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是如何起源的?究竟什么才是真理?我们该如何过上幸福的生活?人类从古至今都在不断探讨着生活和存在的本质,诸多伟大的思想家们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并用他们的思想影响着整个世界。《哲学百科》一书语言平实,以短小精悍的分析打破专业术语的桎梏,通过一目了然的图表梳理复杂的理论,借助经典的名人名言令哲学理论真正为我们所理解和记忆,采用诙谐的例证和图解将哲学家们的思想逐一剖析。无论你是刚踏入哲学大门的新人、充满求知欲的学生,还是已经具备一定哲学知识的业内人士,都会在本书中获得丰富的精神食粮。
本书是古罗马斯多葛主义哲学家塞涅卡写给其朋友鲁基里乌斯的信件(共124封)的中译本。中译参照的是拉丁语学者,理查德·莫特·格默里(Richard Mott Gummere)博士于1917年至1925年所翻译的该书的英文版本(Moral lettersto Lucilius )。 据考证,这批信件写于公元63年至65年,即塞涅卡逝世前不久。信的内容涵盖了作者以一名斯多葛主义哲学家的身份,对哲学、美德、死亡、学习、恐惧、享乐、财富等诸多议题的看法及讨论,涉及内容颇为广泛,体现了斯多葛主义哲学的很多主要理念,对古典西方哲学,尤其是斯多葛主义的传承和发展有着重要推动作用。
熟知未必是真知。 马克思的名字人人皆知,但真正能进入其心灵和思想的世界却绝非易事;二十世纪以来跌宕起伏的社会主义运动及对其学说毁誉不一的评论,表明 重新理解马克思 仍是我们时代*重要的思想课题之一。北京大学聂锦芳教授长期专注于马克思文本、文献及其思想的研究,发表的大量成果在学术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本书带你一起真正走进马克思的心灵和思想世界! 走进马克思、理解马克思!
为什么我们总是自信满满,却难以察觉自己的无知? 为什么我们在争论中总是急于取胜,而不是寻找真理? 为什么我们宁愿固守偏见,也不愿直面思想的矛盾? 为什么我们害怕被质疑,却又渴望真/正的智慧? 为什么我们总是觉得自己已经想清楚了一切? 所有这些问题都与你的思维方式有关,实际上,你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善于思考。 大约2500年前,柏拉图描绘了苏格拉底的对话,苏格拉底提出问题的方式及其原因,构成了一种完整的思维方式,这就是苏格拉底的方法,该方法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耐心、探究、谦逊和怀疑的行为准则,开启了人类对智慧的追寻。在苏格拉底方法的帮助下,你会发现,所谓的确定信念或许不过只是由未经审视的假设堆叠而成,那些看似理所当然的观点,背后也隐藏着未曾察觉的矛盾。这是一本写给所有人的理性思考与对话指
作为哲学问题的现代“虚无主义”诞生于德国古典哲学的伊始,在黑格尔学派解体中内爆,尔后一直延续到尼采、海德格尔,自然也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西方马克思主义(法兰克福学派)全过程。本书以虚无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为中心,对从德国、俄国到中国的虚无主义话语言说的基本问题和主要人物,特别是施蒂纳、马克思、屠格涅夫、尼采、海德格尔、朱谦之等,作出自己的思考。马克思关于虚无问题的两次思考(次指责施蒂纳的“无”是“虚”的,第二次则指出资本的运 作 势 必 荡 除 一 切 崇 高 与 神 圣),以 及 他 关 于 物 化(Verdinglichung)、物象化(Versachlichung)及其与虚无关系的思考,构成本书的核心。
本书为格式塔治疗之父、德国心理学家弗雷德里克·皮尔斯的代表作之一,收入1966—1968年间,他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大苏尔伊萨兰学院一系列研讨会和密集工作坊的文字实录。这些珍贵的文字,记录了皮尔斯对格式塔治疗的哲学与方法论基础简洁而明晰的介绍,完整展现了皮尔斯运用格式塔治疗技术与梦工作的全过程。
本书题为“现代性及其不满”,顾名思义,其论述结构也围绕着“何谓现代性”和“我们的不满”两个主题展开。在前一部分中,作者追溯了“现代性”概念在哲学中的历史,从“第一个现代政治科学家”马基雅维利,到将人类认知的核心定位到自己主观意识的笛卡尔,再到资产阶级市民社会的颂扬者黑格尔,都在作者论述范围之内;而在后一部分中,作者则梳理了从卢梭到施特劳斯, 再到索尔·贝娄等一系列“反启蒙”思想家,或曰现代性的批判者的理路。在全书的最后,他把选择建立或赞同何种意义上的现代性这个问题留给“现代人”自己去回答—我们不可避免地必须成为现代人,但并不需要全盘接受现代性所包含的一切,也并不需要全盘否定之。
