注的问题。本书就职业伤害受害人权利救济从私法向社会法的跨越入手,分析了两个法律门类之间属性的差异,随后就工伤保险法的基本原理、具体法律制度的架构,如工伤认定、劳动能力鉴定,工伤保险待遇、工伤保险基金、工伤保险程序法等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分析与阐述。分析过程中,既对现行制度的利弊进行了相应的评析,也依据工伤保险法律制度的社会法属性进行了理论前瞻。同时,也对工伤保险法律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康复和工伤预防进行了相应的阐述,这一部分正是对传统私法局限的重大补救。,鉴于我国工伤保险法律制度尚属初创,制度的实施有一个渐进过程,本书就未参加工伤保险之用人单位中的职工遭受职业伤
《劳动合同法》作为我国社会法领域迄今为止影响的一次立法活动,引发了全社会盛况空前的大讨论。大讨论中存在两种针锋相对的观点,即“劳资冲突说”与“劳动者分层保护说”,《社会法与法社会论丛:劳动合同制度中的管制与自治》作者是后一种观点的代表人物。《社会法与法社会论丛:劳动合同制度中的管制与自治》作者也是最早阐述弱者理论并提出“倾斜保护”观点的学者。《社会法与法社会论丛:劳动合同制度中的管制与自治》的总论与分论基本遵循时间顺序,性地展示了作者在立法前、立法中以及立法后的理论探索,散论则收集了有关劳动合同立法争鸣的大量原始材料,再现了一场本应正常的立法讨论如何被包装成反常的“劳”“资”交锋。这些内容不仅是研究我国立法史的宝贵资料,也为劳动法的学术争鸣及未来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