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可以帮助人类整体意识得到提升和转化的 开悟 之书,本书是德国灵性大师艾克哈特 托尔不多的著作之一,2005年初版以后被美国著名黑人女主持奥普拉无意读到,她惊为天书,认为读后让她有 开悟 之感。著名身心灵作家张德芬阅读受益,发心将此翻译为中文。在这本书中,托尔认为对虚幻自我以及外在形相世界的认同,再加上小我 总是需要更多 的本质,形成了人类痛苦的根源,造成人际关系的冲突,也是人类面临的*危机。在这本书中,作者经由自己的亲身经历,描绘了痛苦之身如何控制人类,而我们又如何能够借助于临在之光,也就是意识的觉醒,从痛苦之身中破茧而出。作者向我们保证:那份对痛苦之身的知晓,就足以开始转化的过程。接下来要做的,就是接纳 允许自己在痛苦之身爆发的时刻完全地去感受当下的感觉。而随着全人类觉醒的到来,
《中国哲学简史》精装本。 《中国哲学简史》出版后,许多读者建议出版精装本,这样更方便读者阅读和收藏。本书是根据作者1947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讲稿整理而成的,由涂又光依据美克米兰出版公司的版本翻译。本书以20万字的文字讲述了中国哲学的发展历史及有关问题,它打通了古今中外的相关知识,选材精当,文笔流畅,深入浅出,在有限的篇幅里融入了作者对中国哲学史的见解、对哲学问题的思考,是史与思的结晶,充满了人生的智慧与哲人的洞见,本书在世界各地有数种译本,一直是各大学中国哲学史的教材,也是一本了解中国思想文化的入门书,颇有世界影响。对当今的读者,同样不失为教益极大的文化经典。
与本系列的其他作品不同,这是一本轻松诙谐的小书。在如今这个 禅 已经被无数的励志读物打扮成心灵鸡汤的时代,本书势单力薄地以《坛经》为经线,厘清 禅 乃至整个佛学的本来面目,并为《坛经》清晰梳理出其印度佛学的理论背景,有理有据地挑战着 禅宗是中国本土佛教 的传统看法。 关于禅趣,很多人都会想到林林总总的机锋公案,然而那些讲解机锋公案的读物往往言人人殊,莫衷一是。本书则着力于贯通禅宗的核心义理,高屋建瓴地使所有机锋公案都可以迎刃而解。 zui后有必要提醒读者的是,本书虽然采用了诙谐通俗的行文风格,但仅适合于那些怀有纯粹的文化趣味的读者,如果你需要的是任何形式的心灵慰藉、人生感悟或关怀,那么还是放下这本书为好。
《易源易法:易经的渊源与推算体系分析》作者通过归纳总结二十余年学习研究易经的心得,将易学中神秘文化部分(命理学、卜筮、皮纹学、堪舆学等)的有关知识和规律进行系统的归纳、分类和比较,从而以全新的角度对易经的渊源与推算体系进行了分析。
本书是笛卡尔重要的哲学著作,在这部著作中,笛卡尔通过普遍怀疑的方法,力图使心灵摆脱感官的桎梏,通过纯粹理智来获得正确的知识。他探讨了上帝是否存在、感官是否可靠、怎样寻求真理避免错误等问题。他从 我思故我在 的命题出发,推出上帝的存在和外界物体的存在,重新确立心灵、上帝和物体的观念的可靠性。本书被看作近代西方哲学的奠基之作,直接引发了欧洲大陆的理性主义风潮,对后世影响深远。
古罗马哲学家皇帝马可 奥勒留一生的哲学践行 面对不确定的人生与命运, 斯多葛哲学如何帮助他安顿灵魂,启迪智慧 马可 奥勒留是罗马帝国五贤帝之一,也是斯多葛哲学家。在命运多舛的一生中,哲学给了他指引和智慧。他的伟大不仅因为他是一位贤明的君主,也因为他给人类留下了宝贵的世界性精神财富 《沉思录》。 在《像罗马皇帝一样思考》一书中,作者带领我们与古罗马皇帝马可 奥勒留一起踏上人生之旅,跟随他从哈德良宫廷的年轻贵族,逐步成长为罗马帝国大权在握的皇帝;见证他如何在一生中历经困顿、危难和极度的心灵挑战,依然保有一份内心的宁静明澈与高贵的人格。 作者展示了马可 奥勒留如何借由斯多葛哲学,建立起强大的精神韧性与情感弹性,应对外部世界复杂的挑战和巨大的逆境。同时,他也邀请我们
