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一百多年而尚在进行之中的中国社会巨变依然保持其前景不明朗的特点,这自然无法满足人们对良序而稳定社会的要求,而政治哲学的正义目标的预期后果却正在于这样一种社会”,这为政治哲学在中国的发展提供了适宜的土壤。可以说,正义的问题是政治哲学家关注的核心问题,围绕对这一问题的不同理解和回答,政治哲学史呈现为异彩纷呈的图景。然而,自功利主义出现以来,各派理论不管沿着何种路径展开其自身的逻辑,都不可能绕过对功利主义的回应、批判。罗尔斯的《正义论》出版后,当代政治哲学的版图重组,不仅历史上既已形成的功利主义、自由主义等各派理论的坐标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而且伴随着人们围绕《正义论》一书所展开的理论论辩,公民资格理论、社群主义、多元文化主义和女权主义等理论派别异军突起,从根本上改变了功利主
宇宙是如何起源的?究竟什么才是真理?我们该如何过上幸福的生活?人类从古至今都在不断探讨着生活和存在的本质,诸多伟大的思想家们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并用他们的思想影响着整个世界。《哲学百科》一书语言平实,以短小精悍的分析打破专业术语的桎梏,通过一目了然的图表梳理复杂的理论,借助经典的名人名言令哲学理论真正为我们所理解和记忆,采用诙谐的例证和图解将哲学家们的思想逐一剖析。无论你是刚踏入哲学大门的新人、充满求知欲的学生,还是已经具备一定哲学知识的业内人士,都会在本书中获得丰富的精神食粮。
作者在这本书里首先讨论意识状态的强度。他指出数量上的差异只适用于有大小的东西,就是说,在最后的分析里,只适用于空间;他又指出强度自身完全是质量性的。在讨论个别意识状态之后,他研究它们所构成的众多体;他发现众多体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数量性的,或无连续性的,它意味着人们对于空间有了直觉;一种是意识所构成的,而它完全是质量性的。这个在开展着的众多体就是绵延;绵延是先后无别的陆续出现,是一堆因素的互相渗透,而这些因素是那样地各式各样,以致过去的状态无法重新出现。他指出纯一性的、可被测量的时间是人为的一个概念,这概念的构成乃是由于空间这个观念侵犯到纯绵延的领域里。
《道德书简》被认为是塞涅卡的著作中最重要的一部。在这一百二十四封写给弟子路西利奥的信中,塞涅卡讨论了友谊、尊严、死亡、自由等词语的内涵,引用先贤哲人的格言,思索如何实践美德的问题。对塞涅卡来说,幸福与获得物质财富无关,与社会地位、行使权力无关,幸福作为至善,仅在于道德之善。这是经受一切考验的俭朴,也是一种自我教育和精神修炼,唯如此,才能在世上为自己找到某种稳定,某种基于忠诚原则的恒久,永远与自己保持一致。本书根据古本江基金会2007年葡萄牙文版全文翻译,由若泽·安东尼奥·瑟古拉多·坎坡斯作序。
本书为格式塔治疗之父、德国心理学家弗雷德里克·皮尔斯的代表作之一,收入1966—1968年间,他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大苏尔伊萨兰学院一系列研讨会和密集工作坊的文字实录。这些珍贵的文字,记录了皮尔斯对格式塔治疗的哲学与方法论基础简洁而明晰的介绍,完整展现了皮尔斯运用格式塔治疗技术与梦工作的全过程。
《在绝望之巅》 《在绝望之巅(精)》是二十世纪有名哲学家E.M.齐奥朗的初试啼声之作,写于作者饱受抑郁症和失眠症困扰时期。齐奥朗在其中对种种形而上学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独特见解,主题涉及荒谬、异化、抑郁、失眠、爱情、狂喜、苦难、贫穷、善恶等。本书以一种新奇的、抒情的、反体系化的哲学风格,奠定了齐奥朗的创作基调,作为这位现代哲学家的思想源泉,意义重大。《在绝望之巅(精)》既是齐奥朗重要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他非常受欢迎的作品,精致的散文语言、断章体的创作形式和悲观的哲学思想结合,表现出荒诞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态度,对西方知识界产生了极大影响。 《蓝》 《蓝》是一部哲思性的散文作品,由240段关于蓝色的随笔组成。玛吉·尼尔森通过诗一样的语言,以及对文学史、文化史、艺术史的旁征博引,对蓝色、这一人类历史上最多人
