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30年从基层到总部各级机关的亲身经历,紧贴机关工作实际,阐释机关工作的特点和奥秘,传授做好机关工作的方法和技巧。全面、系统、准确、透彻,兼具理论性与指导性。不仅帮助“新机关”尽快入门,也帮助“老机关”全面提高,更可以帮助企业管理人士提升管理能力和技巧,堪称“机关生存技术手册”。
《治理呼唤制度:教育援助的非正式制度研究》通过分析中国教育领域进行的援助情况,深入研究教育援助活动中非正式制度运作的逻辑,以及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的关系和互动。《治理呼唤制度:教育援助的非正式制度研究》旨在解决的核心问题是:非正式制度援助教育有何逻辑机制?教育援助中非正式制度与正式制度的关系和互动如何?为什么?在定量研究的基础上,以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为例,在吸收公共资源制度分析模型等基础上,从制度空间、资源汲取和行动策略三个维度,建构起分析框架,采用综合研究方法,深入研究以上问题。
1885年,美国西部爆发 暴力。怀俄明领地,华人矿工惨遭屠杀;全加利福尼亚州的社区与西北太平洋地区,上千名华人移民被骚扰、袭击,惨遭驱逐。贝丝·廖-威廉姆斯阐释了美国的移民政策是如何煽动这一系列的暴力,以及这些暴力如何反过来催生了美国新的排他主义政策。廖-威廉姆斯 终认为,对华人的驱逐和排斥使得现代美国诞生了“外国人”的概念。通过在这个暴力时代重新找回现代美国的“外国人”,廖-威廉姆斯重申了排华史在美国历 的重要地位。正如《无处落脚》所阐明的那样, 法律及 暴力仍影响着 在美的外国移民。
2009年,埃莉诺·奥斯特罗姆成为 位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女性。作者埃里克·诺德曼作为同领域的学者,对她一生的学术研究历程进行了总结,并且阐述了该领域 的发展。奥斯特罗姆的研究表明,当来自一个共享丰富资源的地方,人们能够而且确实会为了共同利益奋斗。书中记录了不同社群是如何管理公共资源的,如缅因州的龙虾渔业、西班牙的古老水道、内罗毕的出租车、森林管理、数字世界中的公用资源等。书中采访了社群公用资源的利益相关者,他们领导了创新的资源共享系统,其中有一些新出现的,也有一些有几个世纪的历史。这本书也介绍了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学术生活中的故事,讲述了她是如何走上学术研究道路的。
......
本书以志愿服务与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为主题,对志愿精神与社会和谐等问题做出分析,并对中国志愿服务的发展趋势及走向进行探讨;在微观层面上,分享志愿者的激励与管理的经验,并从个案研究人手深化对中国志愿服务的认识和探索。
“治理”和“全球化”一样,宽泛而富有弹性。治理已经成为主要政治领导人非常重视的参考依据,也是当今经济、社会管理当局以及媒体经常挂在嘴边的一个词,好像成了一种时尚,一种潮流。通过回顾治理在政治哲学中的意义,尤其是在当今的政治学和公共管理中的意义,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其现代影响。托尼·布莱尔和世界银行的制度创新政策,以及治理理念在全球的推广,揭示了专家学者和公共行为管理者之间不断增长的相互依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