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绝望之巅(精)》是二十世纪著名哲学家E.M.齐奥朗的初试啼声之作,写于作者饱受抑郁症和失眠症困扰时期。齐奥朗在其中对种种形而上学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独特见解,主题涉及荒谬、异化、抑郁、失眠、爱情、狂喜、苦难、贫穷、善恶等。本书以一种新奇的、抒情的、反体系化的哲学风格,奠定了齐奥朗的创作基调,作为这位现代哲学家的思想源泉,意义重大。《在绝望之巅(精)》既是齐奥朗重要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他非常受欢迎的作品,精致的散文语言、断章体的创作形式和悲观的哲学思想结合,表现出荒诞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态度,对西方知识界产生了极大影响。
当人生陷入困境,不妨问一句:哲学家塞涅卡会怎么做? 如何处理和时间的关系 如何克服担忧和焦虑 如何战胜困境 如何在困难和特别财富中生存 如何保持真实并为社会做贡献 给悲伤留一席之地 …… 斯多葛主义是两千多年前古罗马时期最有影响力的哲学。斯多葛哲学崇尚理性,注重培养人的内在品格,以应对外部世界的不确定性。古罗马政治家、哲学家塞涅卡被认为是斯多葛学派最有才华、最人性化的作家,他教导人们自由而有目的地生活。他历久弥新的作品,是一百多封写给朋友的书信《斯多葛主义者来信》,阐述了如何应对逆境,如何克服悲伤、焦虑和愤怒,如何将挫折转化为成长机会,如何认识友谊的真正本质等重要人生议题。 《与塞涅卡共进早餐》是第一本介绍塞涅卡哲学思想全貌的指南。在这本书中,大卫·菲德勒结合当代人的生活,深入阐释了塞
本书是哲学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罗素的一部随笔集,分为工作、教育、爱情、社会、文明五个部分,展现了罗素对个人和社会问题的广泛关注及其广博的学识。罗素强烈反对现代社会人们的超负荷工作,他认为,人类要过上幸福生活并实现全部潜能,不是通过更努力或更聪明地工作来实现的,而是通过利用闲暇的非凡力量。在本书中,他还为“无用的”知识作激烈的辩护,他推崇冷静思考和自由探究的美德,认为传统的财富积累是一种文化和道德贫困。这些文章虽然写于20世纪30年代,距今已快一百年,但对当今的读者仍然具有深刻的启迪价值。
本书是德国哲学家韩炳哲对当代信息化社会的哲学反思。今天,我们居住的不仅是地球和天空,而是一个信息化的世界,信息主导着我们的生活。韩炳哲对信息社会的批判使我们了解到我们的信息和通信狂热的后果。现实的计算机化正在大规模地改变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和关系。韩炳哲的新文章围绕着世界的非事物化。他从一个不同寻常的角度,既发展了智能手机的哲学,又对人工智能进行了批判。同时,他转向具体事物的迷人魅力,反思当今人类在信息噪音中迷失的沉默。
爱、希望、恐惧与死亡,当你被这些人生问题困扰,请随身携带这本斯多葛人生答案之书。
本书基于量子物理学的量子真空理论,提出了“零点场假说”, 探索人类的“意识”和“死亡”之谜,颠覆了人们对死亡的传统认知。作者从普通人的日常经验讲起,解释了一些常见但现代科学无法解释的神秘现象,并结合哲学、科学和宗教的观点,逐步深入,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关于意识和死亡的宏大叙事,最后在结尾指明个体生命的重要意义以及未来科学可能的方向。
《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是德国哲学家叔本华的博士论文,也是他的重要著作,奠定了他的哲学体系的根基。 叔本华认为,平常的世界由四类对象(即:现实对象;概念以及由这些概念组合而成的判断;时间和空间;人类的行为)构成,它们都是表象。充足理由律则是指,事物皆有其如其所是的理由或解释。据此,平常世界的四类对象的存在都有其根据或理由,即存在着四种必然联系,每一种都构成充足理由律的一个根,充足理由律因此便拥有了四重根。 人的行为动机被是充足理由律第四种形式,人的行为必有动机、从动机得到解释,这便通向了他的作品《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柏拉图著作的影响(不论好坏)是无法估量的。人们可以说,西方的思想是柏拉图的,或者是反柏拉图的;但是任何时候都不能说是非柏拉图的。 《理想国》(又译作《国家篇》、《共和国》)一般认为是柏拉图盛壮之年写成的,书中广泛探讨了公正、专政、独裁、民主、宗教、文艺、教育、婚姻、男女平等方方面面的问题,描绘了一幅柏拉图认为的理想的国家。因而,《理想国》不仅是西方第一部完整的政治学著作。而且在哲学享有崇高的地位,是西方哲学的源头之一。
