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版,此次再版作者对此书作了全面修订。本书是研究法国哲学家梅洛-庞蒂的身体现象学的专著,对梅洛-庞蒂早中晚三期思想都有较全面的介绍。
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是西方哲学史上一本划时代的巨著。他认为当时的哲学界一片混乱:独断论者内部分裂,唯物主义者与唯心主义者、唯理论者与经验论者莫衷一是;怀疑论者粗暴地反对其他所有理论。曾经被认为是 一切科学的女王 的形而上学陷入了危机。这是人类理性生死存亡的时刻,康德希望重建形而上学,使理性为人类启蒙。他通过对理性本身,即人类先天认识能力的批判考察,确定了理性的根源、范围和界限。康德哲学推翻了旧形而上学的统治,被称作哲学上的 哥白尼革命 。《纯粹理性批判》与康德的另两部著作 《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被称为三大批判。
本书以梅洛‐庞蒂晚期思想为发展线索,以福科对现象学的批评为收束点,透过梅洛‐庞蒂思想与胡塞尔、柏格森、列维纳斯、福科、德勒兹等哲学家的哲学论辩系谱,将议题部署于三个思考平面上: 身体现象学与身体感 现象学之后的视觉存有学 身体现象学与文化批判 。本书将现象学置入现代人文科学的历史系谱,让我们看到了现象学的极限与法国当代哲学的出发点。 部署 是晚期福科提出的概念,比 知识型 更普遍。福科晚期声称要打破他自己早期所引入的知识/权力分析轴来谈论 部署 ,更多的是在构想一种新的主体状态。而对 身体部署 的关切,是福科,以及本书的作者,仍寄望于激发出崭新的、创造性的主体可能性。 本书初版于2006年中国台湾心灵工坊出版公司,2007年获台湾年轻学者研究著作奖。
本书是作者在台湾大学哲学系讲授《存在与时间》十多年的成果;2003年由台湾大学出版中心出版,2006年第二版,2020年修订第三版。 全书语言通俗,并结合日常的生存境遇来阐释;行文中对重要术语都同时给出了德英文,书末还有新编制的 德英汉术语对照表 ,以便对比与大陆通行翻译的差别。
本书是英国哲学家勃特兰 罗素的哲学代表作之一,成书于1945年,全名为《西方哲学史及其与从古代到现代的政治、社会情况的联系》,其写作目的是揭示 哲学乃是社会生活与政治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并不是卓越的个人所做出的孤立的思考,而是曾经有各种体系盛行过的各种社会性格的产物与成因 。在这部敦厚的著作中,罗素将他认为对西方哲学的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及人物辟专门章节以作详细论述。 全书具体分为 古代哲学 天主教哲学 近代哲学 三卷,我们将该书分为上下两册,一二卷为*册,第三卷为第二册,以古希腊文明的兴起开端,分别介绍了米利都学派、毕达哥拉斯、赫拉克利特、巴门尼德、恩培多克勒、阿那克萨哥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犬儒学派,到逻辑分析哲学为止。共计80余万字,规模宏大而严谨,通俗易懂,振聋发聩。
2004年广东人民出版社版,2009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二版,2023年崇文书局推出第三版。 前两版,文中《逻辑研究》的引文,都是依据作者翻译的上海译文版;本次文中《逻辑研究》的引文,都依商务印书馆2015( 现象学文库 简装版)/2017( 胡塞尔文集 精装版)年出版的修订第三版做了修
本书第一部分系统介绍了先验论证的思想谱系,分章阐述了康德、斯特劳森、维特根斯坦、普特南、戴维森等人的先验论证思想;第二部分深入讨论了先验论证的可能性、有效性、性质及其功能与目的。上至亚里士多德,下至笛卡尔,在他们的著作中都可以发现先验论证的个案,不过,康德首先系统地使用先验论证,现代则复兴于斯特劳森。它一般以 何以可能 的追问方式揭示一般经验条件与经验命题或事件之间的先天关系,例如范畴之于经验的先天关系(先验演绎)和一般性的物理客体与自我意识的经验的先天关系(驳斥唯心论)、概念图式之于由时空性的物质对象组成的公共世界之间的先天关系,等等。
