询问被性侵害的未成年人,如何在遵循未成年人认知、心理与表达能力发展规律的同时,客观还原案件真相并避免对被害人造成 二次伤害 ,成为当前办理性侵害未成年人案件中亟需破解的难题。《保护最脆弱的人 性侵害未成年人案件被害人询问指引与论证》立足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刑法》《刑事诉讼法》及相关司法解释和规范性文件中关于性侵害未成年人案件办理的规定,吸纳国内部分地区开展 一站式 办案救助机制的实践经验,广泛参考域外国家与地区在询问未成年被害人方面制定的专业规则与指南,采用多学科视角,系统性地构建了适合我国司法实践的性侵害未成年人案件被害人询问指引,并从询问原则、规则、询问流程、询问内容与技巧等方面为一线办案人员提供了较为细致并具有可操作性的指南。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各种法律行为、行为能力、意思的正当形成和准确表示、原因、无效的法律行为、期限、条件、负担条款的设置、法律行为的确定和解释、通过第三人的法律行为。??????《民法大全选译》的这一部分第三分册,把“法律行为”作为书名。在《民法大全》中,没有一个部分具有这样的标题;在许多现代民法典中,也不包括这一部分(例如1804年的《法国民法典》、1865年的《意大利民法典》和1942年的《意大利民法典》、1855年的《智利民法典》,采用这种模式的还有《厄瓜多尔民法典》和《哥伦比亚民法典》、1870年的《墨西哥民法典》和1928年的《墨西哥民法典》)。而现代的法学著作通常包括这一部分,或包括一个法律制度赋予法律效果的一般前提的论述,而有些民法典也把它包括在总则部分(例如1900年的《德国民法典》、1917年的《巴西民法典》——
本书在充分论证程序合法性正当性的基础上,结合案例围绕程序合法性的保障问题一程序违法的遏制和制裁问题进行了系统探讨;分析了程序违法的立法成因以及中国现行程序性制裁制度存在的内在缺陷,并就程序性制裁制度的完善提出了较为可行的建议;讨论了与程序性制裁有关的三个重要的司法制度,即确保审判权的独立行使、司法审查机制之构建以及辩护制度之完善。该研究对于时下正在进行的刑事诉讼法的再修改工作具有积极作用。
本书是关于行政诉讼法的非常有特色的专著型教材。全书分5编、15章。除了总论,分别为:受理条件(法院可以审理哪些案件),审查标准(法院判断行政行为合法性的标准是什么),救济方式(法院能够给予当事人什么样的帮助),以及诉讼程序(各方当事人应当遵循的程序)。本书的篇章结构并不采用《行政诉讼法》的章节体系,也不同于主流教科书的体系。作者何海波,法学博士,毕业于北京大学,师从我国行政法学家罗豪才教授,现为清华大学法学院副教授,中国目前行政法领域的中青年学者。
本书倾注了作者十几年对诉讼心理学潜心研究的心血。 本书是作者在原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认真研究该学科体系架构与实践应用的众多问题,吸收相关理论成果,进一步系统化、科学化的产物。 本书对诉讼心理学的基本原理,不同的角色个体及其不同类型的诉讼反映出来的诉讼心理特点进行了全面细致的阐述分析,在探讨心理特点和规律的根源问题上,更有效地考虑了从诉讼规则到实体规则的结合。
和大家分享民商事诉讼仲裁律师的经验、教训和知识是孙巍写这本书的初衷。在六年多的执业过程中,孙巍经历了很多,有教训,也总结了一些经验和实用知识。孙巍希望这些教训不要在同行,尤其是那些刚入行的律师朋友们身上重演:又希望和其他律师分享若干年来积累的经验和知识,共同提高执业水平。 起初,这种愿望是通过在律师事务所内举办讲座和培训进行的,后来孙巍开设了个人博客,有了更多的读者。现在,孙巍希望能够借助法律出版社这一全国最、最的法律出版机构,以书的形式和更广泛的朋友交流。
本书在内容上以诉讼制度的一般性内容为研究对象,揭示和描述了诉讼制度的共同性机理及应然状态。在研究方法上,运用法理学、法社会学、法经济学的基本原理,解析和诠释了诉讼制度的基本要素,并试图在诉讼制度与其基本要素之间建立起一种合理的、内在的联系。
对本书的组成需要有个交待:书稿的多数文字已在《法学研究》、《中国法学》、《行政法学研究》、《浙江大学学报》、《法学》等杂志上发表,对于杂志社及其的编辑们作者理应表达由衷的谢意。部分是我的博士论文,当然有部分修改;第二部分主要是近年来研究行政法源的学术研究成果;第三部分的第九至至十七章曾以《行政违法研究》为题由杭州大学出版社于1999年出版,其中既有删增,也有修改。本书取名为《司法审查的基准——探索行政诉讼的裁判技术》包含了作者的个人奢望:学习法律原理的一个基本目标是解决个案,个案的解决依赖对法律问题和事实问题不同的处理技术,目前的研究成果希望对此有所贡献。
本书提出刑事审级制度之审级独立、上诉不加刑、有限审查等基本原则,保障被告人的合法权益、保障司法裁判的正确性、促进程序公正、统一法律适用、防止权力滥用以及解释和发展法律等功能。对法治发达国家的刑事审级制度从刑事审级制度模式、刑事法院等级、初审程序和上诉审程序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获得启示。挖掘刑事审级制度之认识论原理、价值均衡原理、技术原理等原理。剖析我国刑事审级制度的理论、立法、实践缺陷,对我国学界存在的三审终审制改革方案进行评析,指出三审终审制的建立在我国可能遇到的障碍。提出我国刑事审级制度改革应当分为近期、中期、远期改革的目标,并就其实现的措施进行分别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