当我们说一个人是虚无主义者时,通常不是赞美。虚无主义究竟是什么?是浑浑噩噩?还是认为生活不值得?或是一切都无所谓?本书作者诺伦·格尔茨指出,如果学会辨认虚无主义的多种类型,我们就能学会区分有意义与无意义,从而找到意义之所在。从苏格拉底、笛卡尔,到萨特、阿伦特,作者追溯了西方哲学中的虚无主义历史,对人们所熟知的哲学家及其思想提供了一种颇有新意和启发性的阐释。本书结合当代社会的日常情景,以生动有趣的案例,阐明虚无主义的思维方式,直击现代人灵魂,引发共鸣与反思。
《理想国》以苏格拉底等各界名流对话和辩论的形式,分十卷探讨了建立一个理想国家的系统方案,同时表达了对政治制度、宗教、教育、婚姻家庭、男女权利等人类社会各种重大问题的看法。本书是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柏拉图的代表作,也是西方哲学乃至西方思想史的源头之作。
我们的世界发生了什么变化?科学家的话是否代表了权威?哲学究竟是什么?面对生态威胁,我们应该怎么办? 本书记录了法国哲学大师布鲁诺·拉图尔生前的最后一次访谈。通过与记者尼古拉·张的对谈,拉图尔回顾和反思了其长达50年的思想历程。在书中,拉图尔从改变世界谈到现代性的终结,从“盖娅入侵”谈到“着陆何处”,从何为哲学谈到给未来一代的寄语,他对“栖居于大地之上”的呼吁亦始终贯穿其中。这部生态哲学的启蒙之作,将拉图尔精彩纷呈的哲学生涯串联成线,带领我们认识拉图尔,同时走进生态哲学,开启生态哲学的全新可能。
隐喻在哲学中扮演什么角色?它阻碍了思考成果的准确表述,抑或有助于哲学家抵达终极真理? 在《隐喻学范式》这本奠基之作中,博学的布鲁门贝格从上述问题出发,为我们展示了西方思想史的另一面。从光与真理的古老联结,到经常出现于近代哲学中的机械比喻,作者以扎实的案例研究,揭示出隐喻与哲学的复杂勾连。通过对概念史的纵深考察,作者认为,存在着无法被消解为概念的“绝对隐喻”,它不仅关涉纯粹的理论问题,更关乎我们如何理解人类的本真存在。对于西方文化感兴趣的读者来说,布鲁门贝格的这本书是不容错过的佳作!
《我们关于外间世界的知识(精)》是伯特兰·罗素的经典著作之一,也是早期分析哲学运动的经典之作。原系罗素为哈佛大学洛威尔讲座所写的讲稿,作者试图通过一些例子来说明“哲学上的逻辑分析方法的性质、能力和限度”。书中,作者引用逻辑分析方法来讨论和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关于外间世界的知识问题,他认为这是最古老的哲学问题之一,而逻辑分析方法给予这个问题全新的阐明,从而说明方法的中心问题是粗糙的感觉材料和数学物理学的空间、时间、物质之间的关系问题。
二战后法国现象学家米歇尔·亨利访谈录首度中译! 相较于萨特、加缪、波伏娃、阿尔都塞等同时代人,一生远离学术潮流中心的亨利,虽然生活得像一名隐士,却对思想本身更加专注且纯粹。他创造性地继承了胡塞尔现象学,引导我们认识那不可见的“生命”,呈现出更丰富和统一的人类生存图景。 《走向生命的现象学》以访谈录的形式,为读者提供了认识亨利思想的不错机会。我们从一次次的问与答中看到,亨利如何对传统现象学进行解构,如何发展出注重内在感受的“生命现象学”,并如何将其运用到绘画、精神分析、政治等诸多领域。此外,亨利的学术关怀不止于纯粹思辨,他还呼吁我们关注技术时代中被遮蔽的生命本质。他通过捍卫文化、艺术和思想的价值,还原了生命的丰富性,为读者带来对存在的新思考。 作为20世纪法国现象学的重要人物,亨利凭
在这本具有全球视野的开创性哲学作品中,作者朱利安·巴吉尼在游历各国后,为读者展示了一幅宽泛的人类思想地图。人类历史优选的未解之谜之一是,为什么在几乎过去同一时间内,书面记录的哲学分别在中国、印度和古希腊繁荣发展起来?这些早期哲学家在世界不同地方各自对他们的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而我们在西方世界所说的“哲学”在这个故事中所占的比重还不到一半。朱利安·巴吉尼从本书开始拓展我们的哲学视野,广泛挖掘日本、印度、中国、穆斯林世界、我们知之甚少的非洲口述传统以及澳洲早期思想家的哲学思考。他还采访了来自全球各地的思想家,试图提出这样一些问题:为什么西方世界的思考更偏向个人主义?为什么世俗化对伊斯兰世界的影响远低于其对欧洲的影响?中国是如何抵御更大的政治自由的压力的?朱利安·巴吉尼提出了关于不
在本书中,通过分析一系列无法绕开的古希腊爱欲文本,福柯试图回答一些基本问题:在西方,性经验是如何成为一个道德问题的?为什么身体的其他欲望(如饥饿)和集体关切(如公民义务)的问题,没有受制于数不尽的规则、条例和评判?为什么它们却唯独限定了性行为?
