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2版是国家新闻出版八五规划项目,本项目于1986年由中共中央书记处批准正式启动,计划出版70卷,约6300万字。本卷收入的是马克思1863—1867年经济学手稿,属于《资本论》第三册。论述了总过程的各种形态。具体内容有: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一般利润率随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而趋向下降的规律;商品资本和货币资本转化为商品经营资本和货币经营资本或转化为商人资本;利润分为利息和企业利润、生息资本;超额利润转化为地租;各种收入及其源泉等。
“历经一百多年而尚在进行之中的中国社会巨变依然保持其前景不明朗的特点,这自然无法满足人们对良序而稳定社会的要求,而政治哲学的正义目标的预期后果却正在于这样一种社会”,这为政治哲学在中国的发展提供了适宜的土壤。可以说,正义的问题是政治哲学家关注的核心问题,围绕对这一问题的不同理解和回答,政治哲学史呈现为异彩纷呈的图景。然而,自功利主义出现以来,各派理论不管沿着何种路径展开其自身的逻辑,都不可能绕过对功利主义的回应、批判。罗尔斯的《正义论》出版后,当代政治哲学的版图重组,不仅历史上既已形成的功利主义、自由主义等各派理论的坐标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而且伴随着人们围绕《正义论》一书所展开的理论论辩,公民资格理论、社群主义、多元文化主义和女权主义等理论派别异军突起,从根本上改变了功利主
本书全面易懂地介绍了自弗洛伊德以来现代精神分析思想发展的历史,内容涵盖了现代精神分析思想所有的主要分支,如弗洛伊德经典精神分析、自我心理学、人际精神分析、克莱因学派、英国客体关系学派、自体心理学、当代弗洛伊德主义修正者等,对各学派的缘起、流变作了清晰的阐述,同时介绍了不同的流派之间在理论和临床技术上存在的争议。作者在阐明各学派的主要观点时,常常结合案例,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原本抽象的理论概念,行文生动活泼,有很强的可读性。
宇宙是如何起源的?究竟什么才是真理?我们该如何过上幸福的生活?人类从古至今都在不断探讨着生活和存在的本质,诸多伟大的思想家们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并用他们的思想影响着整个世界。《哲学百科》一书语言平实,以短小精悍的分析打破专业术语的桎梏,通过一目了然的图表梳理复杂的理论,借助经典的名人名言令哲学理论真正为我们所理解和记忆,采用诙谐的例证和图解将哲学家们的思想逐一剖析。无论你是刚踏入哲学大门的新人、充满求知欲的学生,还是已经具备一定哲学知识的业内人士,都会在本书中获得丰富的精神食粮。
为什么我们总是自信满满,却难以察觉自己的无知? 为什么我们在争论中总是急于取胜,而不是寻找真理? 为什么我们宁愿固守偏见,也不愿直面思想的矛盾? 为什么我们害怕被质疑,却又渴望真/正的智慧? 为什么我们总是觉得自己已经想清楚了一切? 所有这些问题都与你的思维方式有关,实际上,你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善于思考。 大约2500年前,柏拉图描绘了苏格拉底的对话,苏格拉底提出问题的方式及其原因,构成了一种完整的思维方式,这就是苏格拉底的方法,该方法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耐心、探究、谦逊和怀疑的行为准则,开启了人类对智慧的追寻。在苏格拉底方法的帮助下,你会发现,所谓的确定信念或许不过只是由未经审视的假设堆叠而成,那些看似理所当然的观点,背后也隐藏着未曾察觉的矛盾。这是一本写给所有人的理性思考与对话指
为什么我们总是自信满满,却难以察觉自己的无知? 为什么我们在争论中总是急于取胜,而不是寻找真理? 为什么我们宁愿固守偏见,也不愿直面思想的矛盾? 为什么我们害怕被质疑,却又渴望真/正的智慧? 为什么我们总是觉得自己已经想清楚了一切? 所有这些问题都与你的思维方式有关,实际上,你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善于思考。 大约2500年前,柏拉图描绘了苏格拉底的对话,苏格拉底提出问题的方式及其原因,构成了一种完整的思维方式,这就是苏格拉底的方法,该方法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耐心、探究、谦逊和怀疑的行为准则,开启了人类对智慧的追寻。在苏格拉底方法的帮助下,你会发现,所谓的确定信念或许不过只是由未经审视的假设堆叠而成,那些看似理所当然的观点,背后也隐藏着未曾察觉的矛盾。这是一本写给所有人的理性思考与对话指
本书为马舍雷对斯宾诺莎哲学话语研究的力作,不仅就斯宾诺莎本人的哲学基本结构进行了明白、确切的解析,更为重要的是,探究了霍布斯、帕斯卡尔、孔狄亚克、黑格尔、弗洛伊德、海德格尔、阿多诺、福柯、德勒兹和奈格里等“节点”式大哲学家们同斯宾诺莎理论难题性的内在关系,堪称一部以斯宾诺莎为中心的思想史,对当代重启对斯宾诺莎哲学唯物主义的思考意义重大.
