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都公约》,全称是《关于简化和协调海关制度的国际公约》,于1973年5月18日在日本京都签署。内容囊括了各项海关业务制度,被公认为国际海关领域的基础性公约,作为世界海关组织支柱性公约之一。
《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的特点是从国际货物交易的实务出发,结合介绍有关的法律和惯例规则,并吸取国际货物交易中的经验教训,以及对司法与仲裁案例的评析,指明在具体业务中需注意的一系列问题,力求使《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在理论上具有系统性,在业务上具有实用性,在结构和内容上具有的创新。在《国际货物买卖合同》撰写过程中,参考了不少中外作者的著作(主要著作详见《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后附参考书目),在此对他们表示最衷心的感谢。为了方便读者,《国际货物买卖合同》最后还附录了一些法律文件和示范合同(英文本),对它们的发布机构或编纂组织也表示最衷心的感谢。
本书为研究国际争端解决的工具书,中英文对照,囊括有关国际争端解决的所有重要法律文献,而全面。 经精心编造,全书以普遍性文献、区域性文献、专门领域文献为分类,既包括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等关于争端的重要国际公约、国际组织或会议的宣言和决议,也包括欧盟、北美、中美等地区的区域性条约,还包括能源、海洋、环境等专门领域内的文献以及仲裁方面的国际条约和规则。 长期以来,我国法学界缺少一体的国际争端解决法律文献汇编,而本书堪称弥补空白之作,为国际法、国际经济法、国际私法领域研究者和实务工作者的参考书。因其收录文本之标准、翻译之精准,亦可成为学习法律英语者的专业读物。
本书是对美洲人权机制进行系统研究的部专门性论著。全书以“国际法的本质体现为相关规范对国家的拘束力”,在功能上表现为“承载国际社会基本结构和制度”,“将国际社会共同利益注入各国行为”,“建构和谐世界未来”这一基本结论为前提,在国际人权理论嬗变背景下,详细论述美国人权机制萌芽、发展的历程,介绍美洲人权委员会、美洲人权法院等机构的具体职能和程序、实践,并与欧洲、非洲机制以及联合国人权机制的实践进行了分析和比较。对美洲人权机制运行的特点,特别是“双轨制”特性进行了归纳。在此基础上,对美洲人权机制在理论与实践方面的得失,及其未来发展走向进行了探讨;分析了美洲人权机制理论和实践对当代国际法基本理论以及国际条约法、国际组织法、国际人权法等部门的影响,并结合美洲人权机制对于亚洲人权机制建设
这本专著是由作者主持完成的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WTO体制中的国际法律责任制度》的最终成果。 ???WTO法在属性上属于国际法,其国际法律责任(以下简称国际责任)制度与一般国际法上的国际责任制度也有诸多相通之处。但与一般国际法相比,WTO国际责任制度在责任构成要件、归因性规则、责任形式、责任范围等重要方面都存在着其自身的显著特点。深入研究这些特点,将有助于人们加深对多边贸易关系及多边贸易体制的认识,有助于WTO争端解决实践中对有关规则的适用,也将有助于WTO国际责任制度的发展和完善。另外,WTO国际责任的这些特点也是对一般国际法上国际责任制度的丰富和发展,因此分析、研究这些特点也能够促进整个国际法上国际责任制度的发展。
本书集中体现了一系列科研课题和教学实践以后果的客观效果。其中影响的是2001-2002年度作者参加和主持的国防科工委软科学课题《世界主要国家空间责任研究》,正是在有关课题的研究中,作者萌发了将国际空间立法做一个总体性的介绍和研究的愿望,也正是在课题研究的基础上,坚定了作者的信心。 就国际空间立法的体系和框架而言,尽管各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在有关的实践中体现了不同的特点和重点,但是在联合国背景下制定和通过的国际空间条约都是最基本的,几乎所有其他国际组织和国家的空间立法体系都是团结有关的国际条约的内容而展开的。因此,在国际空间条约基础上来关注和研究各国和国际组织的人间立法体系都是非常成熟和有益的。
本书的理论创新之处在于:一是分析视角的创新。本书不仅从国际刑法角度对《经合组织公约》和《联合国反腐败公约》关于跨国商业贿赂犯罪的规则及国际合作进行了对比研究,并分析其中的法律问题,而且,还从国际经济法角度,包括国际贸易法、国际投资法等角度出发,对跨国商业贿赂行为是否属于贸易壁垒,是否应在WT0多边框架下进行谈判,以及作为国际投资法的主要主体跨国公司实施跨国商业贿赂行为如何承担责任,如何规制跨国公司行为等进行分析阐述。 二是不仅从应然角度而且从实然角度对跨国商业贿赂法律进行分析,进而从中得出国际社会跨国商业贿赂法律对我国的影响及启示。 三是本书最后从我国既作为跨国商业贿赂的需求方,又作为跨国商业贿赂的供应方两个层面分析我国如何治理跨国商业贿赂。一方面,从跨国商业贿赂的需求方
随着交通、通讯的飞速发展以及经济的日趋全球化,国与国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多且变得越来越重要。准确理解和遵循纷繁复杂的国际公约、妥善处理国与国之间以及国家与国际组织之间的关系是国际法研究者必须研究的课题。本书汇聚主要法学院之精英,就国际法领域之重大和热点问题进行专题论述,其总览中西之大成、精辟独特的见解,既为考研者复习之指南,也是研究生教学之指导。相信也会给研究者以有益的启迪。
在国际治理领域一个最重要和急需解决的问题是,国际法的不同分支和规则如何相互作用,在发生冲突的时候怎么处理。在没有单独的“国际立法机关”及众多国家、国际组织与法庭制定和执行法律的情况下,国际法律体系处于分散状态。这种状态导致了国际法规则,即从国际习惯法与一般法律原则,到有关贸易、环境、人权、海洋法等领域的双边与多边条约间的极大差异。鲍威林为这些不同规则如何相互作用提供了一个框架,并集中于WTO法与其他国际法规则的关系上。他还就WTO条约内各种规则之间的等级进行了探讨,他反复研究的主题是如何将贸易和非贸易规则,或经济与非绎济目标在国际法的层面上结合起来。
《国际法本体论(第二版)》内容简介:国际法本体是关于国际法本质的抽象存在,由国际法的概念、性质、分类、效力依据、渊源、运作模式等最为本质的抽象范畴构成。国际法本体论是研究国际法本体的理论,是国际法哲学的最基本组成部分。在本体论的语境下,可将关于国际法本体的研究,归结为问题,即“国际法是什么”、“国际法的基本原则架构如何”以及“国际法如何作用于国际关系”。《国际法本体论(第二版)》在第1章扼要地界定国际法的本体、描述格老秀斯时代以来国际关系演变与国际法的关系以及当代国际法面临的挑战与研究视角之后,第2至第4章的探讨,重点围绕这问题展开。
《国际法关键词》详细解释了国际法、国际法上的国家与个人、国家领土、国际人权法等范畴内的关键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