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育吠陀瑜伽是一种哲学,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系统的身心锻炼方式。它结合了阿育吠陀的医学思想和部分实践,又抓住了具有5000年文化的瑜伽之根,把身体的健康和心灵的完善完*(*为美)地结合起来。在身体上,它更考虑到了个体的体质之差异,能量之差异,堪称这个时代的瑜伽2.0版。
本书收唯识的论典如下:1. 将世亲《大乘五蕴论》与安慧《大乘广五蕴论》合编;2. 窥基《大乘百法明门论本地分略录名数解》;3. 窥基《唯识二十论述记》;4. 世亲《唯识三十论》;5. 无著、世亲《六门教授习定论》;6. 陈那《观所缘缘论》;7. 商羯罗主《因明入正理论》;8. 范古农《八识规矩颂贯珠解》;9. 附录范古农《法相学课本序》。
本书是对调息法系统、全面的梳理,70种调息法是基于个人体质的差异确立的,是广义的阿育吠陀瑜伽。全书分为两大部分,部分论述调息以及调息的理论基础,讲述的是调息对人体健康的科学性。第二部分综合了印度、西方和中国传统道家的调息法,提供了更系统的调息法,从释义、方法、作用和提醒四个方面进行了描述。总之,该书对调息法做了科学的归类,提供了功能性习练方法;对调息理论的探讨,也有新的开拓,提出了新的调息观。
含《唯识抉择谈》讲稿附笔记一卷,由聂耦庚笔记,吕澂校订,讲稿部分后收入欧阳先生晚年亲自手订的《竟无内外学》中;《唯识讲义》讲稿附笔记共三卷,卷一亦为聂耦庚笔记,吕澂校订;卷二主要由吕澂笔记,并参考了诸同学的笔记;卷三由吕澂笔记。 《唯识讲义》三卷,大陆此后一直没出版整理本,台湾佛教出版社和香港慈氏学会分别在1978年、2013年出版繁体竖排整理本。这三个版本有一个版面上的共同问题值得指出,每一条笔记与讲稿内容的对应关系,都是以讲稿部分 第几页第几行 来建立的,如此在读讲稿时不知该处有笔记,在读笔记时查找对应的讲稿内容也颇不方便。 2021年1月,崇文书局出版了简体本,由南京金陵刻经处负责整理并施以现代标点。该版本用 文后注 的形式在讲稿中用角标的形式重新建立了与笔记的对应关系,极大地方便 了阅读
本书分上下篇,上篇介绍唯识学的历史,下篇分专题介绍唯识学的哲学,史论结合,带有很强的历史意识和比较研究性。在讲解的时候,为了初学者易于了解起见,对专门术语,在不违反原意之下,多用现代术语说明。对唯识学与现代思潮的关系,多有精到的阐发。另外,作者绘制了大量的图表,将理论间的逻辑关系简明地表现出来。附录部分收入作者《阿赖耶缘起与如来藏缘起之研究》一文。
为什么我们总是感到压力过大,对自己的事业和人际关系不满意,缺乏真正的目标?为什么我们似乎在自我设限,阻碍我们的幸福和成功?答案就在于我们的本能。在生活的每一个领域,从商业到人际再到健康,我们都是凭着本能在行事,这些本能是为了帮助我们在被匮乏和危险统治的世界上生存而建立的,但在今天这样一个充满丰富选择和无限联系的多样化世界,这些本能已经过时,而且阻碍了我们在实际生活的环境中取得成功。书中,进化生物学家丽贝卡 海斯博士为我们提供了简单、可操作的方法,重建我们的本能思维,重新引导它们为我们服务。
叔本华是德国哲学家,他创立了意志哲学,*个公开反对理性主义哲学并开创了非理性主义哲学的先河。他认为生命意志是主宰世界运作的力量,世界的本源是意志,世界只是意志的表象。物理学家埃尔温 薛定谔说过,叔本华是西方*伟大的学者。 《叔本华论生存与痛苦》选自叔本华的后期著作《附录和补遗》和《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二卷。叔本华认为,意志是构成这个世界一切事物内在的、真正的核心,是 自在之物 ,属于形而上;我们所看见的自然界中的物质(包括人、动植物、无机体等)都是基本生命力、自然力,亦即意志的载体;丰富多样的现象世界是意志在各个级别客体化的结果。人类是意志蕞高级别的现象,智力则是派生的,是为盲目的意欲配备的、帮助其生存和发展的工具,在本质上与动物的爪、牙、翼没有区别。因为 意志 和 智力 是构成我