从《五蕴论》到《百法明门论》,再由《唯识二十论》到《唯识三十论》,如是次第研习唯识学的原典,是许多学习者采取的路径。今即依此,编排本书: 1. 将世亲菩萨《大乘五蕴论》与安慧菩萨《大乘广五蕴论》合编,使论文一一对应,便于比较。 2.《大乘百法明门论本地分略录名数解》,世亲菩萨造论,窥基法师于《瑜伽师地论 本地分》 六百六十法中,提纲挈领,取此百法名件数目 。 3.《唯识二十论述记》,世亲菩萨造论,窥基法师述记;述记文前有△者,乃科判标识。 4. 世亲菩萨《唯识三十论》;而玄奘法师糅译印度十大论师释文而成的《成唯识论》,本社另有 金陵本 影印出版。 除以上四部论外,本书还收入:5.《六门教授习定论》,无著菩萨造颂,世亲菩萨释;6. 陈那菩萨《观所缘缘论》;7. 商羯罗主菩萨《因明入正理论》;8. 玄奘法师《八识规矩
本书是基于对瑜伽的现实观察与体验,尝试以科学视角进行重新审视,或者说,是为普通人进入瑜伽建立科学的认知,也是为瑜伽的传播寻找新的表达方式。本书解答了几个重要的问题:其一,在瑜伽知识领域,科学家展开研究的时候,或者我们尝试以科学观念理解的时候,科学的认知方法也和其他领域是一样的。尽管瑜伽包括哲学信仰等因素,它可被科学检验的部分无疑属于科学。因为一直有瑜伽不科学、瑜伽是宗教等说法,是因为这里面容易有伪科学混迹其中,而且颇为流行,是故要剔除伪科学;其二,瑜伽练习方式,已经得到哪些科学研究的验证,这种验证已经很多,本书择其要者,简要分为体式、呼吸、总体效用三部分;其三,怎样将科学的瑜伽内容应用到现实中去,一方面确保安全、避免伤害,另一方面是如何使其服务于人,发挥尽可能多的效用。
这是一本易学研究方面的专著。康熙善本,首次公开。本书作于康熙58年,由康熙年间学者杨芳声编辑注解。全书九卷,分门别类地介绍了易学知识,是易学领域中,理论完善、方法齐备、简明易学的佳本。本书帮助读者以客观的阅读心态去了解易学,了解前人的学术思想,是易学研究的重要参考读本。
本书绪论部分介绍了柏格森的生平与思想体系,以及《时间与自由意志》跟柏格森其他五部主要著作之间的关系。接下来重点对《时间与自由意志》中涉及的三个问题进行了阐释:广度与强度之间的关系、空间与时间之间的关系、寄生自我与基本自我之间的关系。柏格森认为,广度适用于外物,强度适用于人的心理;空间在于广度,而时间在于强度;空间化的自我是社会化的寄生自我,时间化的自我则是个性化的基本自我,只有当寄生自我符合基本自我时,人才是自由的。但自由不可被定义,因为定义是空间化的,一旦用空间与广度来定义自由,自由就僵死了。《时间与自由意志》中的自由理论是柏格森伦理学思想的根基,后来在晚年著作《道德与宗教的两个来源》中,柏格森将其发展为 开放道德 理论,思想出现了重大升华。
《创造进化论》本书流行于20世纪早期,现代演化综论出现以前。书中提出并论证了作者关于 生命冲动 的理论和直觉主义方法论,标志着析格林的生命哲学的完成。《创造进化论》是柏格森的代表作,书中提出和论证了"生命冲动"的理论和直觉主义方法论,并对之前的进化论哲学体系进行了批判。该书1906年在法国巴黎首次出版,标志着柏格森生命哲学的成熟。生命哲学的影响远远超出了哲学的范围。?除了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詹姆斯和英国过程主义哲学家怀特海这样的哲学家之外,英国戏剧家萧伯纳和法国小说家普鲁斯特等人都吸纳了柏格森生命哲学的思想。?
