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邀请了两位顶尖学者,在全球一流学府哈佛大学,进行了八次诚挚交心的智趣对话,涵盖了教育、旅行、乡愁、痛苦等主题,带来一堂当代人找到自我确认的必修课,展开了一次关于自我认同的探索之旅,并指引我们如何在悬浮的时代重建自我的锚点。 两位作者结合历史、自然、科技、文化、政治、哲学、社会学等众多元素,通过对人与世界重大问题的对话与追问,解读社会的发展与复杂性,解析时代与自身的困惑,反思我们的处境和对自我的认同与理解,为进退失据的现代人在确定性和开放性当中找到第三种可能性,启发我们以新的视角探索自我和世界,更好地做出对自我的一种反思性的、批判性的思考。
这是一本通过进化心理学理论来印证佛学观点,进而帮助人们发现更真实的自我、收获人生大智慧的哲学类书籍。本书是美国进化心理学家、全球百位*影响力思想家之一的罗伯特 赖特多年研究与实践所成,书中以一个现代人的视角,通过进化心理学的知识求证佛陀当初说的关于人类的5大认知真相: (1)我们的快乐其实是基因设计出来的,基因的设定就是不满足(苦) (2)快乐和烦恼都是 感觉 (无我) (3)人本质上是由感觉驱动的(无常) (4)我们无法客观看待世间万物(空) (5)我们能够从烦恼和苦中解脱出来(冥想)。并教会我们通过正念自控训练冲破大脑错觉,实现与各种感觉的剥离,从而摆脱烦恼与痛苦,变得更智慧,更幸福。
《道德经说什么》是西安交大哲学教授韩鹏杰对《道德经》的通俗解读,以魏晋时期天才学者王弼注解的经典本为依据,回归老子的创作初衷,为读者还原一本去神化、去玄妙化的真实《道德经》。韩鹏杰指出,《道德经》本质上是一本有关领导学的经典,其成书目的是为当时的王侯、士大夫、圣人这三类领导者,解答治国之道、为官之道和人生之道的困惑,引导其成为有德之王、有德之士、有德之圣。他精研《道德经》数十年,以独有的 以经解经 特色和幽默风趣的讲解方式,对《道德经》进行了逐章逐句的精妙解读。在他形象生动的例证和旁征博引的拆解下,读者可以快速了解《道德经》中的思想与智慧,进一步为自己导生活之道,成有德之人。
在本书中,齐泽克详细考察了后疫情时代,人们如何从灾难、对抗、混乱中获得享乐而丧失革命性的欲望。他从互联网公地的私有化,写到特朗普的虚伪与淫荡,从《索拉里斯星》的本我机器写到《小丑》的积极虚无主义;他通过现象级爆剧《使女的故事》和《鱿鱼游戏》,深刻洞悉对厌女和资本主义的批判的背后,其实是更隐晦的对虐女和资本获利的享乐。当权威陷入自我解构的泥潭,政治运动che底沦为一种狂欢,人们通过将自己变为大他者的享乐工具而持续自我异化,为了che底的性自由而将 永jiu的伴侣关系 诋毁为暴政,似乎一切都在走向末日与毁灭时,齐泽克认为 我们bi须苟活下去,直至一命归西 ,而存活的姿态则是:抱着一种激烈而冷漠的求生精神,这就是无数普通人所采取的立场。
在当代中国传统文化的纵向传承与外来文化的横向互动中,在这种 纵横交错 的文化背景下,刘擎教授通过发人深省的文字启发我们以理性化的方式来探索世界和自己,思考 人应当信奉什么 应当怎样生活 如何理解和应对困境 等诸多问题。 这部作品兼具敏锐的历史意识与深切的现实关怀。刘擎教授结合历史、文化、政治、哲学等众多元素,解读社会发展变化、思想的演进,以求大众在面对这个时代时,能够辨析问题与观念的来龙去脉,澄清我们的处境与自我理解,重建对未来的想象。
《前世今生:生命轮回的启示》 这是一本神奇的书,描写的是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的真实事件: 一位普通病人凯瑟琳因焦躁来到魏斯医生处治疗,却在被催眠后惊现86次生命轮回!这一事实不仅改变了病人,也让心理催眠师的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此后,信奉科学的医生甘冒职业风险,记录此书,透露生命的不朽与真义。 奇迹仍在上演,上万读者参悟生命真谛,改变命运的连锁反应仍在传递中 《前世今生2:总有奇迹降临》 魏斯和他的女儿艾米跟我们共同分享了发生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不同寻常的故事,为我们揭示了前世回溯即通往灵性目标的神秘之处。这里有个人讲述的故事和魏斯博士的教导,这些都为根本地、永久地慰藉我们的身体和心灵提供了可能。 如果我们能够意识到自己曾有过多次生命经历,只是被心灵的插曲隔开而已
本书是由哲学家邓晓芒先生为武汉大学哲学系本科生开设的 德国古典哲学课 的讲课录音整理而成的。作者的重点是讲康德和黑格尔,对于费希特、谢林、费尔巴哈一众哲学大牛也略有涉及。《德国古典哲学讲演录》的宗旨不是艰深的学术研究,而是旨在还原德国哲学的概貌,进而为大众打开沉重的哲学大门。由于是讲课实录,因此很多表述皆系现场发挥,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如果你一直想读点德国哲学却不由在晦涩的专著前望而却步的话,本书无疑是条入门的绝好途径。
