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哲学论》是英国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创作的逻辑学著作。 《逻辑哲学论》从符号系统的原则和任何语言中词和事物之间必须具有的关系出发,将这种考察的结果应用于传统哲学的各部分,并在每一种情形下都表明,传统的哲学和传统的解决是怎样由于对符号系统原则的无知和对语言的误用而产生出来的。 《逻辑哲学论》中作者阐述了一个计划,试图用它来识别语言和现实之间的关系,并通过清晰地说出“逻辑上完美的语言的条件”来定义哲学的界限。它的目标是完善罗素早年的逻辑原子论哲学系统。
《沉思录》是古罗马帝国皇帝玛克斯·奥勒留的一部哲学思考札记,全书以格言体写就,分为12卷,共497则。各卷无明确的系统划分,各则之间也没有确切的联系,有的很简单只占一两行,有的多至数十行。“沉思录”的名字是后人添加的,这部书原本不是为了出版给人看的,只是作者和他自己心灵对话的记录,也是作者“每日三省吾身”的记录,所以其内容深刻而朴实诚恳,颇有启发意义。作为古罗马帝国五贤帝时代的末代皇帝,玛克斯·奥勒留不但是一个智慧贤明的君主,同时也是哲学流派斯多葛派的著名哲学家。而这部《沉思录》正是斯多葛派的传世代表作。《沉思录》原书为古希腊文,在很长的时间里以手抄本流传,1588年开始公开出版。译本很多,仅英译本就不下数十种,现行中译本多由英文转译而来。本版《沉思录》为翻译大家梁实秋在深入研究多个英译
在这个世界上,真正可供我们选择的路只有两种,要么享受孤独,要么沦入世俗。社会就像一团熊熊烈火,明智的人通过与其保持适当的距离来取暖,而不是像傻瓜一样靠得太近,灼伤自己。本书是德国著名哲学家叔本华的经典作品选编,以13篇佳作展现作者在孤独中思索,以一个哲人的眼光对人类的世俗生活进行的观察和分析,特别对命运、自由、救赎、教育、道德、名誉等人生问题阐述了独到的观点,充满了作者的真知灼见,读来发人深省。
这是一本探讨死亡与濒死体验的智慧之书。作者听到一位精神病学家讲述自己“死”而复生所经历的奇特事件,又在大学讲授柏拉图“灵魂不朽”专题时听很多学生讲起类似的故事,大感震惊,遂投入到对该现象的研究中。在本书中,作者直接或间接采访了150名有上述经历者,总结出15个共同元素,首次提出了濒死体验(Near-Death Experience,NDE)的概念。另外,作者还将其与人类历史上对于死后世界的重要哲学论述加以比较,并列举心理学、自然科学对该现象的解释,逻辑清晰,说理翔实,大大增加了本书的科学性与哲学内涵,引人深思。 本书一经推出,即引起轰动,并开启了全世界科学家对濒死体验的研究热潮。虽然刚开 始很多医学界人士对其冷嘲热讽,但现在科学已经站在了穆迪博士这一边。三十多年过去了,本书仍然不断再版,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全球
本书以清晰生动的文风和大量的例证, 呈现了现象学领域的主要学说。它考察了知觉、图像、想象、记忆和指涉等现象, 并展示了人类思考是如何从经验中生发出来的。这本书还探讨了个人身份同一性在时间中的确立, 并讨论了哲学的本质。除了对符合论的真理观提出了一个新阐释, 本书作者还解释了现象学是如何与现代和后现代的思考形态分别有所区分的。
关于人生的幸福,早在1860年,德国伟大的哲学家叔本华就已经给出了答案:苦难是人生的主旋律,活着不过是在痛苦与无聊之间摇摆。而如何在夹缝中获得幸福则需要一定的智慧。 《人生的智慧》是叔本华流传最广的名篇,也是全世界最负盛名的哲学作品之一。在本书中,叔本华将决定人一生命运的因素分为“如何看待自我、如何看待财富、如何看待别人的评价”三个部分,以“优美的文体、格言式的笔触”娓娓道出了健康、财富、名声、荣誉、独处和与人相处的哲学道理。自1860年首次出版以来,《人生的智慧》几乎已成为全世界每一个有学识的市民家中的推荐书,被各个国家的读者奉为指导人生的“圣经”。本书摒弃了晦涩难懂的哲学术语,所涉及的题材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尤其适合大众阅读。正如叔本华在临终时所说:“人类从我这里学到了他们
那些听不见音乐的人,总以为跳舞的人疯了。 对待生命,你不妨大胆一点。 人类的生命,不能以时间长短来衡量,知道为什么而活的人便能生存。
