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哲学、用哲学,是中国共产党的一个好传统。本书基于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现实需要,系统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自然观、实践观、历史观、发展观、群众观、价值观、国家观、文化观、民族观、宗教观和科技观。力求讲清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在哲学发展史上实现的伟大变革,在当前的发展状况及其最新理论成果,在当代中国的重大指导意义。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是尼采里程碑式的代表作。在这部以散文诗体写就的杰作中,尼采假托查拉图斯特拉之名,阐释自己的哲学思想,提出“上帝死了”“对一切价值重新评估”“永恒回归”等振聋发聩的灼见,全面否定了既往的传统宗教道德体系,表达了对“超人”这一新的、更高的存在模式的憧憬与向往。尼采的这部巨著,不仅闪耀着他的智慧的光辉,还显示出抒情诗人的艺术魅力,是一部富于哲理的思想诗,也是世界文学目前的不朽经典。
我们都曾经、正在或将要面临所爱之人的患病或离世,该如何应对注定无法阻止的失去?存在主义心理治疗大师欧文·亚隆,以治疗死亡焦虑著称,却在得知相伴六十载的爱妻罹患癌症、来日无多的时候,也一时无法承受。当治疗师成了当事人,该如何与绝望相抗?又该如何有意义地度过生命的最后时光?本书是亚隆夫妻献给对方的临终礼物,是大师亲身经历丧偶、孤独和哀悼的心路历程,更是对芸芸众生的拳拳关怀,以真挚的记录和觉察,揭示生命、死亡、爱与存在的意义,为同在受苦的人们带来一丝抚慰。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是一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通俗理论读物。书稿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内核,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发展过程为历史主线,回顾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后的百年流变,总结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生根开花结果的历史经验,以大量丰富生动的史料为依据,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深刻改变了中国以及中国共产党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光辉历程,探索马克思主义引领中国革命成功的内在密码。 在传统纸质图书的基础呈现形式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开发、设计、制作了丰富的元宇宙数字空间,通过科技手段链接与创造虚拟数字场景,带动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学习具有一定深度的理论思想。
本书尝试对马克思的经典著作以及他关于摩尔根、梅恩、兰格等人的笔记中涉及性别与家庭的部分进行批判性研究,同时引述诸多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学者的研究视角,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重新评估了马克思主义与女性主义之间的相关性。虽然马克思关于性别和家庭的著作并非所有方面都适用于今天,有些还带有19世纪思想的局限性,但这些文本提供了关于性别和政治思想的重要见解。虽然马克思关于性别的文章在总体写作中占比较少,也没有发展出系统的性别和家庭理论,但他将性别视作理解劳动分工、生产和一般社会的一个基本范畴。本书作者认为,马克思对性别和家庭的讨论范畴实际上远远超出了公共领域中作为工厂工人的女性。马克思注意到资产阶级家庭中持续存在的压迫,并提出必须建立一种新的家庭形式。此外,马克思还看到了妇女在1871年巴黎公社运动
本选题以现代性批判为视角,从历史重构、逻辑重构和批判性对话三个方面对马克思思想展开系统研究。现代性批判是马克思思想的核心主题,马克思在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视域中以“资本”为本质范畴展开的现代性批判,颠覆了黑格尔以“理性”为核心的现代性批判范式,重建了现代性批判的规范基础,就现代性的经济基础、基本原则、根本动力、主要特征、*终出路等等方面提供了核心框架。历史唯物主义视野中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可以看成是现代性批判的基础存在论,而不是一种还原主义的经济决定论,马克思为现代性批判奠定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基础,资本全球化带来的危机和困境迫切呼唤对马克思思想的重新阐释,使之焕发出新的批判潜力。
《唯物辩证法大纲》是中共主要创始人之一、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李达同志主持编写的最后一部重要哲学著作,是原定计划编写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大纲》的前半部,系统地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发展及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精辟地阐述了哲学思想;同时结合我国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实际,从方法论上论述了学习和运用这些原理的重要意义。本书说理透彻,行文流畅,既具有学术厚度又具有可读性,较好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党性与科学性的统一、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赋予马克思主义哲学以鲜明的中国风格,是一部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为范式开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典范之作。在新时代,其对于帮助广大读者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