《刘一明著作集》是清代刘一明的著作集。原书名为《道书十二种》,实则收录著作达二十余种。全书分为儒道经典著作注释及道教撰著两部分内容,出版后在当时流传颇广。书中融汇了儒、释、道三家思想,主张全面修炼身心,循序渐进,穷理求真,以达到超凡入圣的境界。刘一明(1734-1821),号悟元子,别号素朴散人,山西平阳曲沃县(今山西闻喜县西北)人。他自幼习儒,兼通易学,是清乾嘉年间内丹学派重要代表人物。其内丹思想承前启后,见解深刻,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此次整理出版的《刘一明著作集》,以光绪庚辰年(1880)上海翼化堂刊本为底本。整理过程中,以保持原本原貌为原则,对原书不删节,不改动。原书为繁体竖排,现改为简体横排本,加现代标点,并酌情进行了分段,以便当今读者阅读。
本书包括倪梁康教授的《玄奘〈八识规矩颂 新译》和《王肯堂〈八识规矩集解〉编校》。前者从台湾三民书局引进,并对梵文字母进行了全面的订正;体例包括语译、章旨、注释。后者是对晚明唯识学大家王肯堂(1549 1613)《八识规矩集解》的精细化整理,体例极为复杂,包括考订出集解文字在现行《大正藏》中的具体页、行(在角标和脚注中以阴圈码标识),整理者的注释性文字(在角标和脚注中以阳圈码标识),王肯堂本人的批注(排成单行小字注),该刻本收藏者所作的朱笔和黑笔批注(排成单行小字注,并在两侧分别加〖〗、【】);此外,施以现代标点,并依文义对段落予以细分;本书的整理,严谨、全面,各种体例的版面形态分明。《八识规矩颂》48颂前都加了数字编号,方便查阅。
从第一章对真理价值的困扰人的试探性反思和第三章令人不安的真理悖论,通过对真与真理的区分,再到看到本质之为真理的恰当领域,这一探索完全是以对真理概念的反思和分析为指导的。我们在语言中体验这个术语;这意味着不仅仅只是使用它。我们在可能的组合中检验它,我们尝试各种见解,我们学会避免危险意识形态的陷阱,这些部分地是通过阅读和批判性地反思伟大哲学家之前对真理的阐述达成的。我们并不回避诗人的真知灼见,甚至宗教思想家的智慧。因为,我们为什么要拒绝接触任何似乎在这一如此困难的问题上投射了光芒的资源呢?这些资源没有一个是不经考察和批判就被接受的,那么为什么要惧怕它们呢?诗人的才华或虔诚者的洞察力都属于我们的传统和遗产,因而构成了我们经验宝库的一部分。重要的是我们对这些贡献的理解,而不是它们的
本书包含三个部分: 《内篇:直接的自然》关涉一系列经典的现象学主题,包括物、死亡、时间、直观、记忆、遗忘、自我等。在这一部分,作者在对大量现象学经典文本研读的基础上,借助前辈之眼,站在当下情境中,亲自重访现象学传统中的经典问题,同时赋予其新的理解和意味。 《外篇:中介的精神》谈及的论题更加多样,与作为常人的你我在流俗生活中所遭遇的事件紧密相关。这一部分谈到了旅行、阅读与写作的意义,节日和传统,教育和洗脑等话题,即便对无现象学背景的读者而言,也会引发其兴趣和共鸣。 《断章》由一系列自发而有趣的格言式洞见组成,体现出作者转引自胡塞尔所说的 不要大钞票,而要小零钱 的现象学式生活态度。
什么是知识分子?与早期宗教性质的知识分子不同,从18世纪起,知识分子开始以强烈的使命感探讨人类的各种问题,为人类的未来设计种种蓝图,成为现代意义上的知识分子,为现代社会的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 然而,正如他们对社会的反思和批判态度一样,近些年很多人也开始从不同角度对这些知识分子做出思考。其中,英国著名历史学家保罗 约翰逊便对一些知识分子提出了尖锐评判。他像一位道德侦探,深度挖掘了卢梭、雪莱、易卜生、托尔斯泰、海明威、罗素、萨特等一些几近被神话的人文知识分子的生活史料,并通过这些被大众遗忘的史料对他们的日常表现在道德层面做出了考察:知识分子告诉人们该如何行事时,他的道德和判断力的可信程度有多高?他们在生活中如何进行自我管理?如何对待家人、朋友和伴侣?如何处理两性和金钱的问题?他们所
柏拉图的《理想国》为什么反对艺术?亚里士多德的《尼各马可伦理学》倡导什么样的人生?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真的认为君主一定要不择手段吗?霍布斯的《利维坦》的自然状态是什么? 介绍西方哲学的书籍所面临的最大挑战在于,既能深入浅出地阐明经久不衰的西方哲学思想,又能指出这些思想的不足之处。奈杰尔 沃伯顿运用高超的写作手法解决了这个难题。 沃伯顿简明扼要地回顾了从柏拉图的《理想国》到约翰 罗尔斯的《正义论》等32部哲学经典著作,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了这些哲学经典的重要思想。每一章的结尾都附有关键词表和延伸阅读丛书,帮助读者更加深刻全面地理解这些思想。
本书首先构拟了五个对话短剧,分别揭示了 勇敢 建筑 忠诚 转变 和 学习 这些词如何令思想的转变发生,让根本的、存在性的真理显现。随后,作者指出,哲学惊奇,它的最高层次一直被称作形而上学,也是一种转化,这种转化以柏拉图的理型为中心,是我们思想的根本跃升,它将日常思考转化到超越日常思考。形而上学惊奇的主题是存在之实(being real),即我们自身的实在。去转变就是去使我们的存在之实成为真理,惊奇是这一转变的本质,而哲学真理是被强烈地转变了的实在。作者认为,在这种转变之中有强力(violence)的作用,为了让形上思维转变我们,必须要有强力,它将存在之实(在)转变为为实(在)的真理,而我们既是被强力冲击的又是施加强力者。为了能施加此种强力,真理被刻画为重要的,发生的,使能的,揭示的,要求的。接下来,哥文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