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马克思 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学术研究的一个崭新口号。廓清理论地平、寻求新的理论衍射点是这一深度模式的逻辑前提。本书在国内*次基于《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第2版(MEGA2),*次从马克思经济学研究的历史语境出发,力求真实地呈现出马克思哲学话语深层转换的动态历史原相。作者的学术创新在于,运用全新的解读方法确认了青年马克思的人本学社会现象学,以及建立在扬弃古典经济学社会唯物主义基础之上的广义历史唯物主义科学视域,特别是*次指认出马克思在*后的经济学探索中所创立的历史现象学批判话语。由此,本书冲破了苏东学者和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在理解马克思哲学语境中的重重理论迷障。
本书为《回到马克思》的第二卷。作者通过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现象学对一般物相化和经济物相化迷雾的双重透视,突显了生产活动塑形-构序和社会关系赋型的社会历史负熵特质,揭示了社会生活和意识活动当下建构与消隐的突现场境本质,由此聚焦马克思的市民社会(资产阶级社会)话语与资本主义批判构式的复杂历史关系。本书在MEGA2的最新文献基础上,从思想史考古学的视角重新反思马克思早期市民社会概念背后的四种不同话语格式塔的复调构境,也重构了马克思在经济学研究进程中逐步从资产阶级社会批判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批判的重要理论转换,最终精准确定科学社会主义否定性目标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科学认识的 第三个伟大发现 的艰辛历程。书中另一个重要的学术发现,是马克思基于劳动辩证法的劳动异化批判构式和批判认识论显隐逻辑,特别是马
一名深陷自卑、无能与不幸福的青年,听到了一名哲人主张的“世界无比单纯,人人都能幸福”便来挑战,两人展开了你来我往的思考和辩论,在一夜一夜过去后,青年开始思考,为什么“所谓的自由,就是被别人讨厌”?问题不在于世界是什么样子,在于你是什么样子。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主题、辩证法的实践基础、本体论特征、认识论特征、历史观特征、批判理论特征、人的理论特征等方面深刻而全面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理论以及基本原理,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创新性的观点,从而说明基础理论研究从根本上制约着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内容和理论特征的理解。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研究》被收入《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库》;获中华优秀出版物图书奖。施普林格出版公司出版《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研究》的英文版。《杨耕文集》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研究》是第二版,吸收了《辩证唯物主义原理》(杨耕修订)、《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杨耕修订)、《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杨耕修订)、《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杨耕主编)的部分内容。
著名马克思主义学者、媒体批判主义者克里斯蒂安 福克斯对《资本论》第1卷进行了全面的、逐章的介绍,帮助读者在信息时代的今天能够更好地理解卡尔 马克思最重要的、最具开创性的著作,并以媒体和传播学的视角,通过诸如互联网、数字劳动、社交媒体、传媒行业以及数字阶级斗争等一些当代现象来介绍马克思的重要观点。福克斯通过分析一系列国家的最新案例,强调即使在亚马逊、谷歌、脸书等跨国媒体企业在当今全球资本主义化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的时代,马克思的著作仍然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在每一章的结尾有一些讨论和练习题,以帮助读者更好地将马克思的著作应用到现代生活的情境和需要中去。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是共产党人的 必修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原原本本学习和研读经典著作,努力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自己的看家本领 ; 共产党人要把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悟马克思主义原理当作一种生活习惯、当作一种精神追求,用经典涵养正气、淬炼思想、升华境界、指导实践 。 