《唯识研究》是周叔迦先生1933年在北大教授唯识哲学的讲义,由大科学家王季同作序。本书以专题的形式,将唯识学庞大的体系简明地展现出来。书中概念辨析明了,逻辑论证严密,体系完整,并配以适当的图表,是一部高水平的唯识研究专著。 本书含 绪说 共二十四章,每一章讨论一个特定的主题,史论结合。 书后收有两个附录。一、收入周叔迦先生《 新唯识论 三论判》这一长文,本文乃周先生为批判熊十力先生的《新唯识论》《破新唯识论》《破破新唯识论》三书而作。二、收入其长孙周启晋先生(红学家、文史学家周绍良之子)的一篇回忆文章。
本书有 哈达瑜伽小百科 之称,系哈达瑜伽核心经*之一种,以其缔造的 七支瑜伽 享盛誉于世达多个世纪。此次出版的中文译本,是《格兰达本集》的首个中文译本,以国际瑜伽哲学权威萨海教授的英文译注本为底本,翻译过程中还参照了国际上较为流行的其他几个本子。本书正文由经文和经文注释两部分组成。经文以对话体写成,分七章,系统阐释了哈达瑜伽修习的七种方法,即清洁法、体位法、身印法、制感法、调息法、冥想法、三摩地。注释则主要为经文提供背景知识和理解导引,将古老经文带入当下语境,收入四川人民出版社 瑜伽文库 正知 系列。
《晚明王学原恶论》于2018年由台湾大学出版中心出版,今由崇文书局首次引进出版。 本书将 恶 作为一个普遍的哲学问题,系统梳理了中国哲学史上的 恶 论。 本书首先对先秦及两宋儒者的 性恶 思想进行了梳理。在此基础上,着重考察了晚明儒者如何在恶的问题上步步展开:王阳明论恶之起源,开启晚明多元的学术风格;浙中与泰州学者突出 念 的当下性与即时性,指出知识活动、心知功能可能会成为恶的帮凶;罗念庵提出良知搀和的问题,指出知见、空言问题带来的弊病及相应的克治工夫;儒家恶论的集大成者刘蕺山对恶的议题做了系统区分与总结。
本书意在为哲学、史学等相关专业学生及研究生提供系统的历史哲学概览,希望对专业内外研究者亦能有一定的学术参考价值,普通读者亦能藉此书一窥 历史哲学 之堂奥。 全书共九章:、二章分别从 历史 与 史学 这两个基本的范畴入手开始全书的论述。在此基础上,第三至六章及七、八两章分别属于历史 认识论 和 语言(文本)论 的问题。其中的各个问题覆盖了现当代西方历史哲学的基本论题,大致反映了现当代西方历史哲学的理论全貌。后一章关于 历史评价问题 的讨论涉及与史学有关的道德问题和整体历史观中的进步论问题,是与现实联系较密切的一章。 本书以手资料为基础,以问题为导向,勾勒出历史哲学的基本学科性质及理论轮廓,展现、梳理了现当代西方历史哲学的基本学术议题;不囿于现有学科框架,力图将视野扩展至狭义历史哲学学科范围之
本书以《孟子》理义为要,所论建基于扎实的文本细读之上,结合康德学说,依次第而揭孟子哲学之纲宗。作者抽丝剥茧地梳证孔孟学脉相承之理路,指出孟子的贡献在于其上承孔子言 仁 的要旨,明确提出 仁,人心也 ,论明本心之能即人的分定之性,并据此进一步言 尽心知性知天 ,以此确立道德的形上学之宏规。进而援引中西典籍,合古今之论,诠释此宏规的创辟性,言明其有进于《中庸》《易传》之本体宇宙论,且有别于西方传统的思辨形而上学。随之宕开笔墨,延伸至实践智慧学、政治哲学等领域的相关探讨。文辞朴直晓畅,结构严谨有法,所述圆融无碍,孔孟哲学之义趣尽显于文间,从中亦可寻溯儒家学说于当代的深远意义。
世界各地的人们在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引领下成长。这些价值观的重要作用往往被经济学家所忽略,但它们却构成了一国经济及其进一步增长的关键要素。很大程度上,正是文化价值观解释了日本为什么会经历几十年的经济衰退,北欧国家为什么会采用世界上的税率以使其社会更加平等,中国为什么会对美国有这么大的贸易顾差,又或者一些国家为什么会陷入了中等收入陷阱? 正是文化价值观加上正确的公共政策,终决定了一国的经济繁荣。在本书中,作者集中探讨了文化价值观和公共政策的结合是如何影响经济发展的。一般而论,这些文化价值观主要包括特定国家的人民是否勤奋、节俭、相互信任?是具有合险精神,还是厌恶风险?本书消除了文化价值观和公共政策之间的隔阂,认为只有同时考虑到这两组因素,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国家经济到底是如何运行的。
本书主要收《玄奘哲学研究》的*后修订版《玄奘大师与世间净化论》,由田光烈先生长子提供电子稿,此书稿曾经作者反复修订。另收《地论师》《摄论师》《杨仁山》《欧阳竟无》《章炳麟 支那内学院缘起 书后》等五篇唯识相关的文章。
