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作者基于十多年来对基层治理的研究,结合最近两三年最新的调查资料写出来的关于县乡治理逻辑与实践的力作,对基层治理的体制机制做了深度分析,并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具体而言,本书内容包括:县域体制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机制安排、基层治理体制机制问题、基层领导和基层普通干部自主性、县乡政府落实国家政策的制度设计及其效率与效果、基层工作人员的激励与发展等。书稿通过通俗的语言对县乡治理现象进行了深描和刻画,对个案给予了呈现和剖析,抓住事物本质而又生动形象,尝试学理分析而又深入浅出。书中的理论透视,有助于读者深度理解我国县域治理体制的优势,又有利于推动基层创新治理机制、提高基层工作能力,形成干事创业的积极氛围。该书既有分析的深度,又有可读性,特别适合普通大众阅读。
陈宇著的《血火江山(国共万里长征大较量)》多方面记述国共两党关于“长征”的史实是本书的特色。长征是我国现代战争目前的一次少见“马拉松”式殊死较量,在这弹雨交织、险关重重的万里长路上步步都有惊心动魄的故事。本书立足于中日民族矛盾的大背景下,在充分反映等红军将士运筹帷幄和英勇作战的同时,也多视角地展示了另一个军事集团司令部“追剿”的全过程。随着红军征战的步伐,蒋介石带领“谋士”沿长征路坐镇督战,连施“围、堵、截”之计,企图一举歼灭红军。而红军在“死地”、“围地”之上艰难冲杀,顺“天时”而高举抗日旗帜;用“地利”而勇越雪山草地;讲“人和”而内外合纵连横,国民党三百多万重兵很终未能挡住红军十万余将士前进的步伐,在血与火的鼎沸升腾中,一代江山立入画图。
当前世界正进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大变局的本质与核心是什么? 大变局给予中国现代化的是另一次历史机遇还是另一次危机? 如果是机遇,我们如何能够抓住这次机遇? 如果是危机,我们是否存在把“危”转化成“机”的可能性?我们如何动创造这样的机遇?我们如何逆转“逆全球化趋势,引领新一波全球化?我们如何促成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再次大汇合?对这些问题的深入思考和回答构成了本书的主题。本书聚焦于厘清中国现代化进程与全球化的关系,探究大变局发生的深层次原因及其对中国的继续现代化构成的重大挑战,尤其回答了“中国下一步怎么走”的问题,为读者认清世界变局、把握中国未来提供了精深洞见与前瞻思考。
《民主新论》是美国当代 政治思想家萨托利耗费十年心血撰写而成的经典之作,一经问世便得到了广泛赞誉。学术界盛赞萨托利在民主学说上“堪称我们时代 为强大的头脑”,“他的论证没有真正的对手”。该书至今仍是民主理论研究的 著作。萨托利希望以西方传统政治理论为基础,恢复其所谓的“主流民主学说”。 在上卷“当代论争”中,萨托利回顾了当代重要的民主理论,并以清晰的思路 检视了其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由此综合而成他向读者提出的所谓一种新的主流观点,其犀利的论说与敏捷的思维巧妙地穿梭于不同的思想派别之间。本书 的魅力在于,萨托利认为,规范性(理想的)理论与描述性(现实的)理论必须被结合成一个整体,才能在民主可能的理论中行之有效。这部博识之作的清晰和生动,对于大学本科生而言, 具有可读性。
本书以区域社会史为研究视角,尝试运用历史人类学整体史观的研究方法,将战国至魏晋时期的长城地带及其辐射区域与三国时期的西南区域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力图通过历史情境中诸侯国、王朝 具体实施的边疆治理策略,以及“胡服骑射”“始皇筑长城”“汉武击匈奴”“乌桓南迁”“七擒孟获”“刘渊建汉国”等一系列具有典型性的事件,来探讨这些历史发生的背景、过程,理解身处历史现场中的古代中国人践行华夏文化认同的历史事实,进而寻求走进古代中国历史现场、还原历史事实的可行性路径。
