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人生陷入困境,不妨问一句:哲学家塞涅卡会怎么做? 如何处理和时间的关系 如何克服担忧和焦虑 如何战胜困境 如何在困难和特别财富中生存 如何保持真实并为社会做贡献 给悲伤留一席之地 …… 斯多葛主义是两千多年前古罗马时期最有影响力的哲学。斯多葛哲学崇尚理性,注重培养人的内在品格,以应对外部世界的不确定性。古罗马政治家、哲学家塞涅卡被认为是斯多葛学派最有才华、最人性化的作家,他教导人们自由而有目的地生活。他历久弥新的作品,是一百多封写给朋友的书信《斯多葛主义者来信》,阐述了如何应对逆境,如何克服悲伤、焦虑和愤怒,如何将挫折转化为成长机会,如何认识友谊的真正本质等重要人生议题。 《与塞涅卡共进早餐》是第一本介绍塞涅卡哲学思想全貌的指南。在这本书中,大卫·菲德勒结合当代人的生活,深入阐释了塞
本书是哲学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罗素的一部随笔集,分为工作、教育、爱情、社会、文明五个部分,展现了罗素对个人和社会问题的广泛关注及其广博的学识。罗素强烈反对现代社会人们的超负荷工作,他认为,人类要过上幸福生活并实现全部潜能,不是通过更努力或更聪明地工作来实现的,而是通过利用闲暇的非凡力量。在本书中,他还为“无用的”知识作激烈的辩护,他推崇冷静思考和自由探究的美德,认为传统的财富积累是一种文化和道德贫困。这些文章虽然写于20世纪30年代,距今已快一百年,但对当今的读者仍然具有深刻的启迪价值。
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吕西安 戈德曼在本书中比较系统地阐述了自己对马克思主义的艺术辩证法的看法,以及萨特的存在主义方法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与马克思主义、文学社会学之间的关系,还涉及了共产主义运动中的教条主义与修正主义,作者自己创立的发生学结构主义等。
复旦大学教授王德峰和吴晓明写给年轻人的10堂西方哲学通识课,读懂2000年的西方智慧与文明。《西方哲学思想讲义》是了解西方哲学的简明读本,以故事的形式,带领读者走进尼采、卢梭、柏拉图等10位伟大思想家的精神世界,在深入了解他们生平经历的同时,感受他们在追寻价值与意义之路上的挫折与坚韧、孤独与慰藉、迷茫与豁然。哲学不仅仅是高深的思想,更是让你生活变好的方式。打开本书,与西方2000年来蕞优秀的灵魂对话,用哲学的思维提升我们的头脑,用哲学的眼光更加理性地看待世界,充实人生,使自己成为有格局、有魄力、有智慧的自由人。
东北老工业基地曾是中国重要的工业基础,为中国的经济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它国有大中型企业集中,公有制经济比重高,在改革开放中,转轨困难,经济发展缺乏活力,处于滞后状态。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不仅关系到东北的经济建设,而且对国家整体经济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意义。本书作者认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处理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的多重矛盾关系,才能促进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和发展。循此思路,作者通过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基本理论的挖掘,并以此为哲学根据,分析了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中和谐社会构建所面临的矛盾和所要解决以及如何解决的问题。
爱、希望、恐惧与死亡,当你被这些人生问题困扰,请随身携带这本斯多葛人生答案之书。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教务部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经典原*导读》是专门为干部学院课堂使用编写的教 材,为了*好地帮助学员学习经典,引导学员读原* 、学原文、悟原理,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重点 遴选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邓小平具有 代表性的*作18篇(部分节选),其中,马克思恩格 斯的*作6篇,列宁的*作3篇,*的*作6篇, 邓小平的*作3篇。编者为每篇经典*作撰写了详细 的导言,包括文章的写作背景,主要内容、结构和基 本观点,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三个部分,以期帮助广 大读者掌握原*的重要观点,把握原*的精神实质, 领略原*的逻辑魅力,学会用原*的观点来分析当代 中国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用原*的 方法来解决当代中国社会改革开放过程中所遇到的新 问题,提高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 决问题的能力。
