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抗战:中日装甲兵全史》共两部。《钢铁抗战:中日装甲兵全史 1918-1937》讲述了中日两国从1922年初组建装甲兵到1938年前双方装甲部队交战的历史。即将出版的《钢铁抗战:中日装甲兵全史 1938-1945》将为大家呈现自1938年开始到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前,中日两国装甲兵在中国及太平洋战区作战的历史。
《作战指挥:二战德国陆军实战指南》是二战期间德国陆军指挥官必学手册,是军事*上的重要学说表述之一。 本书以克劳塞维茨、毛奇、泽克特的传统为蓝本,表述了德国从事战争的方式,将一战中出现的武器(例如坦克、卡车、装甲车、飞机)有效纳入德国机动作战和战术灵活性的传统,毫无遗漏地收录了战事过程中指挥官职能涉及的方方面面(包括指挥、进攻、防御、坦克战、化学战、后勤等)。从数个士兵的侦查行动、警戒工作,到整个部队的行军、进攻、追击和防御,再到空军、骑兵、装甲战车等的行动准则,甚至还包括化学战与其他特殊条件下的战斗。这些内容也使本书在出版70多年后,依然能带来巨大的影响。
本书主要讲述次世界大战期间发生的那些让人啼笑皆非的趣闻轶事 从萨拉热窝事件王储费迪南大公及其妻子被杀引发的连锁反应,到大战爆发各参战国之间的勾心斗角拉帮结派,再到 速战速决的进攻战 如何发展成 把各参战国搞得焦头烂额 的堑壕战,以及这场美其名曰 结束所有战争的战争 如何成为下一次大战的导火索。
《走向深蓝(上下)》是 话说中国海洋军事系列 丛书之一,介绍了海洋、海权、海魂;南海声索国争端频起;国家海洋主权的争端;国家海洋权益的争端;解决争端的基本原则等内容。给海洋文化建设添加一汪活水,为推动广东乃至全国的海洋经济建设,使我国在更高层次,更宽领域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发挥一份力量。亦可进一步增强国民的海洋意识,让国民认识海洋,了解海洋,普及海洋知识,激发开发海洋、维护海权的热情。这在当前,是一件很有现实意义的事情。
从风帆战列舰直到潜艇的时代,人们究竟是怎么在海上作战的?在发现敌人舰队时,如何立即与之战斗?为什么在木制帆船时代,几乎所有伟大的海上战役都没有结果?铁甲蒸汽战舰是如何化身毁灭使者的?潜艇又是怎样从无到有,一步步成长为水下幽灵的? 从木质战舰到潜艇,从初期的海盗劫掠到二战时大西洋上的大规模海战,在《海战论:影响战争方式的战略经典》中,约翰 基根除了将 海上战争 的由来道出之外,还集中描写了四次关键性的海战:特拉法加海战、日德兰海战、中途岛海战和大西洋海战。他带我们直面这些战斗的核心,并提供了一个世纪以来海上战争的非凡全景,以及海战的演变过程。 不过,他没有谈及太过具体的战争细节,而是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讲述指挥官的抉择、战时的判断、战争思维,以及战术、部署和新武器带来的改变等问题上
美军进入21世纪第二个十年的下半段和第三个十年时做出的急迫的改革姿态和举措,应当引发其他国家观察、思考、追赶和超越。而在这些改革行动中,尤以美国陆军最为突出,其在新兴科技的加持下,改变将是系统性和颠覆性的。 本书主要对美国陆军近期的现代化转型进行了介绍,并努力从中发现事物发生的脉络、背景、现状和细节。 本书可供从事系统设计理论研究等相关研究人员参考阅读,也可作为理工科高校本科生、研究生和高年级本科生的课程教材。"
作者科鲁姆以魏玛国防军总司令汉斯 冯 塞克特领导的时代为重心,描述了一战后德国在战略战术、武器研发、编制、训练中为本国未来战争打下坚实基础的关键性变革。除此之外,一批富有远见的德军军官也在此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如装甲战术家恩斯特 福尔克海姆和空中战术家赫尔穆特 威尔伯格。*后,得益于这些实干家和他们付出的努力,魏玛国防军重获新生,并由此发展出了在后来辉煌一时的 闪击战 理论。