尤尔根·哈贝马斯(JürgenHabermas-)是被誉为“当代最有影响力的思想家”的德国哲学大家,当代最重要的理论大师,本书是哈贝马斯年届九十之际对自己哲学观的再阐述,对其哲学世界路径的反思和整理,并为读者提供了一份全面观照而不失理论来源的自我总结,也可以视为一份难能可贵的学术自传。哈贝马斯早在十年前,接受德国苏尔坎普出版社的邀请,精选其一生哲学研究的五个最重要的领域,出版选集,全面呈现其思想体系。这五个主题都有自己的独立的哲学根基,在更广泛的社会理论语境中都各有一席之地。之后哈贝马斯为这五个主题分别写了导言。有感于当下学术领域分工愈加细微,并担心自己的哲学不能因此而以整体的面貌昭示于人,哈贝马斯这本《哲学导言》,自陈本心,娓娓道来,也不烦征引具体章目。 苏尔坎普出版社邀请法国学者让·马克·杜
本书是利科先前著作《活的隐喻》的继续发展。利科比较了奥古斯丁《忏悔录》中的心理时间概念和亚里士多德《物理学》中的物理时间或宇宙时间概念,并分析两种对立时间观的内在疑难。为了解决这种疑难,利科尝试利用亚里士多德《诗学》中的“情节”概念把时间与叙事结合起来。由此,利科结合现象学、历史编纂学和虚构的叙事理论建立起自己的叙事理论。通过把时间性与叙事性联系起来的创造性工作,利科为我们理解时间的本质和主体的自我理解提供了新的可能。
18世纪的法国启蒙运动宛若一出历史剧,伏尔泰、狄德罗、达朗贝尔和卢梭等人是这出戏剧中的主要角色。卢梭既参与搞启蒙又激烈抨击启蒙,从而与伏尔泰、以及狄德罗和达朗贝尔为首的“百科全书派”发生了具有思想史意义的戏剧性冲突。 卢梭在1758年发表的《致达朗贝尔先生论剧院的信》(简称《论剧院》)是这场戏剧性冲突的精彩体现,它既呈现了卢梭与其启蒙友人之间的思想冲突,又是对这场冲突的自省式剖析。《论剧院》历来以文艺学名篇而为人所知,但它更应该是政治哲学名篇,其独特的文本形式与结构无不蕴含深意。 卢梭在《论剧院》中以多幅修辞面具现身,忽而是“公民卢梭”,忽而是“哲人卢梭”“立法者卢梭”,实在令人困惑。而且,卢梭几删其稿,《论剧院》的修订次数甚至超过了《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和《社会契约论》,我们
享誉世界的哲学泰斗丹尼尔·丹尼特,融通计算机科学、心理学、神经科学、语言学、人工智能,倾囊相授他一生至今所搜集的各种好用的思考工具。这本书诞生于大学新生的课堂,力图做到“人人能懂”。使用大量方便的、辅助性的思考工具,去拓展想象力、保持专注力,让我们妥当、优雅地思考真正的难题。利用各种思考工具,让你拨开各种思想的层层迷雾,你会发现,那么多明摆着的观点其实根本就不是那么 “明摆着”的。达尔文的进化论不仅只是一种理论,也可以打造成直觉泵等思考利器,破除种种事后追溯的思维陋习。自然选择作为一种思维方式,也日益融入计算机算法的设计中,在本书中你还将掌握有关计算机能力的7个秘密,把算法和程序当作思考工具。“直觉泵”是很有用的思考工具,作为一种思想实验,一个好的直觉泵比任何一种论证和分析都更
本书将传主放在了那个“哲学的狂野年代”的背景之中,在叙述叔本华平淡而不平凡的一生的同时,也将其哲学与其他的前辈或同时代哲学家——如康德、费希特、谢林、浪漫派哲学家、黑格尔、费尔巴哈、马克思——的思想放在一起考量。叔本华作为历史理性的怀疑者、悲观主义的哲学家,与乐观向上、高歌猛进的“狂野年代”格格不入,因而注定了默默无闻、知音难觅。 书中既有生动的叙述、饶有情趣的逸事穿插,又有纵横捭阖的哲学比较、严谨的思辨。因此,这不仅仅是一部单纯的记述生平的传记,而且还是一部思想的传记,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部哲学史著作。正是由于这部传记,作者一举成名,也正因作者的生花妙笔,叔本华再一次赢得了读者的关注。
在百科全书式的符号体系中,没有基础性的意义单位,没有严格的等级结构,每个符号随时可以被其他符号解释,每个符号原则上和所有符号关联在一起,这就是艾柯所说的“迷宫”。 宇宙的大厦是一个迷宫,充满歧路、事物和符号的虚假表象,以及复杂缠绕的节点和螺旋。为了抵御迷宫的眩晕,我们必须探寻潜伏的知识。
