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镜录》又名《心镜录》,是五代宋释延寿(904-975)的著作。全书多达一百卷,详述禅宗祖师的言论和重要经论的宗旨,并删去了繁杂的文字,呈现全部佛法的精要。全书分为三章,计八十余万字。第.一卷至第六十一卷之前半部为 标宗章 ,内容为 立正宗明为归趣 自第六十一卷后半部至第九十三 卷为 问答章 ,内容以 申问答用去疑情 为主;第九十四卷至*百卷为 引证章 ,内容为 引真诠成其圆信 。所谓 正宗 ,即 举一心为宗 ,此一心宗, 照万法如镜 。 延寿是法眼文益的嫡孙,法眼在《宗门十规论》里鼓励参禅的人研究教典,有颂云: 今人看古教,不免心中闹,欲免心 中闹,但知看古教。 都是针对当时的禅师们轻视义学落于空疏的流弊而发,延寿编集《宗镜录》的动机,当然渊源于此。 唐末以后禅宗产生许多流弊,释延寿编纂《宗镜录》的用意
本书是曾仕强教授在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基础上,系统总结中国传统哲学的优秀之处,并将其中的精华部分撷取出来,阐明了做人做事需要遵循的道理。事物是发展变化的,但其背后存在着不变的道理,这个道理便是人们所拥有的哲学理念。
经筵,是汉唐以来帝王为讲经论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它在宋代正式制度化,为元、明、清历代所沿袭。清康熙帝亲政以后,非常重视经史等传统文化典籍的学习,于康熙十年,力主将经筵大典变更为经筵日讲,选择当时的高官重臣作为日讲官,选取四书五经及《通鉴》等治乱兴衰之典籍而 讲贯绎 ,希望借助经筵日讲让内阁各部重臣自上而下学习汉儒经学,统一认识,甄别治国方略,拨乱反正。从康熙十年四月开始,到康熙二十五年闰四月止,通过长达十五年的日讲学习,康熙帝对儒学的思想体系和精神实质有了全面透彻的理解,并吸收儒家学说的主要思想作为自己制定政策的主要依据,结合当时的国情,施仁政于天下。 由康熙皇帝主持的这次中国历*长的帝王读经,留下了数百万字的讲义资料。康熙甚为重视,命进讲大臣等将之整理成书,刊印成册,以此
这是一套有关中国思想解读的作品。 在这里带领你读52本思想经典。目录如下:《春秋》《左传》《公羊传》《穀梁传》《周易》《诗经》《尚书》《仪礼》《礼记》《周礼》《大学》《论语》《孟子》《中庸》《老子》《庄子》《荀子》《管子》《国语》《楚辞》《搜神记》《昭明文集》《陶渊明集》《李太白集》《杜工部集》《沧浪诗话》《花间集》《淮海集》《近思录》《传习录》《三国志》《金刚经》《六祖坛经》《心经》《地藏菩萨本愿经》《人间词话》《红楼梦评论》《理想国》 柏拉图《赫拉克利特残篇》 为战争和杀戮所做的堂皇辩护《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修昔底德《希腊罗马名人传》 普鲁塔克《论自由》 密尔《论出版自由》 弥尔顿《圣诞欢歌》 狄更斯《寡头统治铁律》 米歇尔斯《形而上学》《政治学》 亚里士多德《沉思录》 奥勒留
《罗摩衍那》全诗共分七篇,约有24000多颂,主要描写英雄罗摩和他妻子悉多一生的故事,是一篇颂扬战胜艰苦和强暴的英雄颂歌。其中, 童年篇 叙述罗摩王的诞生、成长、降魔、与悉多结婚的过程。 阿逾陀篇 叙述十车王的宫廷斗争和罗摩继承王位的故事。 森林篇 描写罗摩在森林中寻找和营救悉多的过程。 猴国篇 描述罗摩与猴王互相帮助,解救危难,后结盟的经过。 美妙篇 写猴王哈奴曼过海侦察,寻找悉多,大闹楞加城的斗争。 战斗篇 描绘罗摩率猴兵与魔兵搏斗的情景,后夫妻团圆,得胜回国。 本书是一部以梵文写就的伟大史诗,被誉为印度国宝ji文化遗产,是印度文化的源头,对整个东方文明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据着崇高的地位。