罗杰·M.怀特著的《导读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是为有心钻研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哲学论》的朋友而写的一本导读书。这意味着,虽然本书的写法使得读它的时候可以不同时读《逻辑哲学论》,但从本意上说,它是为阅读原著的读者而写的,目的是让读者能在研读《逻辑哲学论》时予以参考,也能反过来参考。 《逻辑哲学论》是一部难读的文本,因此关于其正确解读就有了相当多的争议,而争议不但涉及特定段落的具体注疏,甚至关乎整本书所论述的主题。因此,无论哪位作者的著作,凡是论及《逻辑哲学论》之处,读者绝不可简单地听信其言,一定要拿作者的论述与原著文本对勘一番。这条告诫显然既适用于本书,又同样适用于其他任何谈及《逻辑哲学论》的著作。
《苏格拉底的申辩》是柏拉图创作的哲学对话篇,记录了苏格拉底在雅典法庭上的辩护词。在这部作品中,苏格拉底为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辩护,反驳了对他的指控,并表达了他对哲学、道德和法律的看法。苏格拉底的申辩是西方哲学目前的一个重要事件,它不仅展示了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也反映了雅典当时的政治和社会状况。柏拉图的这部作品成为了后世了解苏格拉底哲学和人格的重要文献。
由英国亚当·斯密所著、王秀莉翻译的《道德情操论/世界汉译学术名著)》一书共有七卷,主要阐释了道德情感的本质和道德评价的性质。从人类的情感和同情心出发,讨论了善恶、美丑、正义、责任等一系列概念,进而揭示人类社会赖以维系、和谐发展的秘密。亚当?斯密反对神学家用宗教来说明道德的根源,而把人本性中所固有的同情情感作为阐释道德的基础。他用同情的原理来解释人类正义感和其他一切道德情感的根源,来说明道德评价的性质及各种美德的特征。这种道德情操永远植根于人的心灵深处,这就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
雅克·拉康(Jacques Lacan)是最富挑战性与争议性的当代思想家之一,也是自弗洛伊德以来拥有影响力的精神分析学家。拉康理论的影响远远超出了诊疗室的范围,从而波及到了诸如文学理论、电影理论、性别理论与社会理论等不同的学科。本书不但完整地涵盖了拉康的学术生涯,而且还针对一些拉康的概念以及他关于这些概念的作品而为读者提供了一部通俗易懂的导读。
《弗罗姆与马克思的批判理论》一书在西方思想史的背景下,重新解读马克思的批判理论。在此基础上阐释了弗罗姆视野中的马克思思想,分析了弗罗姆对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理解和把握,提出了他独创性的社会心理学思想——社会性格学、社会无意识以及人性理论,并以此作为批判武器,揭露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的矛盾和危机。他的社会心理学也*限度地发掘了马克思对心理学的贡献,一定意义上丰富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内涵。本书由叶启绩、钟明华等主编。
这是E.M.齐奥朗写于名作《解体概要》之后的第二部法语作品,也是他自称在法国“流传最广、最贴近自我”的作品,以其碎片化的写作,奠定了“齐奥朗风格”。精妙、简练而强烈,《苦论》拥抱碎片——没有一个思想家像他这样激烈地揭示自己。本书分为十个章节——语言、孤独、宗教、历史和音乐是萦绕的主题。在这些痛苦的嚎叫中,有一种狂躁的幽默;他的嘲笑中,掺杂泪水的痕迹。
日本,一个小小的弹丸之地,一个资源靠前匮乏的岛国,一手造就了一场世界大战,另一手造就了二战后的经济奇迹。战中的日本为什么要扮演令人发指的侵略者?日本的野心到底有多大,真的想吞掉美国吗?成为一个被原子弹轰炸的国家后,又是怎样迅速复兴崛起的?当今经济衰退、政局混乱的日本,是否还秉持大国情怀……所有问题都能在这本《菊与刀》中得到解答。 “菊”本是日本皇室家徽,“刀”是武士道文化的象征。本尼迪克特用“菊”与“刀”来象征日本人的矛盾性格,以一个西方人的冷静视角,通览日本独特的文化传统和民族性格。既抓住了日本文化细致的地方,又将它置于东方文化与太平洋岛屿文化的人类文化学视野里。时至今日,她被公认为历史上最懂日本人的作者,《菊与刀》这本书被公认为目前描写日本文化的第一书。此书受到了社会各界