由于偏爱内陆的安全感和思维方式,哲学家日益放弃了对海洋的探寻,转而将它交给了海洋生物学家、探险家和诗人。但是,诗人偶尔会连同精神分析学家一起,将我们带回万物的本源——海洋。人性、神性、悲剧性、无边的灾难之海与有限的生命,伴随这些主题,读者可以跟随作者在泰勒斯、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荷马、荷尔德林、梅尔维尔、伍尔夫、惠特曼、尼采、海德格尔、谢林、费伦齐、弗洛伊德的论述中探寻人类与海洋的复杂关系,揭示我们的冲动、焦虑、死亡和爱。
本书是坎贝尔本人写作、选编的最后一本书,收录了他1981—1984年间在旧金山发表的4篇演讲文章,概括了坎贝尔在科技高速发展、人类已经实现航天登月、普遍不相信神话的现代社会,对神话的全新诠释和理解。是最贴近现今读者所处时代和心理特征的一本书,也是坎贝尔的哲思精华“心学”之作:以神话连接内心与外界、过去与未来,对“天人合一”理念的深刻阐释。 坎贝尔通过三章的内容,论证了神话与科技的关系、人类心理与外太空法则的关系;书写了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的神话,为技术与科技提供新的解读视角。读者可以认识到,人的内心与外在时代、境遇密不可分,而艺术作为现代生活中的神话形式,就是一面处在内外交界处的镜子。透过这面镜子,我们可以参透过去,预测未来。
本书是德国古典哲学演进过程中的一座里程碑,通常也被看作谢林早期哲学最重要的代表作。谢林本人对这部著作同样十分重视,他在晚年撰写的《近代哲学史》里明确指出:“如果你们……想要准确而原原本本地了解近代哲学的逐渐发展过程,那么我只能推荐他去研究这部《先验唯心论体系》。” 在这部著作里,谢林展示了自我如何基于自身的原初同一性和二重性结构,经过无意识地生产出外部世界而最终达到自我意识的过程,进而建立了一个包揽理论哲学、实践哲学和目的论,并且以艺术哲学为封顶石的完整体系。这个体系作为谢林早期哲学的枢纽,比他此前的自然哲学体系更为全面,也比他此后的同一性哲学体系更具有辩证法的活力。《先验唯心论体系》的重要意义尤其在于,谢林在这里第一次揭示出自然界和精神世界在本质上的同一性和结构上的一致性,
本书是英语世界很的马克思生平、思想研究文献之一。它的优选特色:一是详细剖析了以往不为人注意和重视的后来发表的马克思的思想文献,如马克思的几大本经济学笔记;二是深入细致地刻画了马克思一生的生活、工作和理论研究经历,揭示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情况和资料。书中所提供的新资料对我国学界正在盛行的马克思著作的版本和文献研究,无疑有重要参考价值。
《在绝望之巅》 《在绝望之巅(精)》是二十世纪有名哲学家E.M.齐奥朗的初试啼声之作,写于作者饱受抑郁症和失眠症困扰时期。齐奥朗在其中对种种形而上学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独特见解,主题涉及荒谬、异化、抑郁、失眠、爱情、狂喜、苦难、贫穷、善恶等。本书以一种新奇的、抒情的、反体系化的哲学风格,奠定了齐奥朗的创作基调,作为这位现代哲学家的思想源泉,意义重大。《在绝望之巅(精)》既是齐奥朗重要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他非常受欢迎的作品,精致的散文语言、断章体的创作形式和悲观的哲学思想结合,表现出荒诞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态度,对西方知识界产生了极大影响。 《蓝》 《蓝》是一部哲思性的散文作品,由240段关于蓝色的随笔组成。玛吉·尼尔森通过诗一样的语言,以及对文学史、文化史、艺术史的旁征博引,对蓝色、这一人类历史上最多人
“熟知未必是真知。”马克思的名字人人皆知,但真正能进入其心灵和思想的世界却绝非易事;二十世纪以来跌宕起伏的社会主义运动及对其学说毁誉不一的评论,表明“重新理解马克思”仍是我们时代最重要的思想课题之一。北京大学聂锦芳教授长期专注于马克思文本、文献及其思想的研究,发表的大量成果在学术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本书带你一起真正走进马克思的心灵和思想世界!走进马克思、理解马克思!