作者在这本书里首先讨论意识状态的强度。他指出数量上的差异只适用于有大小的东西,就是说,在最后的分析里,只适用于空间;他又指出强度自身完全是质量性的。在讨论个别意识状态之后,他研究它们所构成的众多体;他发现众多体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数量性的,或无连续性的,它意味着人们对于空间有了直觉;一种是意识所构成的,而它完全是质量性的。这个在开展着的众多体就是绵延;绵延是先后无别的陆续出现,是一堆因素的互相渗透,而这些因素是那样地各式各样,以致过去的状态无法重新出现。他指出纯一性的、可被测量的时间是人为的一个概念,这概念的构成乃是由于空间这个观念侵犯到纯绵延的领域里。
《道德书简》被认为是塞涅卡的著作中最重要的一部。在这一百二十四封写给弟子路西利奥的信中,塞涅卡讨论了友谊、尊严、死亡、自由等词语的内涵,引用先贤哲人的格言,思索如何实践美德的问题。对塞涅卡来说,幸福与获得物质财富无关,与社会地位、行使权力无关,幸福作为至善,仅在于道德之善。这是经受一切考验的俭朴,也是一种自我教育和精神修炼,唯如此,才能在世上为自己找到某种稳定,某种基于忠诚原则的恒久,永远与自己保持一致。本书根据古本江基金会2007年葡萄牙文版全文翻译,由若泽·安东尼奥·瑟古拉多·坎坡斯作序。
本书为格式塔治疗之父、德国心理学家弗雷德里克·皮尔斯的代表作之一,收入1966—1968年间,他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大苏尔伊萨兰学院一系列研讨会和密集工作坊的文字实录。这些珍贵的文字,记录了皮尔斯对格式塔治疗的哲学与方法论基础简洁而明晰的介绍,完整展现了皮尔斯运用格式塔治疗技术与梦工作的全过程。
这是一部全面研究法兰克福学派的著作,霍克海默亲自作序。作者取得了丰富的一手材料,并由学派亲历者亲自校正,客观记叙了社会研究所从成立到迁回德国的历史,概括了法兰克福学派在其英雄时期的主要思想成就,是一本精当的、任何有识之士都不能错过的批判理论的导论。
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自由观的形成及其特质表明,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是内在统一、同向互动的,社会的全面发展实质上确保了人的自由的根本实现,社会发展的总体取向、终极趋势就是人的全面自由发展。马克思对人的实践本质作了全面性的规定,把人理解成具有无限丰富的社会关系及多方面能力的总体性的人,把人的自由发展归结为在各个层级上获得兼容并包、相互协调的全面发展。在人的社会劳动、社会关系和个体素质等各方面获得自由充分的发展,是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生态整合之后,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占有自由时间的一种理想生存状态。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自由观所预设的这种价值取向、幸福追求与美好目标,集中体现了其人文情怀、发展理念与主体维度,也构成了人类社会自由全面发展的最高命题。
本书由一座座“高原”组成,每一座高原都将不同的主题构成错综复杂的网络,这些主题则与众多非哲学的学科关联在一起。德勒兹和加塔利将艺术、数学、地质学、生物学、语言学、人类学、历史学、动物行为学、文学、音乐、政治理论、经济学等学科的资源转变、折叠,在这基础之上,不断隆起的概念地壳,形成了稳定的地标——高原。散布于书中的“根茎”式的思维方式或许是人类历史上拥有创造力的,因为它已经触动了建筑、文学、舞蹈、电影、新媒体等众多非哲学领域的琴弦。哲学,就是概念的创造,就是新思想方式的创生。