正是本着 学原著、读原文、悟原理 的宗旨,东方出版社最新出版了这套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图文版) 丛书。丛书由中央党校创新工程 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重大问题研究 项目组组织编写。 丛书选取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代表性经典论著,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经常提到的经典著作进行导读,一套八本。在整体把握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思想全貌的基础上,每本书以写作背景、成书过程和出版、全书结构、主要内容、核心观点及其历史影响和当代现实意义为脉络,对马
本书是关于日本新马克思主义著名思想家广松涉哲学研究的专著。作者从广松涉哲学思想中两个*重要的理论思考层面入手,深入探寻了马克思的物象化批判理论和交互主体的四肢结构论的生成背景和思想构境的具体机制。作者采用构境论的文本研读法,拟建了广松涉哲学中巨大的原创性思想空间。本书逻辑线索清晰,资料丰厚,理论复建构境的拟真度较高。理解广松涉,本书是一条重要的学术认知通道。
本书较为全面系统地发掘马克思主义人权观的思想、观点、原理和范畴,阐述马克思主义人权观的基本要素,揭示马克思主义人权观在人类权利思想发展中的伟大变革,分析阐释马克思主义人权观的 中国化 及其当代价值。
美国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为意识的起源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新解释。我们是如何获得心智的?几个世纪以来,这个问题一直吸引着心理学家、物理学家、诗人和哲学家,他们想知道人类心智是如何发展出无与伦比的创造、想象和解释能力的。达尔文的信徒长期以来一直渴望解释意识、语言和文化是如何通过自然选择出现的,为心智起源的解释开辟了充满希望的道路,但往往以混乱和争议告终。尽管我们对蛋白质、神经元和DNA内部工作机制的理解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深入,但我们的心智是如何形成的这个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一个谜。在《从细菌到巴赫再回来》一书中,丹尼特对进化思想进行了迄今为止蕞全面的探索。他以计算机科学和生物学的思想为基础,展示了具有理解能力的心智实际上是如何从无意识的自然选择过程中产生的。这部里程碑式的作品一半是哲
《做一个清醒的现代人》 在当代中国传统文化的纵向传承与外来文化的横向互动中,在这种“纵横交错”的文化背景下,刘擎教授通过发人深省的文字启发我们以理性化的方式来探索世界和自己,思考“人应当信奉什么”“应当怎样生活”“如何理解和应对困境”等诸多问题。 这部作品兼具敏锐的历史意识与深切的现实关怀。刘擎教授结合历史、文化、政治、哲学等众多元素,解读社会发展变化、思想的演进,以求大众在面对这个时代时,能够辨析问题与观念的来龙去脉,澄清我们的处境与自我理解,重建对未来的想象。 《刘擎西方现代思想讲义》 《二○○○年以来的西方(2003-2019)(精)》 “在知识的意义上,西方也是中国的一部分。” “对西方而言,现在的中国已经不只是中国问题专家关注的对象,也正在成为他们知识思想发展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参照。”
本书分为三个部分:一是意识:考察个人意识发展的历程,相当于精神哲学中的主观精神。“意识”是个人意识发展的最初阶段,它又分为感性确定性、知觉和知性三个小阶段。二是自我意识。《精神现象学》中意识向绝对知识的全部发展都建立在自我意识“异化”为对象和“扬弃”对象,即扬弃“异化”的辩证运动上。从“自我意识”直到“理性”,个人意识的发展明显地重演人类意识的发展阶段,出现了一系列社会意识形态。三是理性、精神、宗教和绝对知识。考察社会历史的发展阶段和与之紧密相连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考察对无限本身的认识,相当于绝对精神。在这个阶段,意识回顾已经走过的阶段。扬弃它们,使之成为自己的构成环节,经过艺术、宗教而在哲学中达到绝对知识。
本书在国际学界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可靠的资料和实证性研究,对青年黑格尔派哲学与马克思哲学的关系作了进一步的系统探究和阐述;同时,将马克思哲学及其与青年黑格尔派哲学的关系置于西方哲学发展的历史中考察,提出了哲学史中存在和贯穿 主体主义 与 客体主义 两大对立传统的见解,从而将马克思哲学理解为以实践为基础而实现的这两种传统的扬弃和综合,理解为以实践为基础的主体与客体、精神与自然、个体与社会等诸种关系的有机统一,理解为一种包括人化自然在内的广义社会存在论。
本书以欧洲思想史为镜鉴,全景式地介绍了从叶卡捷琳娜二世时期到20世纪初共百余年的俄国思想发展的历史进程。在作者看来,俄国的18世纪和19世纪构成了一个具有鲜明特征的文化时代,便于人们将它视为一个结构整体。正是在这一时代,作为一个群体的知识分子在俄国出现,他们关于俄国命运、关于自身使命等问题的思考具有重要的思想史意义;他们围绕着传统与现代、俄国与西方、民粹与马克思主义等主要轴线的思考,呈现出俄国思想家对西方思想的接受和驳斥的过程,也有助于建构整个欧洲思想史的发展语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