命理学是一门传统的预测学,本身具有较完备的理论架构,并且具备千年的传承与实线。到了当代,命理学的研究与实践,在很多方面与现代的科学知识进行融合,正在不断地完善、发展自身。尤其是近几十年,命理学的研究与实践取得了多方面的突破,比如对吉凶应期的研究,对复杂的心理变化的研究,对各种疾病、伤灾的研究,对命理风水的研究等。命理学,己经由过去简略、模糊的预测方式,逐步过渡到较为精准的预测方式,从而对我们的人生决策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本书从基础知识开始,以实例的形式,详细讲解生克制化的各种作用规律,揭示重要的预测核心原则以及秘快心法。
1、 王阳阳:一切心法 《王阳明:一切心法》是一部诚意之作,它 有趣、真挚,易懂,只为让你了解真正的而不是为误解的王阳明,了解 心 在王阳明的思想体系中的核心概念。它是驱动整个世界总的发动机。不是看破红尘、心如死灰。而是一场在针尖上飞旋的舞蹈,无时无刻不在努力保持平衡,同样让你了解心学的真谛而不是浮于表面的心灵鸡汤。 2 、 道可道 : 《老子的要义与诘难 》 《道可道》就是要揭开荒谬,还老子政治思想家的本色,看看他到底在向当权者讲述什么;在人类的文化史上,又该如何定位和理解这一部《老子》。熊逸值得追随。他的书有思想的锐度,有视野的广度。有一天你翻起它们时,一个知识的旋涡将你吸进一场穿越之旅。回到经典诞生的年代,回到古圣先贤身边,用今人贯穿中西的千年思想积淀与他们展开一场智慧的对话
《成唯识论讲话》是慈航对唯识学最基本典籍《成唯识论》的详细讲解。作者一字一句对原文进行白话解读,既对原文有必要的考证,又对文义进行了适当的发挥,使原来艰深的唯识理论变得通俗,可谓是《成唯识论》的极佳入门读本。
你的命运你做主 趋吉避凶不求人 探寻易经密码 解决人生困惑 探究自占自解 的奥秘,把握乐天知命的无忧人生! 随书赠送《大道口》手册;价值398元《易经思维》线上体验课;精美书签一枚 请读者扫描曾仕强纪念文库上面的二维码,关注易经思维服务号以后,点击下面的 易学就会 菜单,扫描弹出来的易学就会宣传页上面的二维码,加对方为好友即可报名学习。 自曾仕强教授 2009年国庆60周年大典之际受邀百家讲坛之《易经的奥秘》以来,同名图书相继登上当当网、卓越网、北京图书大厦、王府井新华书店、中关村图书大厦等全国各大书城榜首位置,销量过百万册,掀起了一轮全民学易的浪潮!本书先后荣获年度畅销书、十大途书、*受大学生欢迎的图书等一系列奖项。 因《易经的奥秘》仅仅是《易经》普及本,根本无法满足
《日知录》是一部体现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的学术著作,共三十二卷。本书是顾炎武 稽古有得,随时札记,久而类次成书 ,本书内容宏富,贯通古今,而且长短不拘,长者有5000多字;短者仅有9字。内容大体分为三类:经术、治道、博闻,而核心则是 治道 。作为一部体现顾炎武思想的学术著作,它涉及社会经济、典章制度、风俗民情、经史艺文等众多学术领域,是一部了解十七世纪中叶中国知识界风貌的学术巨著。由此顾氏被梁启超高度评价为 清学开山之祖 。本书在对原文精良校对的基础上,又做了详细的字词和典故注释,翻译力求通俗易懂,非常适合现代人阅读。
朱良志教授长期致力于中国传统艺术精神的研究,尤长于中国传统哲学与艺术关系研究。本套丛书荟萃了他30余年相关研究的精髓,分别题为《中国艺术的生命精神》《惟在妙悟》《画者东西影》《法自画生》《扁舟一叶》,涉及哲学、画学、园林、人物研究等多个领域,同时辅以百余幅中国传统名画,图文并茂,寓深邃思想于优美表述中,通过对传统艺术的解读、阐释,抽绎出中国美学的独特精神,每卷不仅具有极高学术价值和文化含量,更能够成为大众走近和欣赏传统艺术的桥梁。 中国人强调生命本身的价值,因此中国艺术在一定程度上 为心而造 ,注重对人的心灵启发和安顿。《朱良志艺术哲学文存》既透视了中国艺术以生命为本体、为真实的内在精神,又梳理了理学、心学与画学之间互渗的内在逻辑;既揭示了中国艺术将妙悟作为创造的根本途径,与西
