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是中山大学(简称“中大”)法学学科恢复重建40周年暨法学学科创建114周年。在中大法科波澜壮阔的百余年历程中,都有哪些前辈学者为中大法科建设作出了宝贵的贡献?本书由中山大学法学院教授黄瑶牵头,组织了一个研究团队,与八名中大的年轻学人一道开始了不同寻常的艰辛的“寻根”之旅,以此寻根溯源中大法科发展的历程。书中对周鲠生、何思敬、薛祀光等前辈与中大法科的经历、对中大法科的贡献进行追寻和介绍,以此为传承,告诉当今的中大法律人,应学习前辈的为师为学精神,传承中大法科的光荣历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前人的基础上,不懈努力,奋发有为,为中大法科更好的发展,为法治中国建设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2019年是中山大学(简称“中大”)法学学科恢复重建40周年暨法学学科创建114周年。在中大法科波澜壮阔的百余年历程中,都有哪些前辈学者为中大法科建设作出了宝贵的贡献?本书由中山大学法学院教授黄瑶牵头,组织了一个研究团队,与八名中大的年轻学人一道开始了不同寻常的艰辛的“寻根”之旅,以此寻根溯源中大法科发展的历程。书中对周鲠生、何思敬、薛祀光等前辈与中大法科的经历、对中大法科的贡献进行追寻和介绍,以此为传承,告诉当今的中大法律人,应学习前辈的为师为学精神,传承中大法科的光荣历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前人的基础上,不懈努力,奋发有为,为中大法科更好的发展,为法治中国建设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2019年是中山大学(简称“中大”)法学学科恢复重建40周年暨法学学科创建114周年。在中大法科波澜壮阔的百余年历程中,都有哪些前辈学者为中大法科建设作出了宝贵的贡献?本书由中山大学法学院教授黄瑶牵头,组织了一个研究团队,与八名中大的年轻学人一道开始了不同寻常的艰辛的“寻根”之旅,以此寻根溯源中大法科发展的历程。书中对周鲠生、何思敬、薛祀光等前辈与中大法科的经历、对中大法科的贡献进行追寻和介绍,以此为传承,告诉当今的中大法律人,应学习前辈的为师为学精神,传承中大法科的光荣历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前人的基础上,不懈努力,奋发有为,为中大法科更好的发展,为法治中国建设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本书就是这种时代遗忘症的一个见证,尽管它在自觉不自觉中与这种遗忘做斗争。当人们已经习惯于不假思索地使用“社会转型”这相概念时,作者在本书中一直坚持使用“国家转型”这个概念,因为没有国家转型实际上就不可能出现社会转型,或者说社会转型没有特别的意义。不过,无论是使用“国家转型”还是“社会转型”,都是放在“国家与社会”这个理论框架下来讨论的。在今天,“国家转型”与“社会转型”这两个概念的区别之所以显得如此重要和迫切,就在于我们如何在理论上看待“国家与社会”。 在本书中,“公共领域”被理解为一个相互妥协、相互交涉的领域,由此成为一个没有公共性的技术领域,一个纯粹的程序性领域。国家转型由此被理解为各种社会力量在这个程序性领域中相互妥协和交涉的过程,其中所涉及的“革命”也同样被理解为
周鲠生是中国著名国际法专家,其关于国际法原理性著作有两部,一是民国时期的《国际法大纲》,纳入“大学丛书”,近年又以简体字版收入“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一是新中国时期的《国际法》。《国际法》是周鲠生1949年后完成的主要著作,也成为中国20世纪国际法领域的代表性著作。本书具有浓重的时代烙印,深刻记录了中国在国际政治舞台崭露头角的大国形象与战略思维,特别倡导第三世界国际法。如果将本书与《国际法大纲》相比较,前者代表中国当代国际法,而后者则代表了中国近代国际法。?《国际法》全书分十二章,依次为导论,国际法的主体――国家,国家的承认和继承,国家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居民,领土,公海,外交关系,条约,国际组织,国际争端的和平解决。本书是一部难得的国际法教科书,其原理性阐释超过时空,对今天中国倡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