《生命的真谛》是关于叔本华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的导读,并对唯意志主义哲学观做了简要介绍 像书名所表示的那样,叔本华将世界分为两个部分,即意志的世界和表象的世界。不可见的意志是世界的本质,可见的表象世界则是意志派生出的虚幻的部分。全书分为三个部分,部分介绍叔本华的生平事迹,第二部分对叔本华作品《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中的哲学思想做了提纲挈领的介绍,第三部分阐述了他对尼采、维特根斯坦和王国维的影响。全书意在揭示叔本华的哲学是西方甚至整个现代人类的奠基性思想。
在广受赞誉的《你必须改变你的生活》一书中,彼德·斯洛特戴克将“实践”视为决定性的“人类境况”。而在本书中,他分析了这种有关人类思维和行为的新视角,如何从根本上改变了理论工作者与科学工作者看待其学科的方式和他们的工作内容。彼德·斯洛特戴克将理论和科学理解为一种通过生成的练习而唤醒工作者投入生活的方式。 本书的叙述涵盖了两干多年的哲学发展历程。它始于柏拉图对他的老师的描述——那位老师因沉思而伫立在原地一动不动——继而涉及胡塞尔、尼采、海德格尔等哲学家的思想。 初的雅典学院是一个练习的地点,在那里人们学习如何从世界中抽离。胡塞尔的现象学劝导人们从存在执态中后退一步,练习不参与。斯洛特戴克呼吁人们思考“悬置的人”如何保持创造性。
《思想和运动》该书作者为法国哲学家亨利 柏格森(1859 1941),他倡导的生命哲学是对现代科学主义文化思潮的反拨。他提倡直觉,贬低理性,认为科学和理性只能把握相对的运动和实在的表皮,不能把握*的运动和实在本身,只有通过直觉才能体验和把握到生命存在的 绵延 ,那*真正本体性的存在。《思想与运动》收录的是柏格森从1903到1923年间的一些文章和演讲报告。
......
这是韩国数学教育专业教授崔永基所著的讲解数学之美的通俗读物。 本书将数学和哲学合二为一,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阐述了数学究竟美在何处。行文中,作者还穿插介绍了历史上诸多数学家的生平故事,可以让各位非专业的读者在趣味中感受数学之美。 作者希望我们能够打破对数学的偏见,数学并不是单纯的反复计算,也不是只有复杂无趣的数学公式,所以在本书中,作者致力于对数学的精神和价值进行说明,旨在让读者通过数学精神来解人生之惑。 作者认为 数学中蕴含着感动 ,学习追求完美的数学,是可以让我们看到幸福之地的一个方法。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我们会惊奇地发现,竟然没有一个理由可以让我们讨厌数学。 世界,用数学来解惑;而数学,用思索来解疑,也用美来解疑。 数学给你答案 一个人,注孤生是一件可怕的事吗? 消失的那
叔本华从来不会让自己局限在对深奥难懂的哲学问题的思考上,除了生命、存在这样亘古长存的难题,他还将自己的目光投向了人的意欲,投向了人的生活。叔本华的智慧从来不是高高在上的,而是贴近生活,贴近现实,贴近大众感兴趣的和关注的问题。 因此,本书一方面收录和整理了叔本华关于人的意欲、思想等许多方面的文章著述和随笔,展现了他对人的思维问题的积极思考,同时也收录了叔本华关于心理、天才、自杀、文学等等细碎问题的讨论文章,更加多元地向读者展现叔本华的思想和智慧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