数十年来,形形色色的西方反人文主义思潮泛起,它作为自由主义另一种版本,看似激进,却受制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当中各种最有活力的发展趋势,专享目的是要尝试建立另一种关于主体、现实、语言、文化与品位的知识商品化的模式。 本书在多种意义上为人文主义做辩护,而不仅仅作为对一种思想传统的献礼或服务。作者认为,人文主义曾是而且依旧是一种更加稳定的政治—哲学承诺,在对待变革问题上更加精细、更具耐心、更加冷静,而且或许更加严谨。芭芭拉·爱泼斯坦、凯文·安德森、罗伯特·斯宾塞和戴维·奥尔德森等学者分别从社会主义人文主义、马克思主义人文主义、后殖民主义、酷儿理论等角度论述了人文主义,贡献了多样而精彩的重要研究成果。书中还收录了蒂莫西·布伦南从语文学角度梳理维柯以来西方人文主义传统的导论,以及两位编者合
《城邦与人》是施特劳斯的代表作,堪称其诠释学范本。全书以提纲挈领的“导论”开宗明义,接下来三章分别论述亚里士多德《政治学》、柏拉图《理想国》、修昔底德《伯罗奔半岛人与雅典人的战争》(《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施特劳斯将现代人的困境,作为自己专致于古典作品的动力。他认为回归古典政治哲学既是必要的,也是尝试性的或实验性的:虽然古典作品陈述并阐明的古典原则并不能直接适用于现代社会,但恰当理解古典作品所阐明的那些原则,对于恰当分析当今社会的独特性,并明智地将那些原则应用于我们的任务来说,或许是一个必不可少的起点。
雷明、李浩著的《新型城镇化与减贫发展》围绕着如何解决城镇化和可持续减贫之间的矛盾,从而推动我国扶贫工作不断前进这个问题展开研究,剖析了城镇化下贫困固化和贫困流动现象,回顾了我国在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的进程以及扶贫的历程,并就传统城镇化和扶贫之间对立统一的关系展开分析,随后给出了解决传统城镇化和扶贫之间的结构性矛盾的方法——新型城镇化,并通过大量案例和事实数据来论证新型城镇化在解决贫困固化和贫困流动问题,实现可持续减贫方面的可行性和优越性。
近些年来,帝国研究再度成为国际人文社会科学界的关注热点。那么什么是帝国?帝国与国家、民族、大国、联邦、强国、王国等类似概念有什么异同?帝国的兴衰条件与历史命运是什么?如今还可能出现新的帝国吗?这些问题在本书中得到了清晰有力的解答。本书总结国内外帝国研究近期新成果,弥补帝国研究以历史学为主,缺乏对帝国的一般性理论分析的缺憾,从政治学角度阐述、辨析、廓清了帝国的一些基本概念,总结帝国盛衰兴亡的普遍规律,并以亚述、波斯、亚历山大、罗马、蒙古、奥斯曼、西班牙和英国等八大帝国兴衰历程为例,讨论帝国的本质属性和典型特征,研判全球化时代国际秩序的未来,是一本从理论上澄清帝国概念、揭示帝国本质、破除帝国迷梦的典范之作。本书的结论十分明确:帝国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但帝国主义还将长期存在;任何国
本书是国内第一本供研究生使用的专业教材《政策科学导论》的重写。本书坚持政策科学固有“精神”:科学与艺术相结合(准科学)、多学科基础与跨学科研究、有组织的创造性(现代政策研究组织)、权力与知识的互动、立足公务员能力与政府工作的理性分析,遵循学科的内在逻辑,按概念、过程与方法,构建了一个新的政策科学知识梳理框架。在概念篇,阐述了公共政策科学知识的梳理知识,特别是从“元分析”的层次对公共政策分析本身作了更为本质的探讨。在过程篇,从理论溯源到内容,全面阐述了政策过程。在方法篇,阐述了一整套公共政策分析方法论和更具操作性的程序化的分析工具,重点强调了政策研究的五种技巧。为了读者学习和研究的方便,本书在附录中给出了国外学者有关公共政策的名词解释。
《权谋古卷》共分六章,两千余字,文本中所言尽采集于“二十二子”。且颇得其义理之精要,既有用谋之大道,又有运谋之。最后一章中,又有“大巧在所不为,大智在所不虑”等语,阐述的则是不用权谋的权谋,都是用权使谋的指导思想,告诉人们权谋之术应该什么时候用、什么时候不要用,以及用权使谋应该侧重于哪个方向。同时,书中又不乏具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