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于斯大林与罗斯福、丘吉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往来书信,《克里姆林宫的信件》打开了一扇窗口,让我们得以一窥三位领导人的思想和个性。他们在二战期间只见过两次,他们之间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书信建立的,他们的通信构成了二战战略格局的重要部分。 《克里姆林宫的信件》提供了二战史研究的新视角,并为后人了解反法西斯同盟国之间复杂的政治军事外交关系提供了高层和原始的素材,使得若干重要历史事件从中可以找到答案或线索: ◎ 斯大林为何不相信德国会进攻苏联? ◎ 是谁开创了三国领导人之间书信往来的外交模式? ◎ 英美原定于1942年在西欧开辟第二战场,为何延迟至1944年? ◎ 为什么当时在卡廷事件上美英对苏联采取了模糊的态度? ◎ 德黑兰会议期间,罗斯福为何要下榻苏联驻
本书是作者研究台湾民众心态和民意趋向的文集。全书分三部分,部分主要是关于台湾研究的史观与方法问题,对台湾史的分期与框架、台湾历史与两岸关系、台湾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等两岸关系中的重大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匡正了某些错误认识,提出了独到的见解。第二部分针对台湾早期及清代初期的一些史实,如“夷州”与“夷洲”、对郑成功的历史评价等问题,提出了不同于学术界一般认识的看法。第三部分主要针对台湾方面有人蓄意制造“历史失忆”的行为,根据具体历史事实,对台湾的历史作出了深刻的解读,无可辩驳地证明了台湾与祖国大陆不可分割的关系。
本书是美国政治思想家萨托利耗费十年心血撰写而成的经典之作,一经问世便得到了广泛赞誉。学术界盛赞萨托利在民主学说上“堪称我们时代最为强大的头脑”,“他的论证没有真正的对手”。该书至今仍是民主理论研究的著作。 萨托利希望以西方传统政治理论为基础,恢复其所谓的“主流民主学说”。书中对民主观念作了抽丝剥茧式的说明,不但阐明了西方古代民主同近现代民主的区别,而且论证了自由主义民主同非自由主义民主的重要区别。为此他不惜笔墨,对民主、自由、平等等术语及其相关联系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概念分析和历史分析。他的结论是,民主作为一种政治形态,其核心始终是政治权力问题;在复杂庞大的现代社会,以公民亲自参与政治决策为基础的直接民主只能导致效率低下、贬值的政治后果;现代民主只能是“被统治的民
《中国政治思想的反思者:刘泽华先生纪念文集》分为“学术卷”和“追忆卷”两卷。 学术卷包含了对刘泽华先生学术等各方面的分析文章,并附有学术年谱,全面立体地展现老一辈学人的学术风貌;追忆卷则汇集了刘泽华先生的故交、学生、家人等回忆文章,从刘泽华先生的生活、交游、学术、人格等各个方面,较全面地追忆了刘泽华的生平往事,充满温情与敬意地为读者展现一个有血有肉、可敬可爱的史学大家。
斯蒂芬在本书中对约翰 密尔的《论自由》、《论妇女的屈从地位》和《功利主义》做了全面的批判。作者以其冷静的目光审视了“自由、平等、博爱”这三位一体的价值观,指出了三者背后隐藏的种种弊端和矛盾。自由作为服务于社会福祉的要素之一,本身只具有工具性价值,因时因地而有利弊。平等与自由在一定程度上是矛盾的,因各人资质与所处环境不同,自由造成的结果恰恰是较大的不平等。人类因为不可避免的利益之争,及对社会前景与真善美的不同理解,也不可能达致博爱的境地。信言不美,本书论点或许刺耳,所揭示的现实世界图景不甚美好,但也许更接近真实。
本书描绘了俄罗斯战略学界对2035年前这一时段内影响世界面貌的主要发展趋势的共识性认知,其中包括观念与思想意识、政治、创新、经济、社会、靠前安全,以及优选化与区域主义问题。此预测还旨在阐明俄罗斯在未来可能面对的挑战与机遇,以保障其在参与未来世界秩序构建时以主要大国的身份发挥积极和至关重要的作用。
无