《马克思恩格斯法正义观的研究》迄今为止在国内外学术界几乎付之阙如。另外,在研究方法上,现有的相关研究大多局限于马克思恩格斯的文本,从他们的字面论述中找寻法、法律、正义的字眼和痕迹,大多忽略了历史的纬度。本文即是突破传统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界限的一个尝试,笔者着力从法哲学和思想史的角度,以马克思恩格斯的法正义观为线索,试图贯通马克思主义法学与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有机联系。全文分导论、正文和结语三个部分。导论部分介绍了论文的选题动因、选题在国内外学界的研究现状及本文的研究范围、方法、难点、基本思路及可能的创新之处。结语是本文写作目的进一步阐发,也是本文的结论所在。正文共有四章,从章节之间的逻辑联系看又可分为二部分。
本书是德国哲学家韩炳哲对当代信息化社会的哲学反思。今天,我们居住的不仅是地球和天空,而是一个信息化的世界,信息主导着我们的生活。韩炳哲对信息社会的批判使我们了解到我们的信息和通信狂热的后果。现实的计算机化正在大规模地改变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和关系。韩炳哲的新文章围绕着世界的非事物化。他从一个不同寻常的角度,既发展了智能手机的哲学,又对人工智能进行了批判。同时,他转向具体事物的迷人魅力,反思当今人类在信息噪音中迷失的沉默。
本书对比研究了陀思妥耶夫斯基文学作品与文学创作中的思想与尼采哲学作品中的思想,中间还穿插分析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对于托尔斯泰作品的诊断。作者的思想倾向,就是突出和强化陀思妥耶夫斯基与尼采存在主义思想中的非理性的、绝对信仰与绝对抗争的要素。陀思妥耶夫斯基强调生活就是一场伟大的最后的斗争,不是向上就是向下,不是救赎就是堕落,不是抗争就是沉沦。而尼采的永恒轮回思想,同时也强调了人要在这个已经失去了根基的现代生活中,自我决定人生的意义与价值,把自己的生活过成一个超人式的战斗的生活。而这一切,无不揭示着人的一种对于绝对信仰和终极救赎的渴望与投奔。舍斯托夫自己也告诉读者,伟大的最后的斗争在等待着我们。尽管我们并不能够清楚舍斯托夫的伟大的最后的斗争该怎样去进行,但是我们的确能够从舍斯托夫的文
马克思社会时空观是对德国古典哲学和其他传统哲学的一场 哥白尼式革命 ,它颠覆了建立在 永恒时空 基础上的观点,建立了以 辩证时空 为基础的全新世界观和历史观。近年来,国外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呈现 空间化 转向,存在两方面不足:(1)未能从时空理论及二者相互转化的角度来辩证地分析;(2)很少结合马克思各个时期的理论成果来全面、综合地回应这个问题;(3)对西方哲学的传统时空观缺少有力的批判。本书针对上述问题,通过追本溯源,系统化地廓清马克思辩证时空理论。 第1章至第5章介绍马克思时间观的形成和基本内涵,分析马克思在不同时期对于时间的理解;第6章至第10章介绍马克思空间观的形成和基本内涵,探讨其空间观的早期建立、中后期成熟和不断深化的过程;第11章至第12章介绍时空转换的本质、枢纽、动力和方向;第13章对阿甘
柏拉图著作的影响(不论好坏)是无法估量的。人们可以说,西方的思想是柏拉图的,或者是反柏拉图的;但是任何时候都不能说是非柏拉图的。 《理想国》(又译作《国家篇》、《共和国》)一般认为是柏拉图盛壮之年写成的,书中广泛探讨了公正、专政、独裁、民主、宗教、文艺、教育、婚姻、男女平等方方面面的问题,描绘了一幅柏拉图认为的理想的国家。因而,《理想国》不仅是西方第一部完整的政治学著作。而且在哲学享有崇高的地位,是西方哲学的源头之一。
《理想国》以苏格拉底等各界名流对话和辩论的形式,分十卷探讨了建立一个理想国家的系统方案,同时表达了对政治制度、宗教、教育、婚姻家庭、男女权利等人类社会各种重大问题的看法。本书是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柏拉图的代表作,也是西方哲学乃至西方思想史的源头之作。
西斯尼成功地使初学者能够理解一位非常艰涩且充满争议的思想家。遵循德里达本人对新手的建议,他为读者提供了理解德里达的方法,也就是要“持续不断地‘冒险超越起点’”。最重要的是他未卷入德里达的思想在英美学界所遭遇的崇拜或是蔑视,反对对解构进行冷嘲热讽,而是站在哲学的立场上解读《声音与现象》,认真对待解构主义,这令人耳目一新。 这是一本学术导读书,是对解构主义大师德里达的重要著作《声音与现象》的解读。其原著早在1990年代末就引介到国内,并在学术思想界引起了广泛反响。弗农·西丝奈的这本导读书,将带领读者一个章节一个章节的细读这个文本,以帮助读者更好的理解这本巨著。