《供词与放逐》 “让我们尽情地嘲笑一切吧!”从20岁起就失眠的E.M.齐奥朗,于76岁的暮年,写下一生的自白。《供词与放逐》是其思想成熟定型后的代表作,用片段式的哲思结晶、耐人寻味的短章句,表达了一系列对于存在、生命和世界的困惑。 《苦论》 这是E.M.齐奥朗写于名作《解体概要》之后的第二部法语作品,也是他自称在法国“流传最广、最贴近自我”的作品,以其碎片化的写作,奠定了“齐奥朗风格”。精妙、简练而强烈,《苦论》拥抱碎片——没有一个思想家像他这样激烈地揭示自己。本书分为十个章节——语言、孤独、宗教、历史和音乐是萦绕的主题。在这些痛苦的嚎叫中,有一种狂躁的幽默;他的嘲笑中,掺杂泪水的痕迹。
马克·费舍被英国媒体誉为“当代本雅明”,是英国新一代文化批评家。他的写作极具特色,既有学院派的扎实功底,又富有文艺腔调。本书是马克·费舍的代表作,一本5万字的小册子,犀利剖析晚期资本主义文化的核心问题,尖锐批判以资本金钱为上的西方资本主义。本书一出版就引发热议,《卫报》《爱尔兰时报》等知名媒体纷纷刊发书评,在国外知名书影音网站goodreads上收获万人4.27分的高分(5分制)。今天,我们面临威胁人类在地球上生存的一系列潜在危机:从迫在眉睫的生态问题,到人工智能和自动化崛起后带来的挑战,从信息上瘾到人类精神的空虚与内心的空心化……马克·费舍从他学生的“倦怠无聊的脸上”,发现作为数字切片的一代人,在互联网娱乐矩阵中沉迷上瘾;在电影《盗火线》与《教父》的对比中,发现后福特主义——组织和团体只以利益
本书讨论了柏拉图以来的哲学对爱欲的论述,涉及柏拉图、奥古斯丁、尼采、列维纳斯等众多西方著名哲学家对爱的论述,梳理了各种有关爱欲的讨论的历史演变过程,以及它们的联系和差异,并在分析过程中,融合了对大量的文学作品和艺术作品的评论。全书哲学和文学文本相结合,理论和具体个案相结合。在这种跨学科的讨论中,作者对一些经典文本做出了独具一帜的解读。作者提出了独到的关于爱的观点。全书表述流畅,论证清晰,见解独特。具有强烈的可读性。
康德哲学是近代哲学的一座高峰,“三大批判”构成其伟大的哲学体系;《纯粹理性批判》是“三大批判”的第一部,作为近代哲学经典,影响深远,但因内容深奥,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 本书的作者和译者均为康德研究专家,精通康德哲学,故能入其内出其外,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地点明康德哲学的精义,是一本很好的导读之作。
本书通过建基在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基础上的经济伦理思想研究,在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基础理论领域,完善和形成马克思主义经济伦理思想内容及体系,为中国道路提供理论论证,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思想资源和决策借鉴。在系统地深耕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内容的基础上,梳理马克思主义经济伦理思想发展史和理论体系,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史中的经典理论家和实践代表人物思想的主题提炼和思想归纳为主干,形成马克思主义经济伦理思想体系研究的中国化理论框架,揭示出自马克思主义诞生并影响世界历史以来直至我国改革开放,这一历史进程中马克思主义经济伦理思想之谱系性的理论创新发展过程。
本书为论文集,认为马克思开辟的人类学哲学,是站在宏观的自然史和人类生成史高度,研究人类这种社会生命存在物的生存运动本性的哲学,它从人的个体生命存在出发,研究人和人类世界的人类学生成、人类学本性、人类学需要以及由其推动的人类学活动(人对世界的生存掌握活动)和人的人类学发展规律,并根据人类学价值原则批判一切不合理非法性关系而追求每个人与一切人的合理生存、健康发展与走向自由解放的哲学。马克思的这种哲学思想在当时的时代超越性在于,他在全球化肇始时期所开创的人类学哲学,是适应于全人类进入 和平、发展、合作、共嬴 的人类学政治时代的新哲学。深入研究和弘扬这一哲学,既能让马克思重返当代世界历史发展前沿,又能让弘扬这一哲学的人们在思想境界上高瞻远瞩,推动世界历史向全人类协同共存的人类学文明方
西方马克思主义是20世纪在欧洲兴起的以重新阐释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本内容的重要哲学流派。《西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思想研究》选取了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法兰克福学派、人本主义马克思主义和科学主义马克思主义这几个有影响力的流派,从他们阐释的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方法论和实践哲学入手,揭示西方马克思主义是如何从时代、文化和社会出发重新思考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理论,从中我们可以发现,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并不是关于世界如何发展变化的僵化的、一成不变的规律,而是富有时代内容的、包含着人的丰富活动在内的、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风靡全美的思维方法、国际公认的批判性思维权威大师的抗鼎之作,带给你对人类思维最深刻的洞察和很好思考。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院长许燕、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英语学院院长王立非作序推荐。 变化的世界需要批判式思维,未知的世界需要审辩式思维,复杂的世界需要审慎式思维。无论你当下在做什么,你想要什么,也无论你的感受如何,你的思维方式决定着你正在做的事情,而思维的品质将决定你未来是富裕还是贫穷、强大还是弱小…… 没有看透纷繁复杂问题的智慧,就不能对问题的各个层面进行分析,也不能界定和获取我们解决这些问题所需的信息,我们就会像漂浮于茫茫大海般晕头转向。强大的理性思维工具,能够助你提升思维的品质,理清自我,洞悉他人,看透世界! 心灵的3个基本功能 思维的功能是产生意义 情感的功能是监控或评估思维所能产生