《历史语言学中的比较方法》一书,篇幅不大,但却是历史比较语言学的一部经典论著。它以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论述了历史比较语言学中一些行之有效的理论、方法和原则 根据各章所论述的内容,我们可以把它们分成四个部分: 部分:至四章,着重讨论历史比较语言学的理论成就和局限,总结和确定历史比较法的一般方法论原则。第二部分:第五至七章,讨论方言研究、语言间的相互影响与语言史研究的关系。第三部分:第八、九两章,集中分析语言变化的一般公式和共同趋向,这有些类似现在所说的语言历时演变中的普遍现象。第四部分:第十章,突出对新的方法的追求和强调研究当前语言变化的重要性。 徐通锵、王洪君《〈历史语言学中的比较方法〉评介》
《哲学的精神》(第三版)系一部导论性哲学著作,也是北京大学全校通选课 哲学导论 和 哲学与人生 的指定用书。主要内容包括:学习哲学的五大法门;什么是哲学;哲学的起源;什么是正义;什么是实体;什么是真理;什么是善;什么是美;什么是悲剧;什么是性爱;上帝存在吗;为什么会有恶;什么是自由;哲学的终结等。全书围绕上述主题,介绍了泰勒斯以来(西方)哲学的基本精神风貌。本书立足于原著,用平实的语言把哲学爱好者带入哲学的殿堂。为了增加可读性,书就配有大量的图片资料。 本书此次修订主要增加了两小节内容。在 为什么会有恶 一章,增加了 托马斯 阿奎那的神正论 。在 什么是自由 一章,增加了 霍尔巴赫的自由观 。
迈克尔 舍默在这本雄心勃勃的有关历史、心理和政治研究的著作中探知了科学与道德的关系,证明科学的实验方法和理性的思维方式会使人与社会变得更有道德。从伽利略、牛顿到霍布斯、马丁 路德 金,历史上的很多思想家经常将科学和理性方法应用于社会和道德问题。医生不再只是研究医学古本中人体解剖画,而是亲自进行人体解剖实验,学者也不再只靠古代圣贤的文献来预测真理,而是亲身经历旅行和探险来解密大自然。 正是得益于科学和理性,我们人类生活在历史上的道德时期。科学的实验方法和推理分析帮助我们创造了自由民主的当代世界、法治下的司法平等、开放的政治与经济边界、思想自由以及人类历史上从未享受过的繁荣。比起历史上的任一时期,世界上更多的地方、更多的个人、更多的时候拥有着更好的权利、自由、人权、受教育
五卷本集中了菲尼斯的122篇论文 包括超过24篇以前没有发表的作品。这五卷按照主题安排 包括关于现代实践哲学核心领域 实践理性哲学、个人同一性与意图哲学、政治哲学、法哲学、启示哲学和宗教在公共生活里的作用等文章。通过作者的交叉参考、索引和介绍 五卷本展示了菲尼斯作品的不同分支之间的联系和一致性 靠前次展示了他的哲学贡献的全貌。同时五卷本展示了菲尼斯对于天启的性质、堕胎的道德、权利法案的采用等主题的独特见解 这些独特见解转变了20世纪上半叶存在于公共道德及法律的主要领域的政治讨论。
《公民宗教》一书汇集了从16世纪到20世纪20多位思想家们的哲学评论。这本书探讨了现代政治哲学目前的四个重要传统,并深入研究这些思想家关于宗教问题的观点。 其中两个传统都企图驯化宗教。公民宗教的传统主要是由马基雅维利、霍布斯、卢梭所定义的,它旨在通过驯化宗教来使之坚定地为政治服务。 自由主义传统寻求在政治与宗教之间保持尽可能大的距离,以此来取代驯化宗教的政策。 现代神权政治是对自由主义的激烈反应,它颠倒了公民宗教所主张的政教关系:它直接要求政治服务于宗教。 很后,第四个传统是由尼采和海德格尔所定义的。虽然他们思想的很多方面不属于现代而属于超现代,但他们所表现出的对自由主义歇斯底里的批判,在根本上和传统神权政治共享同一个逻辑。 总之,这四个传统所带展开的对话构成了政
张汝伦教授早年即以德国哲学研究闻名学界,而后又转头回到中国传统文化,力图从中国古典中寻绎中国哲学新生的力量。自此比较哲学研究成为他的主要方向。本书即是他中西比较哲学研究的力作,是他以学术切入现实的重要体现。在书中他对诸多现代哲学研究中的热点问题,比如重写中国哲学史、现代中国的理性主义、海德格尔哲学的起源问题、黑格尔和他的《历史哲学》、我国的人文精神等等。从中国哲学的自主和自觉到西方哲学对现代中国哲学研究的影响,从孔子的《论语》到朱熹的释义学,他以其作为一个哲人特有的敏锐和深厚的学养,不仅为我们细致梳理了哲学与政治、文化、教育、艺术等领域的关系,也为我们呈现出了一个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