本书是《物性论》的少有拉中对照译注本。卢克莱修的《物性论》是西方文学目前的瑰宝,融合了荷马开创的史诗传统和赫西俄德开创的说教诗传统,为此后两千年的西方哲学长诗确立了典范。它不仅与维吉尔的《埃涅阿斯纪》和奥维德的《变形记》同为古罗马最杰出的长诗,也是西方思想目前的核心文献,在宗教神学、哲学、政治学、伦理学、自然科学等领域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书中的原子论和唯物论世界观促进了西方近代科学的兴起和发展,人类社会五阶段论成为西方近代政治学的重要源头,其宗教思想则一直是无神论、人格神论和自然神论反复拉锯的焦点。
在尼采、萨特和后现代主义者之后,英国哲学家雷·布拉西耶通过这部著作将虚无主义重塑为一个哲学问题。本书分为三个部分,每个部分皆处理了虚无主义的某一面向。作者通过研究虚无主义,对以现象学和批判理论为主流的当代欧陆哲学的一些核心观点提出了挑战。本书的主要论点有二。首先,作者指出,虚无主义并非“主观主义病态的恶化”,即“宣告整个世界的无效,并把现实化约为自我的关联项”。相反,它是“实在论信念的必然结论”,因为实在论坚信,存在着“独立于心灵的现实”;其次,作者提出,启蒙运动打破了“存在之链”,污毁了“世界之书”,作为启蒙进程的结果以及理性力量焕发的必然产物,世界的祛魅标志着知识发现呈现出令人振奋的趋势,而非灾难性的衰退。这些观点一扫虚无主义思想中的特别悲观主义色彩,是对当代人文困境所
全书共分三大部分:尼采的生平、尼采的基本思想和尼采在其生存整体性中的思维方式。雅斯贝尔斯对尼采的生平、思想和思维方式进行了整体性的评述。在介绍尼采思想时,雅斯贝尔斯未拘泥于尼采本人的思想,而是根据作者自己的哲学思想,对尼采做了多方面的总结,阐述了自己对尼采思想的理解。读者在书中不仅可以看到尼采本人的思想精华,还可以领略到另一位思想大师的对尼采哲学思想的诠释,这正是本书区别于其他论述尼采著作的独特之处,它为我们展示了雅斯贝尔斯笔下的尼采思想轮廓。
全书共分三大部分:尼采的生平、尼采的基本思想和尼采在其生存整体性中的思维方式。雅斯贝尔斯对尼采的生平、思想和思维方式进行了整体性的评述。在介绍尼采思想时,雅斯贝尔斯未拘泥于尼采本人的思想,而是根据作者自己的哲学思想,对尼采做了多方面的总结,阐述了自己对尼采思想的理解。读者在书中不仅可以看到尼采本人的思想精华,还可以领略到另一位思想大师的对尼采哲学思想的诠释,这正是本书区别于其他论述尼采著作的独特之处,它为我们展示了雅斯贝尔斯笔下的尼采思想轮廓。
本书是根据福斯特在哈贝马斯指导下写就的博士论文修改而成。在本书中,福斯特提出了几个问题:当神性的或者自然的法则失效的时候,正义的规范的权威建立在哪里呢?如果“正义女神”身处一个完全不同的政治社会中——她如何唤起共同而普遍的道德观念呢?由此出发,福斯特认为不考虑单个的人格而去追寻一种普遍的正义,以及去追求一种同具体的人的经验相分离的理性,隐含着某种危险。因此,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福斯特对关于“正义”概念所提出的不同语境进行了探讨,他认为对“正义的诸语境”的区分,有助于阐明这些规范性条件,只有在确定的条件下,一个公正的社会才能够被建构起来。由此出发,福斯特通过对自由主义理论的原子论的个人概念的批判、对自由主义的正义及权利原则的中立要求和个人权利对共同体的善所具有的优先性的批判、对
本书是“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传播通考”丛书的其中一部。《致顾格曼博士书信集》是马克思与顾格曼博士的书信选登。在这些书信往来中,包含了马克思对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进行的系统阐述,是研究马克思思想发展、创立发展 、指导巴黎公社革命运动等问题的重要历史文献。 本书对天蓝翻译的《致顾格曼博士书信集》的背景和地位进行介绍,考证其历史价值与学术贡献,书稿介绍了这部文献的写作背景、各版本情况、主要内容;介绍了天蓝译本的译介背景、译者简要生平;对天蓝译本做了术语考证、观点疏证、译文校释。
“熟知未必是真知。”马克思的名字人人皆知,但真正能进入其心灵和思想的世界却绝非易事;二十世纪以来跌宕起伏的社会主义运动及对其学说毁誉不一的评论,表明“重新理解马克思”仍是我们时代最重要的思想课题之一。北京大学聂锦芳教授长期专注于马克思文本、文献及其思想的研究,发表的大量成果在学术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本书带你一起真正走进马克思的心灵和思想世界!走进马克思、理解马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