本书是法国著名哲学家皮埃尔·马舍雷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其斯宾诺莎研究处女作。作者对斯宾诺莎和黑格尔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梳理,并以外科手术般的精细程度,质询了黑格尔对斯宾诺莎所作的误读。通过对黑格尔和斯宾诺莎的文本进行跨越性批判,凸显了斯宾诺莎哲学中的非目的论、非观念论的辩证法概念。相比黑格尔刻板的描述,马舍雷为我们呈现了一个更具活力的斯宾诺莎,颠覆了流行的哲学史常识,这对于释放斯宾诺莎思想中的唯物主义成份、揭示其当代性具有重要的意义。经由以阿尔都塞、马舍雷、巴利巴尔、奈格里、德勒兹等批判思想家的持续解读和阐释,斯宾诺莎哲学的革命性已成为当代思想中最引人入胜的理论问题之一。
本书以欧洲思想史为镜鉴,全景式地介绍了从叶卡捷琳娜二世时期到20世纪初共百余年的俄国思想发展的历史进程。在作者看来,俄国的18世纪和19世纪构成了一个具有鲜明特征的文化时代,便于人们将它视为一个结构整体。正是在这一时代,作为一个群体的知识分子在俄国出现,他们关于俄国命运、关于自身使命等问题的思考具有重要的思想史意义;他们围绕着传统与现代、俄国与西方、民粹与马克思主义等主要轴线的思考,呈现出俄国思想家对西方思想的接受和驳斥的过程,也有助于建构整个欧洲思想史的发展语境。
詹姆斯·E.米勒著的《福柯的生死爱欲(精)》是哲学家福柯的传记。 福柯是当代最出色、拥有吸引力、最受关注的思想家之一。他的思想不仅仅诉诸于文字,而且也在他丰富的生活体验中得到了体现。同样的,使我们印象深刻、深受吸引的,不仅仅是福柯优雅、流畅的遣词行文,具有冲击力的思想观点,还有他独具特色、极为丰富、引人注目,同时也备受争议的人生经历。 作者詹姆斯·E.米勒具有深厚的哲学背景和优秀的写作能力,对福柯作品进行了细致的研读,整理并参考了大量材料,探访了各种相关人物,在此基础上,撰写出了这本优秀的传记。
本书是法国存在哲学家加布里埃尔·马赛尔的第二本《形上日记),记录他对于“存在”的省思。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马赛尔应召入伍,由于体弱被分派到巴黎的红十字会做寻找失踪官兵的工作,在这里,他每天见到的都是前来询问丈夫、儿子下落的妇女。马赛尔在她们的脸上看到了强烈的痛苦和焦虑,这一体验极大地触动了他的心灵,令他的哲学逐渐转向“他者”。这些妇女对他而言原是陌生人,但现在变成了一个一个具体的“你”,这是他一生极力宣扬的“我与你”哲学的基石。 在本书中,他分析了“是”与“有”两种存在的面向。在“有”当中,我们把人对象化,将人视为工具,而在“是”中,我们卸下社会面具,以自己的本质与他人的本质自在相处。因而马赛尔劝说人们重视“我是”,通过在主观经验中的与另一主体的爱的联结,找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加缪手记》 《加缪手记(卷1935.5-1942.2)》包含阿尔贝·加缪1935年5月到1942年2月之间的手记,是了解加缪其人及其思想不可或缺的重要记录,更是理解其创作的关键。他在手记中写下他的读书杂感、生活随想、情感波动,以及写作构思的方式,其中充满了精彩动人的哲学思考。书信手记很能凸显与呈现一个人内心的诸貌与真实,通过加缪的手记,我们更能全面地了解这位被称为“以睿智与热诚,阐明了我们时代良知”的伟大创作者的心智与情感。
《辩证法导论》在阿多诺1958年的课程基础上编辑而成,它标志着阿多诺首次正面思考和探讨辩证法这个主题。在本书中,阿多诺以自由和即兴的风格澄清了辩证思维的中心议题,例如“概念的运动”“规定了的否定”和“辩证矛盾”等的意义。这门课程的思想内容虽与《否定的辩证法》相近,但它并不预设任何哲学传统知识,而且其讲课风格较易被读者接受,可以作为《否定的辩证法》的预备性读本。在这本著作中,不仅辩证法的核心人物如黑格尔、马克思等哲学家的文本得到了细致的分析,而且阿多诺还勾勒出辩证法与本体论、实证主义等思潮对立的立场,并将批判特别指向了当代资本主义世界的分裂和痛苦。本书可被视为阿多诺《否定的辩证法》的最初起点。
本书从风靡当代的诸种后现代主义的通行观念入手,详尽暴露后现代主义在反思现代性时的轻浅和错位,将“对解构的解构”放置在冷战后欧洲复兴的背景中,由此考察美利坚式民主的得失,进而直指现代大学乃至整个西方文教体系的危机,作者认为,古典政治理性主义中蕴含着解决当代困境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