本书是罗曼·罗兰所著印度近代思想家辨喜的传记,为罗曼·罗兰“巨人传”之外,所著“三贤传”之一。辨喜与其师父罗摩克里希纳同为印度近代思想之父,他还是把印度思想广泛传播到西方的第一人。本书第一部分讲述辩喜自师父罗摩克里希纳去世后开始的道院冥想和云游岁月直至离世的生活;第二部分讲述辨喜的思想;第三部分论述了辨喜思想的影响。附录涉及内省沉思的科学价值,以及西方思想与印度思想的关系等。罗曼·罗兰的传记着重于辩喜的心灵发展以及他的思想对人类的贡献,不仅使读者全面深刻地了解辩喜的思想,也因传记作者与传主的思想碰撞而激发出诗意的文学魅力,给读者带来精神的力量和灵性的启迪。
本书结合西方哲学,以更为“接地气”的马克思哲学解读现代社会的各种文化困境,回答青年人在日常生活的心灵困惑,对现代西方自由主义等意识形态进行客观解读。让大家理解:马克思是我们的同时代人,马克思哲学所思考的问题正是生活在北京、东京、纽约、巴黎、伦敦等每一个国际化大都市青年人的心灵困惑。
本书从跨学科视域出发,以文本解读方法为基础,遵循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原则,全面阐述了马克思再生产理论的形成过程、科学内涵及其哲学意义,全面揭示了再生产理论对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和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深化作用,有效回应了当代西方学者对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和政治经济学批判理论的指责,捍卫了马克思理论的科学性,对于当下全面深化对马克思哲学革命的理解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刘同舫*的这本《马克思的哲学主题》对马克思哲学主题即人类解放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了分析。较为系统地探讨了马克思哲学主题与社会形态之间的内在关联、马克思哲学主题的思想源泉、马克思哲学主题的整体性叙事结构及演进逻辑、马克思哲学主题的后续效应与理论延伸、对西方学者的理论及其争议作出的回应、马克思哲学主题的现实追问与实现方式等。这些问题的探讨归根到底是在丰富的参照与宽广的视野中对马克思哲学主题 人类解放的道路的可能性、必要性问题的回答。
《不朽的马克思》将宏大的历史背景、真实的文献资料、深邃的思想内涵融入故事性的叙事,将展现历史、刻画人物、阐述理论融为一体,通过以人带史、以事论理,用有血有肉的人物塑造、形象生动的细节展现、深入浅出的语言表达,把马克思生平事业和人生境界的故事讲述得激荡人心、引人入胜。本书将上下两集的纪录片解说词分成20个有机相连的片断,还从100分钟的纪录片中剪辑出30余段精彩微视频,同时收录150余幅图片,生动还原、多媒体呈现了马克思的伟大一生和深邃思想。 本书上集以《共产党宣言》发表为核心内容,重点讲述马克思的青年时代,讲述马克思主义诞生;下集以马克思写作《资本论》的过程为重点,全面论述马克思理论体系的形成。本书还着力讲述了马克思与恩格斯的友情、马克思与燕妮的爱情等内容。 本书还附录了1998年为纪念
《马克思的哲学立场》是作者刘同舫近年来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及其发展的新思考。马克思人类解放的哲学主题深藏于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及其发展之中,离开了对这些理论的准确把握与合理阐发,哲学主题就失去了依托。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及其所包含的基本原理产生于特定的历史条件和文化背景下,但它们有**自身时空的生命价值和思想特质。本书以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实质精神的理解为主导原则,对有关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些重要理论问题、马克思主义解读模式的问题、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西方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拓展等都有作了论述,并在学科拓展与学科交叉中探讨了时代凸出的诸如教育、道德等问题。
《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2013)》将对2012年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发展进行全面的研究。主要内容包括:(1)总报告:对2012年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进展和研究的热点和重点问题进行概括和总结;(2)国别和地区研究报告:分别对英、法、德、美、俄、西班牙、意大利、日本、中东欧及拉美地区的情况进行介绍;(3)前沿问题和流派研究:对女权主义、新共产主义、批判理论等好讨论的问题进行追踪研究。(4)“访谈”两篇:与沃伦斯坦、卡利尼柯斯访谈;其他还有书评、文献研究、会议综述、国内外资料索引等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