《胡适文集:读书与做人》 《读书与做人》选编的篇目既能够很好地体现胡适思想,又照顾到了大范围受众的阅读习惯,对及趣味性和知识性的增加,具有很大的作用。本书精心编选了胡适在当时即引起很大反响的散文随笔之精要,彰显其治学、为人、处世的大师风范,以还原一个真实的胡适。 《胡适文集:人生有何意义》 《人生有何意义》是胡适精选文集,汇集了胡适先生浩如烟海的著作中最富有闪光点、与人生有何意义主题相关的文章,集结成册,胡适深受赫胥黎与约翰 杜威的影响,自称赫胥黎教他怎么怀疑,杜威先生教他怎样思想。他学识渊博,学贯中西,对中国整个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那么他是怎么看待人生的呢,阅读本书,您能窥见胡适先生思想宝库中闪烁的数不清的珍宝。 《胡适文集:容忍与自由》 《容忍与自由》收录了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 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 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兵、养生之道。"道" 题下万物运行的规律法则,遵从这个规律法则做人处事就叫 德"。人 生怎么才能圆满走完自己的 道 ? ,就是要按客观规律办事,尊重自然。本书以 天道 人道 为主题,分69篇注解《道德经》, 从多角度诠释,将作者人生经历的感悟,历史经典的演变的过程,及老子朴素的哲学思想融入书中,让读者更容易理解、学习、贯通,也使本书更具吸引力。
1996年10月在山东青州龙兴寺遗址发现了窖藏的大批佛教造像。这批造像数量大、种类繁,雕造精美,彩绘富丽。因而出土以后就引起轰动,受到海内外新闻媒体广泛关注,引起学术、宗教、艺术与社会各界的高度兴趣,并被评为1996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和中国20世纪百项重大考古发现之一。龙兴寺遗址发现的佛教造像,有陶、铁、泥、木与石雕,然以石雕居主,且以青州所出石灰岩为多。造像总数达四百余尊,时代跨度从北魏至于北宋,具明确年代刻铭者有北魏永安二年(529)与北宋天圣四年(1026)等作品。但以北朝作品为多数,即以北魏晚期到东魏、北齐时代之作为主流。龙兴寺北朝时期作品,镂刻精妙,工艺特殊,虽然经过毁法时破坏,但仍可见其时佛像造型的丰富多样与时代特征。更极为珍贵的是,佛像多数保存了表面的彩绘贴金,使今人得睹当时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学、佛教和道教鼎足而立,是三个*主要的组成部分。它们在相互排斥的同时又相互吸收,共同丰富和发展了中华民族的文化。 佛教本是从印度传来的外来宗教,然而它在中国这块辽阔丰饶的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国土上传播,经过漫长岁月,已经与中国传统文化和宗教习俗密切结合,演变成中国的民族的主要的宗教。隋唐时期具有民族特色的佛教宗派的创立,标志着佛教中国化历程的基本结束,此后进入中国佛教的持续发展时期。在这些佛教宗派中,天台宗、华严宗和禅宗是*富有民族特色的宗派。在它们的蕴涵深刻哲学思辨内容的教义理论中,有说色空、色心和体用相即的宇宙存在论,有论善恶、净染的心性论,有讲出世不离世间的修行解脱论,有用以沟通色空、色心和体用的 不二 的方法论 这些在中国历史文化,特别是在哲学思想领域都
1921年,维特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1889 1951)在《自然哲学年鉴》期刊上发表《逻辑哲学论》(德文)。1922年,奥格登(C.K.Ogden,1889 1957)将此书翻译成英文,并以德英左右页对照的形式由英国Routledge图书公司出版单行本,书前有罗素撰写的 导言 ;1933年出版修订第二版,以后各版都是对第二版的重印。本次影印的是1960年的第8印次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