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刑法,博大精深,彰显了人类的理性、文明及正义。 国际刑法的实践,始于二战后成立的纽伦堡和远东国际军事法庭。70年前,当反法西斯战争取得胜利时,同盟国决定摒弃人类社会千百年来简单的报复手段,而是成立国际司法机构,次用法律对德国纳粹分子和日本军国主义分子进行审判和惩治,体现了人类的理性、文明和进步。 时至今日,除了上述两个国际军事法庭以外,国际社会还成立了联合国前南斯拉夫和卢旺达国际刑事法庭、东帝汶特别法庭、塞拉利昂特别法庭、柬埔寨非常法庭、黎巴嫩问题特别法庭、非洲特别法庭,以及对全世界都具管辖权的常设性质的国际刑事法庭,等等。国际犯罪行为从不追究到被追究,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国际社会在惩治国际罪行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 上述这些国际刑事司法机构审理的是什么样的国际罪行?其刑事责
本书共分八章。里面不仅对战争罪的起源和历史发展、战争罪的构成要件、犯罪模式以及排除战争罪刑事责任的理由等进行了研究,而且还对世界上主要国家战争罪的立法、对战争罪的管辖问题以及如何在各国之间开展司法合作进行了探讨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中国应在战争罪方面是否立法及如何立法,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本书研究的是国际刑事法院与联合国安理会在理论上和实践中的关系问题,此问题的研究中可以折射出国际法的历史变迁与未来走向。从微观到宏观清晰地呈现出三个层面分析论述,即对具体法律问题进行分析论述的微观层面,对安理会在向法院提交情势、推迟法院调查起诉、在法院管辖侵略罪、以及与法院进行合作这四个方面展现出的两者关系问题进行分析论述的中观层面,以及全书结尾部分高度总结概括提出的整体结论的宏观层面。
《国际刑法评论》的办刊宗旨是:为广大热爱世界和平稳定、维护人类公平正义的中文读者开避一个关注国际刑事立法与司法实践进展、了解国际刑法理论发展动向的窗口;为热心于国际刑法理论知识的普及传播,积极参与国际刑法重大理论问题研究讨论的中餐人士提供一个发表观点、交流见解的平台;为发展完善国际刑事立法、司法,同时借鉴国际和各国经验,为中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尤其是刑事法的建设)提供参考和咨询意见。 本刊为半年刊,设立学术论坛、国际刑事法院专题、判例精选、动态与信息等栏目。本刊将秉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历史与现实交汇、国际与国内沟通的办刊原则,力争在短时期内将刊物办成国内权威、国际先进的专业学术刊物。
本书章阐述了国际刑法的渊源,以及作者说的“国际刑法的不同要素”的适用问题。第二章阐明了该学科的主题,一些刑法学者称之为属人原则(ratione personae)。第三章述及国际犯罪,刑法学家称之为属物原则(ratione materiae),还讨论了罪刑法定原则,刑法学家将它视为刑法总论中的问题。第四章论及总论问题,根据刑法学家的看法,它包括刑事责任及其免除的条件等。第五章论述了国际刑法执行的主要方法——间接执行制度。第六章阐述了国际刑法执行的其他方法,即直接执行制度,该章叙述了国际刑事司法直到国际刑事法院建立的历史与演进,对此将在第七章分别讨论。第八章阐述了国际刑法的新发展,即刑事司法的混合执行制度。第九章是国际刑法的程序问题。第十章是全球化时代的国际刑事司法,包括责任问题,以及国际社会与对强行法上国际犯罪免予
2006年的“当代国际刑法新视野”国际学术研讨会以涉及现代国际社会政治、经济和法治诸领域的国际刑事法院、国际反恐和反腐败这些新问题为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细致的研讨。会议共收到论文42篇。《国际刑法评论》第2卷正是与会专家学者提交论文的集成。
在经济、政治和法治日益全球化发展的当代,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国际刑法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体现了国际社会防范与惩治国际犯罪,进行国际刑事司法合作,开展国际刑事审判,以维护国际社会安全与和谐的现代法治诉求。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国际犯罪、跨国犯罪也日益突出,严重危害国际社会和全人类的和平与安全,是建立现代法治与国际和谐社会最不和谐的因素。为有效地惩治与防范跨国犯罪尤其是国际犯罪,国际社会和世界各国愈来愈重视国际刑法的研究与适用。近年来,在国际刑法的实体法领域,国际社会暨国际刑法学界主要聚焦于国际刑事法院管辖的相关罪行、恐怖主义犯罪、有组织犯罪和腐败犯罪等方面。同时,国际刑法在程序法领域较多关注普遍管辖权、引渡、国际刑事司法协助与国际合作以及国际刑事法院中的程序性问题等方面
本书甄采了大量的文献及手资料,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等视角阐释了常设国际刑事法院建立和运作过程中的基本、核心问题。作者认为,历史性的国际刑事审判由于缺乏系统的组织机构和运作原则与模式而显现出各种弊端,当代的国际刑事审判虽然有所改进,但仍未摆脱历史的笼罩与地域的局限性,创建常设国际刑事法院已经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为确保常设国际刑事法院的有效运行,尊重国家主权原则和保障人权原则不可或缺;为体现该原则的精神,国际刑事法院的管辖权与国家管辖权之间的关系必须是并行的,国际刑事法院的管辖权在某种意义上弥补了国家刑事管辖权行使中的缺憾。同时作者试图打破国际法上个人承担刑事责任的传统观念,探讨了团体或组织、甚至国家承担刑事责任的可能性,并进一步强调打击国际犯罪维护人类和平与发展福祉的关键
《吉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文库:国际法哲学导论》是中文学界次在法哲学层面对国际法进行系统解码的尝试。
本书章阐述了国际刑法的渊源,以及作者说的“国际刑法的不同要素”的适用问题。第二章阐明了该学科的主题,一些刑法学者称之为属人原则(ratione personae)。第三章述及国际犯罪,刑法学家称之为属物原则(ratione materiae),还讨论了罪刑法定原则,刑法学家将它视为刑法总论中的问题。第四章论及总论问题,根据刑法学家的看法,它包括刑事责任及其免除的条件等。第五章论述了国际刑法执行的主要方法间接执行制度。第六章阐述了国际刑法执行的其他方法,即直接执行制度,该章叙述了国际刑事司法直到国际刑事法院建立的历史与演进,对此将在第七章分别讨论。第八章阐述了国际刑法的新发展,即刑事司法的混合执行制度。第九章是国际刑法的程序问题。第十章是化时代的国际刑事司法,包括责任问题,以及国际社会与对强行法上国际犯罪免予处罚的做
本书采用编译和评论的形式,以运用的不同实证研究方法为主要线索,选择刑事司法领域内研究主题贴近我国现实并能被我国刑事司法改革所借鉴的十个实证研究报告,在对其全文翻译的基础上附加对其研究方法的评论。本书所选择的实证研究报告覆盖美国、英国、德国、日本、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主要国家,研究主题包括恢复性司法、社区矫正、法律援助辩护、司法公信力、陪审制度等热点问题,作者包括了一些在世界范围内具有较大影响的学者和研究机构(详细情况见下表)。本书出版的目的在于:通过对实证研究报告的翻译和研究方法的介评,既可以使读者通过实证研究个案来了解研究方法的细节并能够掌握与运用这种方法,提升自身研究方法的科学性;还能够通过实证研究报告了解域外刑事司法的发展和实务状况。本书系国内尝试编译国外刑事司法实证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