为什么要读点哲学?哲学家罗素告诉我们,哲学的意义不是在于给这个不确定的世界以确定的答案,而是在于让生活在不确定性中的我们去过确定的生活。罗素认为,人身上有三样东西是任何物质和金钱都无法替代的,那就是爱、求知欲和同情。一旦这三样东西被泯灭,人类将沦为行尸走肉。本书完整选编罗素阐释求爱、求知、共情的名篇,从恋爱、婚姻、工作、战争、人际交往、幸福观、金钱观等实用场景出发,解读人性、社会与人生,是写给普通人的人生问题解答书。人生中的一切疑惑,哲学都能给出答案。
本书由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李秋零主编、主译的《康德著作全集》(9卷本),以普鲁士王家科学院本(通称“科学院版”)为底本,全部直接从德文译出,原文为拉丁文的则直接从拉丁文译出。科学院版《全集》包含了康德生前公开发表的所有著作和文章,并且经过了德文编辑者的详细校勘。中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参考了已有的各种译本,同时也对一些名词、术语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中译者以其在西方哲学、宗教学、语言学方面的深厚学养,以及十年如一日的苦心孤诣,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可信、可读的康德著作文本,对康德翻译与研究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古往今来,你信不信每个哲学大咖的背后都有一只脑洞大开的狗狗?狗狗思考的哲学问题,是成就这些大名鼎鼎的哲学家的关键。从西方哲学三大奠基人——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东方圣人孔子、兵圣孙子,再到自由主义之父洛克、启蒙运动泰斗伏尔泰、存在主义创始人克尔凯郭尔、西方现代哲学开创者尼采、存在主义的重量级人物萨特等,这些哲学大咖三观的形成,其实都依仗着他们的狗狗。狗狗看待世界的方式直接决定了哲学家理解世界的方式,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这是一群什么样的狗狗?这些狗狗的脑洞究竟有多大?它们又是如何认识和观察世界的?作者跟随狗狗的足迹,以独特的视角带你认识熟悉却又陌生的世界。
尼采既是哲学家,又是诗人。他的诗歌语言优美,诗意浓郁。他的论战文章,思想深邃,文笔犀利。但是他的作品也不乏晦涩之处。 尼采是个颇有争议的哲学家,近百年来,对他的评论毁誉不一。他的哲学有批判现存制度的一面,尤其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的揭露批判极为有力。但是他是站在精神贵族的立场上反对资本主义,强调天才、“超人”。《尼采自传(瞧这个人)(精)》是很能代表他的作品,他以主要著作为线索对自己的思想主张加以描述。这本书为尼采本人及其著作提供了某些心理学和传记性的材料。尼采在书中严厉地抨击了道德、灵魂、精神、自由意志和上帝。这本书具有保证的重要性,这是一本无与伦比的表达智慧的书。
如果会,你愿意改变这个世界吗?相信大多数人会回答“当然愿意”。可是,假如去掉“如果”昵?你还愿意改变这个世界吗?估计这需要先思考一下,才能作出回答。 事实上,我们每时每刻都在造成这个世界的改变。真正的问题在于,如果我们只是无意识地去发挥影响,那就不可能得到所期望的结果。作为普通人的你和我,根本就不相信自己每时每刻都在制造改变,参与了“历史”的进程。世界的每一个改变,都起自某一个人的作为。约翰-保罗·弗林托夫所著的《因为有你,世界在变》一书,作者以大量翔实的事例和深刻观点告诉我们,对于改善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不仅存在可能,而且你将从中获得灵感、勇气和深厚持久的满足感。与其消极地抱怨、等待和不作为,不如尽己所能,迈出第一步吧!
本书是党员干部学习马克思主义通俗读本之一,系统地回顾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立场的论述,分为马克思主义立场的思想渊源、党的十八大以来马克思主义立场的创新与时间、党性与马克思主义立场、人民性与马克思主义立场、坚定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立场几个部分,使领导干部真正站在人民大众立场上,对人民群众有真挚感情,为人民群众掌好权、用好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