本书以“平等的主体、平等的对象与平等的原则”为核心内容建构了一个平等理论分析框架,分析了当代西方政治哲学中三种较具代表性的平等理论分析路径:罗纳德·德沃金(和罗尔斯)为代表的平等的资源主义分析路径、理查德·阿内逊为代表的平等的福利主义分析路径与阿玛蒂亚·森为代表的平等的能力分析路径,并探讨这些分析路径相互间的辩论、共识及其缺陷。
1953-1957年,新中国实施了个五年计划。以这一时期为主,苏联帮助中国建设了156项工业项目,极大地填补了中国工业的空白,自此中国大地上地形成了独立自主工业体系的雏形,初步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基础工业体系和国防工业体系的骨架,为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156项工程建设是中国实现全面工业化的历史起点,是新中国首次利用国外资金、技术和设备进行的大规模的工业建设,对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研究和经验总结,对今天仍有重大的借鉴意义。 《奠基:苏联援华156项工程始末》包括综述、专题研究、回忆录、大事记、文献资料五个部分,条理清晰,结构严谨,详细介绍了156项工程的立项、分布、实施过程,以及它们对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巨大影响,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近年来,随着中国在经济上的崛起,特别是对金融危机的有效应对,关于“中国模式”的讨论受到外舆论界和学术界的格外关注,一批颇有价值的研究成果相继问世。本书收录了许纪霖、秦晖、资中筠、章百家、乔纳森?安德森的中外学者及其他关心这一问题的人士的文章,对当下引发热议的“中国模式”及“中国模式论”予以了客观、理性的审视,并侧重以质疑者的姿态对“中国模式”所蕴藏的诸多问题作了深刻反思,见解不凡,令人深思。
本书是美国现代政治学理论的重要学者戴维·伊斯顿的一部代表著作。作者在本书中尤其高扬系统科学方法的旗帜,运用现代系统论基本理论的观点和方法,深入地探讨了政治体制建构中的结构特征,文化内涵、交往渠道等机制,并研究了支持这些机制运行的诸环节以及当其出现阻隔时的调节文案。本书蕴思想于操作流程分析之中,独树实证政治理论之一帜。
传说人类曾请求上帝:“上帝啊,我们太弱小了,请你给我们创造一个英雄吧,让他保护我们。”上帝说:“英雄在保护你们的同时,也会欺压你们,吃你们。”后来人们为了抵御各种外来风险,就创造了一个利维坦——政府。这个利维坦由人组成,也由人来运作,因此它就具有了半神半兽的品质,在保护人的同时也吃人。因此,近现代国家的一个重要使命就是把君主的权力关进笼子。霍布斯认为,人类最初在“自然状态”下都按照自己的本性生活,在这种“自然状态”中,每个人都要实现自己的“自然权利”,这就必然导致“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出于和平的愿望,理性教导人们缔结契约,即“自然法”,从而产生了国家和政府。霍布斯以这种方式论证了国家的起源,把国家比作圣经里说的力量巨大无比的海兽“利维坦”。 《利维坦》作于英国资产
本书是一部现代西方政治学的名著。它从道德主体、分配原则、社会契约等角度展开论述,指证了以罗尔斯为代表的“政治自由主义”学说的偏颇,并据此提出了“正义内在于善”的思想。本书结构严谨,论述精妙,见解深刻,故为西方学界视为少数几部最有影响的挑战罗氏理论的力作之一,与诺齐克的《无政府、国家和乌托邦》、麦金太尔的《追寻美德》等并称于世。
真实记录了抗战期间具有影响的25个大战役:平津作战、冀察作战、太原会战、淞沪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南昌会战、长沙会战、随枣会战、枣宜会战、中条山会战、湘赣鄂作战、豫湘桂鄂大作战、远征凯歌。以战役为背景,突出介绍指挥将领的特点,作战的细节。同时也有蒋介石抗战思想演变、 国民党的备战举措和国民党的军事预案。
《岳村政治:转型期中国乡村政治结构的变迁》是作者在深入社会调查的基础上,以岳村为表述对象而建立的有关中国乡村政治状况的理论分析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