奴隶制助推了英国的工业革命;与奴隶贸易有关的种植园主、造船厂厂主和商人积累了巨额财富,在欧洲建立了银行和重工业,并将资本主义的影响扩大到了全世界。埃里克·威廉斯在本书中提出了这些强有力的观点,认为英国政府在1807年废除奴隶贸易主要是出于经济考虑,而不是出于人道主义考虑。 威廉斯将经济史观与道德论证结合起来,研究了奴隶制在助推工业革命中的作用,驳斥了经济和道德进步的传统观念,指出了非洲奴隶贸易在欧洲经济发展中的中心地位。除此之外,作者也提出,成熟的工业资本主义反向助力了摧毁奴隶制。在确立商业资本主义的剥削及其与种族态度的联系时,作者采用了历史主义的观点,为未来的研究定下了基调。 作者的深刻批判领先于时代多年,成为研究大英帝国、资本主义发展和奴隶制的基础。本书也成为理解现代性与后殖民
本书对 1866 年普奥战争进行了详尽的描述,囊括了迄今为止英文出版物中对柯尼希格雷茨战役*面而详细的报道,同时将毛奇在普奥战争中所扮演的至关重要的角色刻画得淋*尽致。书中以19世纪中期普鲁士的政治局势为背景,追溯了毛奇晋升到总参谋长的历程,以及他是如何逐步完善总参谋部的各项职能的。在1866年爆发的普奥战争中,毛奇极尽所能为普军制定了精细的计划,他大胆采取攻势行动,克服了巨大的劣势,以一支小规模的普军部队战胜了兵力远*自己的对手。普奥战争持续了7周,到战争结束时,毛奇已令普军成为全欧洲无可匹敌的军事力量,而普鲁士也由此成为德意志的 领路人 。
本书独辟蹊径,从品荐《红楼梦》的观点着眼,以时间为轴,叙议成文,深入解读人民领袖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的心路历程,深刻阐述的人民史观。书中作者高屋建瓴,以深邃的思想穿透力,贯穿中国大历史,打通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中共党史与国际共运史,探讨了家族、朝代兴衰规律和政治得失的原因。本书既是对精英史观的挽歌,也是对人民史观的警钟,为当前各级领导干部治国理政提供了很好的镜鉴,为我们深入理解的精神世界提供了一把特别的钥匙。本书为我们再现了中华民族前赴后继、英勇奋斗的波澜壮阔的历史,描绘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的艰辛探索的历程,警示共产党人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把“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巩固好、落实好。这是人民领袖最重要的精神遗产,也是新时代共产党人最清醒
本书是一部关于清代“厅制”问题的再研究。厅制是清代所独有的一种行政区划形式,它的设立体现着明清地方行政制度的转型。本书有两个侧重:一是对清代厅制的起源与演变过程进行了细致的制度史研究,特别是对于学界研究比较薄弱的明清之际厅的起源过程进行了深入探讨,着重加强对海峡两岸一手档案的发掘和利用;二是结合区域社会史、法律史的研究手段,将厅的地方表现形态,结合典型案例进行了细致分析,力争将制度演进全貌与区域社会个案结合,展现厅制如何与清代地域社会历史进程相协调,并进而体现清代地方治理“因俗而治”的特色的。
本书汇集军事科学院研究员吴春秋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表的关于大战略和世界战争史的18篇学术论文,集中反映出作者数十年来对中外古今大战略、世界军事革命、俄国对外战争以及二战的两线作战等问题的研究成果,对促进我国的战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抽选,一个失而复得的民主机制。 “抽选”即以随机抽取的方式选拔代表或官员,原本是古代雅典民主的 重要的特征之一,也曾在罗马共和国以及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城邦共和国政治生活中广泛运用。一直到18世纪末,西方思想家几乎一致认为,抽选是民主制的特征,而选举是寡头制或贵族制的特征。然而,从19世纪开始,抽选与民主绵延两千多年的关系被割断了,取而代之的是选举变成了民主的标志。近四十年来,以选举为特征的代议制民主越来越陷入“寡头统治的铁律”困境,本已失传的抽选再次引起了人们的兴趣,世界各地出现了一系列对抽选型民主的新探索,抽选民主正在复兴。 本书的作者们跳出主流民主理论的无形紧箍咒,探究在现代条件下重新启用抽选这个民主利器的必要性与适用性。抽选可以从哪些方面弥补以选举为特征的代议民主弊端?
本书是一本关于日本兵法与竞争策略的书,包括《五轮书》和《兵法家传书》两部经典著作,尤其是《五轮书》,更与《孙子兵法》和《战争论》齐名,被誉为“世界三大兵书之一”。作者宫本武藏和柳生宗炬都是日本历史上的兵法大家。从他们的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竞争策略具体而实用,简单且易懂。这两部书自问世以来,对日本武士道文化的产生与传播都有着巨大而深刻的影响。 这两本书中的竞争制胜思想可以适用于一切竞争形式,尤其是在现代激烈的商业竞争环境中更是大有用武之地。为此,美国著名的哈佛商学院甚至将《五轮书》列入学生的书目。本书还特意精选了20个近代商业经典案例,一一用《五轮书》中的战术观点予以分析,通俗易懂,深入浅出。 本书中还穿插有大量精美日本浮世绘插图和现代人工手绘插图,对书中的战术动作和思想观点进
北京市回天地区作为北京市社会治理创新示范区,探索形成了党建引领、多方参与、居民共治的“回天有我”大型社区治理样本,本书根据其实践探索也可以初步总结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基层社会治理体系理论模型:建设党委领导、政府负责多方共建、监督制衡、互助合作、市场经营、专业赋能、智治支撑、法治保障的城市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其中的具体案例、模式、策略对于其他地区的基层社会治理亦深具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