自古巴比伦时代起,重步兵就统治着战场。他们肩并肩站在一起,手持长矛与盾牌,俨然铜墙铁壁。正是这种重步兵方阵,使希腊成为西方世界的主导力量。此后,经过马略改革的罗马军团,从战术层面破解了希腊方阵,终称霸地中海。本书聚焦于军团与方阵对决的时代,深入研究当时军队的战术与装备,挑选了六场具有代表性的关键战役来进行详细分析,即公元前280年的赫拉克利亚之战、公元前279年的阿斯库路姆之战、公元前275年的贝尼温敦之战、公元前197年的库诺斯克法莱之战、公元前190年的马格尼西亚之战和公元前168年的皮德纳之战。作者从原始资料出发,以Z业的军事史视角,对这些改变了地中海世界命运的决战做了生动叙述。
本书讲述了战国秦国在秦昭襄王在位期间,由魏冉、白起、司马错主导并取胜的两场大战 伊阙之战和秦楚五年战争;梳理了亚历山大大帝死后,历次继业者战争;回顾了美国内战中,格兰特 率领 的联邦军与李 统率 的邦联军在 1864 年的较量。
《当代美国丛书》自2001年出版以来,以其科学性和通俗性,引起较好的社会反响,成为我国各界了解美国的重要参考。为分析和反映近十年以来美国发生的深刻变化,帮助广大读者更加深入全面地理解美国,新修订的这套《当代美国丛书》对丛书中原有各卷进行了内容、数据的更新,甚至对必要处进行了结构的调整。修订后的本套丛书依然以美国知识的普及为出发点,坚持深入浅出的著述风格,在科学性的基础上兼顾可读性,在全方面、多角度的前提下深入地剖析美国的方方面面。 刘杰编著的《当代美国政治》(修订版)对独立战争以来美国政治中已经和正在发生的新变化进行了系统和客观的描述。通过本书的介绍和分析,读者可以对当今美国政治的体制构成和运作过程全貌有较为完整的认识和了解,从中看到美国政治得以长期维持相对稳定的内在奥秘以及其民主制
◎1940年6月传奇式的敦刻尔克大撤退后,仍有大量英军部队与法国盟友并肩抗击德军。在阿布维尔发动一次猛烈反攻,接着又在索姆河沿线顽强防守后,英军被迫从勒阿弗尔、瑟堡、布雷斯特和圣纳泽尔再次撤退。法国垂死挣扎的同时,政治家和军人却在争论该做什么 到底是逃往英国或北非,还是寻求停战。 ◎本书焦点是 红色方案 和1940年6月的海军和空军的行动,详细介绍了法国战役结束前三周的情况,并解释了这段时期对战争余下阶段英法关系的影响。 ◎本书还从军事、政治与人性的角度讲述了1940年6月法国的崩溃,以及意外缴获的军事装备、燃油和工业资源如何增强了第三帝国打击下一个对手苏联的能力。
本书以公正的视角、严谨的态度、流畅的文笔叙述了整部苏德战争史。书中主要描写了这场战争的始末,包括战前苏德双方军事实力对比,战争爆发的时代背景、具体过程、战斗结果,这场战争对战后世界格局造成的影响,并对战争中的一些经典战役或是阶段性事件进行了介绍,例如“巴巴罗萨”行动、哈尔科夫战役、库尔斯克会战。除此之外,作者以苏德战争作为叙述主线,同时还介绍了诸如作战双方的盟国军队实力、轴心与同盟两大阵营对于这场战争施加的影响;这些内容不仅能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叙述主线、把握战争进程,也有利于他们对这场战争形成更为直观、立体、公正的印象。
1915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的第二年,美国左翼新闻记者约翰·塞拉斯·里德前往东线战场,试图见证和报道那些宏伟壮大的战争场景,比如“君士坦丁堡的陷落”,比如“俄国向柏林进攻”。然而现实是,里德完美错过了所有重要的战争,而是在巴尔干半岛的战争后方,开启了一场冒险之旅。他们到达萨洛尼卡,然后缓慢向北进入塞尔维亚,在半毁的贝尔格莱德,他们遭到萨瓦河对岸 奥地利阵地的炮火袭击;他们参观了挤满死者和垂死者的 斑疹伤寒医院,骑马到达塞尔维亚北部的古切沃山顶,发现那里仍然堆满了去年战斗中腐烂的尸体;他们在崩溃的前线后方徘徊后,差点被当作德国间谍而被处决……在7个月的战后之行中,里德与伙伴跨越希腊、塞尔维亚、俄罗斯、罗马尼亚、土耳其;在那里,巴尔干地区的分裂、矛盾和冲突尽显无遗,当权者的意志与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