本书在总结概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和现实经验基础上,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方法论是包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般方法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研究的方法论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探索的方法论三个组成部分的理论架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新形态,建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方法论的路径主要有:一是结合中国实际对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创造性应用;二是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作为指导研究当前所面临问题的新视角、新范式,进而确立分析和解决这些问题的新路径、新手段。
本书为 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发展研究”标志性阶段成果。本书主要是从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发展视域,集中探讨当代文化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主要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问题研究;当代中国文化创新问题研究;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换问题研究;当代文化发展重大关系问题研究;当代文化发展中的文化融合与冲突问题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形态问题研究;社会主义 执政党文化领导权问题研究;提升 文化软实力问题研究,等等。
本书是一部对海德格尔诗化语言思想做专题式探讨的学术著作。本书将海德格尔的诗化语言思想放在西方诗与哲之争的文化史传统,以及现代文明的符号化趋势、审美主义思潮中加以观照,借助细读、描述、概念辨析与逻辑推演、诠释与阐发、比较等方法,分九章内容对海德格尔的诗化语言思想做了系统深入的专题式探讨。在此基础上,本书也尝试对西方现代诗化语言传统的发展脉络,以及海德格尔语言思想中潜存的诗学、美学、艺术学内含做了扼要梳理与延展性阐发。
长久以来,启蒙运动一直与法国、德意志甚或英国的苏格兰联系在一起,然而,著名历史学家罗伊·波特这部引人入胜的著作却想告诉人们:作为整体的英国启蒙运动是存在的;不列颠,才是“现代性”的诞生地。在书中,罗伊·波特带领读者领略了17-19世纪初的英国思想世界。通过考察那时的英国人如何理解人性、理性、自然、心灵、性别、幸福、财富追求、改善、进步等问题,该书对英国启蒙运动进行了一场全面的巡礼,展现了思想与观念的变革如何爆发出巨大力量,带动社会各领域急速发展,并最终创造出一个全新的世界。该书凭借新颖的观点、翔实的资料、隽永的文笔,揭示了英国在启蒙运动中长期被忽视的独特且重要的作用,并因此荣获著名的沃尔夫森历史奖。
本书研究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理论根据、现实根据、基本涵义、精神实质、客观要求和内在机理等六个重大问题;探讨了“马哲中国化”的“缘起”和“界定”,主要是通过对“'*哲学思想'、'中特理论'哲学思想、'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和'中国学术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等四种存在形态“马哲中国化成果”的一种方法论的追究、分析和评析,以回答它们各自在方法论上的“为何”、“怎样”和“问题何在”等重要问题;通过对“'马哲中国化'的——理解'马克思'与'马哲中国化'、'马哲中国化'应遵循的实践思维、'马哲中国化'应坚持的方法论原则和'马哲中国化'应处理好的重要关系”等重大问题的研究,以回答“怎样才是'马哲中国化'具有合理性的方法论路径”问题,作者基于学科体系的创新,研究了“'马哲中国化'学科体系创新的——'理论体系的
理查德·塔纳斯的《西方思想史》依循西方思想和文化的发展,按古典时代的世界观、中世纪的世界观和现代的世界观等层递演进,着眼于西方文明中的重要思想和核心概念,即从柏拉图到黑格尔,从圣·奥古斯丁到尼采,从哥白尼到弗洛伊德的西方宗教、哲学和科学等形成的思想传统,生动叙述了自古希腊起至后现代主义时代的西方思想的演进以及不断变化的观念,通过从当代的角度对影响西方人理解世界的种种观念的重新审视和深刻思考,满怀激情地提出了解决当代西方世界观危机的新的途径和方向,从而帮助人们勇敢面对和积极推动西方思想正在经历的划时代的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