1998年由三联出版,被收入 三联 哈佛燕京学术丛书 ,陈鼓应评价其 是具有相当高学术建树价值之作 ,2023年崇文书局再版。 战国时期,齐国在都城临淄(今淄博)建立的稷下学宫(前374 前221),广招天下贤才来此讲学授徒,著书立说,参议政治;而先秦的 百家争鸣 ,其实主要就是在稷下学宫进行的。 本书主要探讨了稷下学宫的兴衰演变和稷下诸子的思想特点。其中,第一至五章整体介绍稷下学宫的发展和学术面貌。第六至十一章详细介绍了儒、墨、道、法等各学术流派在稷下的交流融合,并涌现出了新的思想流派;着重介绍了稷下主流学派黄老之学的成熟,其代表作《黄帝四经》开启了援道入法、兼综儒墨阴阳的思想传统;探讨了稷下学重要的代表作品《管子》一书中的黄老、阴阳五行、精气论等思想的形成;以及孟子、荀子、宋钘、尹文、邹衍等学
《成唯识论讲话》是慈航大法师对唯识学基本典籍《成唯识论》的详细讲解。作者一字一句对原文进行白话解读,既对原文有必要的考证,又对文义进行了适当的发挥,使原来艰深的唯识理论变得通俗,可谓是《成唯识论》的极佳入门读本。
《卢梭评判让-雅克:对话录》写作于1772 1776年,是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后期的重要作品,与《忏悔录》《孤独漫步遐想录》一起并称为卢梭晚年三部曲。在其中,卢梭将自己一分为二: 卢梭 和 让-雅克 ,由饱含探知欲的 卢梭 和人云亦云的 法国人 就受到污蔑的 让-雅克 的品格、作品与思想展开三次对话,实际上是卢梭针对自己遭遇的种种不公正对待,展开的全面辩护。书中充满了矛盾和断裂,一如历史迷雾中的卢梭本人。对后世读者而言,本书不仅是一部极具文学价值的对话体杰作,也是一册记述卢梭生平的微型自传,更是一把理解卢梭思想的钥匙。
身体转向 是二十世纪哲学的一个指标,中国哲学有很强的工夫论传统,也有颇具中国特色的身体观。本书从 身体 概念的角度探讨中国哲学,论文作者来自两岸三地,全书共十七篇,分成四个部分:(一)身体与伦理、(二)体感与体知、(三)身体与语文、(四)前瞻与反思,全面性地反思了中国身体哲学在当代的处境。相较于当代新儒家强调天道性命相通的主体性哲学,本论文集注重道德感受与伦理实践的身体依据,全书显示一种新的具体哲学的走向。
本书主要分为两个部分。前八章为第一部分,首先按照时间顺序对罗蒂的经历进行了介绍,包括其父母的生活经历和罗蒂本人的求学经历。后两章为第二部分,从社会学的视角重新审视了罗蒂的思想和职业发展。但与传统人物传记不同的是,原作者格罗斯的切入点不是平铺直叙地描述人物生活轶事,而是更多地着眼于世俗的社会和制度环境,通过对其所生活的环境的描述反衬罗蒂的思想历程。全书中,作者将重点放在罗蒂职业生涯的前半段,即其思想的发展时期,而非传播时期。本书的目标不是对罗蒂的思想进行诠释,也不是对其进行批判性的哲学审视,而是试图解释其思想的社会根源,为未来社会学研究提供了方向。
暂无内容简介。。。。。。
在哥德尔的工作之后,数学基础三大主义的热潮相继退去。逻辑主义、直觉主义与有限主义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随着人们对数学真理与数学认知的关注,在数学实在论与反实在论对抗的大背景下,数学基础三大主义相继复活。怀特的《弗雷格的对象数概念》标志着逻辑主义的复活,而德特勒夫森的《希尔伯特纲领》标志着有限主义的复活,达米特的《直觉主义逻辑》也使直觉主义焕发了新的生命。与此同时,新的数学哲学形态应运而生。这里主要有菲尔德的虚构主义、赫尔曼等人的结构主义和麦蒂等人的自然主义。在整个数学基础中,作者尤为关注集合论的发展。不管是它的前沿技术问题,还是它的基础哲学问题。集合论公理确定以后,我们需要为集合论公理提供辩护。这就需要对集合概念进行考察。目前两个主要的集合概念是迭代概念与大小限制概念。我
悖论就像一面镜子,让人类理性得以面对奇异的悖理性,呈现出人类理性的奇异镜像。本书通过悖论和描述关系的探究,力图呈现人类理性的奇异镜像,为把悖论问题作为哲学问题研究而不仅仅是从哲学的角度研究悖论,提供不可或缺的理论前提。书中探讨了描述的规范性及描述和规定的交织,对作为描述前提的规定作了较系统的研究;探索了悖论生成的逻辑基础和悖理性的描述根源,论证了悖论的描述性质;系统研究了悖论的基本成因,对悖论的具体描述成因作了系统刻画;考察了悖论的基本构成要素和悖论的描述定义,深入探究了悖论的层次,进行了悖论的描述分类;分析了解悖标准,在悖论描述成因和基本构成要素分析的基础上,揭示了解悖方案的层次,形成了解悖的描述方案,并根据解悖的描述方案对具体悖论进行了描述类解,从而表明悖论是理论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