本书是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一本经典之作,是20世纪法国著名思想家米歇尔·福柯的思想史著作性经验史的第三卷。在本书中,米歇尔·福柯对西方社会的性问题进行了广受赞誉的考察。福柯带我们进入了西方时代的前两个世纪,进入了罗马的黄金时代,揭示了与古典希腊性快感观微妙但决定性的决裂。他巧妙地探索了那个时代哲学家(普鲁塔克、爱比克泰德、马可·奥勒留、塞内卡)和医生之间道德反思的文献材料,揭示了人们对快感越来越不信任,对性活动及其后果越来越焦虑。福柯是一位具有现代关怀意识的思想家,从他的作品中可以推断出我们现代生活和困境的教训。
本书共收录了十六篇介绍维特根斯坦的主要哲学关切的论文,详尽剖析了他的思考动机、过程与策略。本书的目标与《哲学研究》是同一的,即“开启一段思考过程——一段关于维特根斯坦的著作的思考过程”。本书不是一场摆满对维特根斯坦的完全成熟的理解的温室展览,而是一片使我们对他的理解得以生长的绿林场地。维特根斯坦并不提供任何直接的哲学指导,他只是亲身示范了如何蹚过哲学的险途,坦诚地展露了他自己在此旅途中的种种抗拒、拖延、疑虑,并由此向我们表明:他能成功的事情,我们也会成功。
西斯尼成功地使初学者能够理解一位非常艰涩且充满争议的思想家。遵循德里达本人对新手的建议,他为读者提供了理解德里达的方法,也就是要“持续不断地‘冒险超越起点’”。最重要的是他未卷入德里达的思想在英美学界所遭遇的崇拜或是蔑视,反对对解构进行冷嘲热讽,而是站在哲学的立场上解读《声音与现象》,认真对待解构主义,这令人耳目一新。 这是一本学术导读书,是对解构主义大师德里达的重要著作《声音与现象》的解读。其原著早在1990年代末就引介到国内,并在学术思想界引起了广泛反响。弗农·西丝奈的这本导读书,将带领读者一个章节一个章节的细读这个文本,以帮助读者更好的理解这本巨著。
该书是德勒兹1963年出版的著作,原版在一百余页的篇幅中,将康德的三大批判体系解释为诸职能(faculté)的三种“法权的”关系构成的一架宏伟“机器”,并将代表着“自由的和谐”的第三批判奠立为代表着“有所立法的一致”的前两个批判奠基的“起源”。在德勒兹哲学生涯的早期,即“哲学史”时期,这本小书紧随着其成名作《尼采与哲学》(1962)出版,它被德勒兹自己称作对康德的一次“敌情侦察”,但也包含着德勒兹对康德哲学的态度的转折。这一转折对理解德勒兹思想整体的发展都有着指示作用。
本书是当代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吉奥乔·阿甘本一本引人入胜的晚年随想录。阿甘本分享了他晚年的观察和他对当下生活的思考。与作者迄今为止出版的任何一本书都不同,本书的最后部分如同作者为自己的遗嘱做了笔记,但最终意识到自己其实并没有继承人。人的生命转瞬即逝,光景所剩无几,正如本书的标题所示,作为一位敏感、深刻的哲学家,他能看到、听到和想到什么,而所有这些又能留给读者怎样的启发?在他写下的这些随想中,如同岁月的闪光,而他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所忠于的,都在这些文字中闪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