维特根斯坦是天才之典范、20世纪数一数二的大哲学家。本书是浙江大学教授楼巍老师10堂维特根斯坦哲学课,一本书让你理解维特根斯坦:本书一共十讲,第一讲介绍了维特根斯坦生平及主要著作,之后九讲讲解了维特根斯坦重要思想——主要命题:“语言图画说”“语言和世界先天秩序”“不可说和显示”“私人语言的问题”等。这些话题在学界曾引起较大争议、一度成为研究热点,如此清晰的讲解,让读者多面了解维特根斯坦,一并解除对维特根斯坦的疑难。
这是一本关于海德格尔哲学的导论性著作,介绍了海德格尔努力解决的哲学问题、采取的哲学立场,以及他的哲学与其他哲学流派持续存在的分歧所在。作者首先探讨了海德格尔的核心关切,即存在问题,以及他研究哲学的方式。在介绍了海德格尔的成长环境、人物个性和早期思想之后,接着带领读者仔细研读了他的作品《存在与时间》。最后介绍了海德格尔的后期思想,试图使读者更好地了解海德格尔思想的流变与发展脉络。
《为什么要相信达尔文》将遗传学、古生物学、地质学、分子生物学及解剖学现代研究结果的许多线索编织在一起,严谨而优雅地证明了为什么说演化论不止是一项正确的理论,更是一个事实。 科学家不会轻易使用“正确”这个词,但在杰里的解释下,我们明白了为什么在谈论达尔文学说的时候生物学家们很乐意这么说。达尔文学说是“正确”的,不是因为专家这样认为,也不是因为有什么世界观如此宣称,而是因为有不可辩驳的证据证明着这一点。关于达尔文学说有许多卓越的著作,但这一本与众不同——它使用近期新的证据,清楚、详细地解释了演化论,不容置疑。
这是20世纪学术目前极有影响的著作之一,是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研究者们不可不读的基本文献。它引发了一场认识论的大变革,成为科学哲学目前一道重要的分水岭。其影响不仅在于科学史、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等相关领域,而且延伸到社会学、文化人类学、文学史、艺术史、政治史、宗教史等人文和社会科学领域,甚至在社会公众领域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书中的关键概念如“范式转换”等如今已成为世界性的重要词汇。本书自1962年面世以来就引起强烈反响,掀起了一股世界性的研究热潮,至今不衰。本版是芝加哥大学出版社为庆祝该书问世五十周年而作,新增加拿大哲学家伊恩·哈金教授所写的导读。青年翻译家张卜天教授精心翻译了新的中译本。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随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马克思主义不断中国化时代化,深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这历史性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哲学思想彼此融合创新。本书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基于百余年来学术史的考察,以问题与范畴为主,以时间线索为辅,梳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哲学思想的融合创新,以辨明二者关系,回答二者如何结合的问题,厘清其创新之处,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 两个结合 尤其是 第二个结合 提供学术史参照。
学哲学、用哲学,是中国共产党的一个好传统。本书基于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现实需要,系统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自然观、实践观、历史观、发展观、群众观、价值观、国家观、文化观、民族观、宗教观和科技观。力求讲清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在哲学发展史上实现的伟大变革,在当前的发展状况及其最新理论成果,在当代中国的重大指导意义。
康德哲学是近代哲学的一座高峰,“三大批判”构成其伟大的哲学体系;《纯粹理性批判》是“三大批判”的第一部,作为近代哲学经典,影响深远,但因内容深奥,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 本书的作者和译者均为康德研究专家,精通康德哲学,故能入其内出其外,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地点明康德哲学的精义,是一本很好的导读之作。
本书针对一般读者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学院师生群体和理论工作者,详细介绍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著作的写作背景、创作过程、核心观点等,具体包括《〈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反杜林论》《路德维希 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哲学笔记》《实践论》《矛盾论》《论持久战》十一篇文献,有助于读者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方法和观点,提高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黄进华*的《马克思主义在哈尔滨传播的历史经验和现实启示》是**部运用社会学的 场域 理论研究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学术专*,也是**部对马克思主义在哈尔滨传播进行深入考察的学术专*。一是从早期现代化运动入手,指出随着中东铁路的修建,哈尔滨社会场域迅速分化,马克思主义在哈尔滨的传播场域随之产生和发展;二是马克思主义在哈尔滨传播场域的个案研究,对中东铁路(以苏共党员为中心)、哈尔滨工业大学(以高诚儒为中心)、东华学校(以邓洁民为中心)、《晨光报》(以韩铁声为中心)、中共哈尔滨独立组(以陈为人为中心)等若干个案展开深入剖析;三是对马克思主义在哈尔滨传播的历史经验进行深度分析,进而立足 场域 视角,揭示马克思主义在哈尔滨传播的若干现实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