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阿尔都塞写于1976年的重要哲学遗稿,可以看作是《论再生产》的哲学续篇。在这部遗稿中,阿尔都塞以得到他本人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历史科学为基础,批判性总结了此前关于哲学的思考,全面完整地阐释了自己的哲学观,阐明了哲学的性质和功能,并系统说明了为什么马克思在哲学中带来的革命,不在于创立一种新哲学,而在于开启一种新的哲学实践。阿尔都塞在书中还尤其根据自己的哲学观,对哲学的体系性及作为西方传统哲学核心问题的认识论和存在论作出历史性考察,并借助伊壁鸠鲁、斯宾诺莎等伟大唯物主义哲学家的思考和 没有主体的过程 这个唯物主义范畴,解构了人们围绕认识论和存在论提出来的一系列假问题,把它们揭露为一场彻头彻尾的理论欺骗。本书及其姊妹篇《写给非哲学家的哲学入门》代表阿尔都塞对自己哲学观的后总结,它们的出
本书立足于《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第2版(MEGA2),针对所谓 两个马克思 的争论,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形成过程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分析。在此基础上,本书摆脱 体系哲学 的解释框架和僵硬的学科建制,以专题的形式,史论融合,系统地阐述和展开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理论。并聚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方法论,系统探讨若干有代表性的西方思想家的相关理论和观点,建立一种与之进行平等对话的原创性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解释。此外,本书在关涉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质的一些焦点问题诸如实践观、历史观、社会观上提出了新的见解。
在《时间、劳动与社会统治》一书中,普殊同对马克思的成熟期批判理论进行了一次彻底的重新阐释。他对传统马克思主义分析提出了许多质疑,并给出了对马克思的核心论述的全新阐释。为此,他发展出了一系列概念,旨在把握现代社会的本质特征和历史发展,并克服结构与行动、意义与物质生活等熟悉的二分法。 这些概念引向了他对资本主义的性质和问题的原创性分析。根据这一全新阐释,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体系的核心不仅在于市场机制和私有财产,而在于一种由劳动本身所产生的非个人的社会统治形式。无产阶级劳动和工业生产过程被描述为这种统治的表现方式,而非人类解放的手段。这一再阐释带来了对现代社会生活的历史运动特质的批判性分析。它将现代社会中的经济发展形式和社会劳动结构与居于资本主义心脏处的异化和统治联系了
马克思和海德格尔的关系,是一个富有挑战性的难题。这种关系的研究不应当是在哲学史观念的支配前提下对其所谓的哲学史研究,更不应当是比较研究。马克思对于海德格尔的影响不是在生平史上实际发生的。他们之间的关系是思想史意义上发生的。本书旨在打破比较研究的论说结构,通过海德格尔的准诗化思想间接传达马克思“告别哲学”的思想,呈现对马克思和海德格尔思想的多侧面拷问,突破对马克思思想研究的“形态学”规定,让马克思的思想在话语潜能的实现以及在同当代思想家对话中展开,以在理论因素和问题意识上突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进程。
本选题充分占有中共党史、汉语外来词和早期中外辞书等领域的 新史料,锁定了许多重要术语的首见文献,并综合运用知识考古学方法、历史语义学方法、结构语言学方法和话语分析技术,成功地将概念史学术范式纳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思想材料和研究方法上有很大的创新性,兼有考据学特色、文献学特色和语言学特色。本选题援用100多件经典著作译文译本,考证译词译语近200个,注疏马克思主义重要术语概念30个,贯穿德语、英语、俄语、日语、汉语五种文本,涵盖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民族学、哲学五大基本学科,梳理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重要术语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廓清了马克思主义原著术语中国化的实现机理,构建了一个相对系统化的汉语马克思主义术语群。选题从术语意义生产机理到译本文本线索,再分基本学科展开术语考证注疏,后运用
人和动物*的区别是什么?有人说区别在于人是理性的动物,也有人说人是社群的动物 其实人和动物*的区别在于人是使用语言的动物。这种语言不仅包括口头语言,也包括书面语言。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时刻离不开语言,人们依靠语言来实现彼此的理解和相互沟通。然而人们不是总能顺利地明白对方在说什么,误解总是在产生。如何避免这种情况呢? 作为人类历史上*个 百科全书式 的思想家,亚里士多德在《工具论》一书中系统总结和论述了如何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意思,以及如何同错误说法进行辩驳。他认为语言中*基本的表意单位是句子,也即命题。《解释篇》讨论了命题的构成、性质、分类和真假关系。《范畴篇》讨论了命题经常会用到的十个基本范畴,如实体、数量、性质、关系等。《前分析篇》阐述了如何正确地通过大前提和小前提得出结论,这
宇宙是如何起源的?究竟什么才是真理?我们该如何过上幸福的生活?人类从古至今都在不断探讨着生活和存在的本质,诸多伟大的思想家们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并用他们的思想影响着整个世界。《哲学百科》一书语言平实,以短小精悍的分析打破专业术语的桎梏,通过一目了然的图表梳理复杂的理论,借助经典的名人名言令哲学理论真正为我们所理解和记忆,采用诙谐的例证和图解将哲学家们的思想逐一剖析。无论你是刚踏入哲学大门的新人、充满求知欲的学生,还是已经具备一定哲学知识的业内人士,都会在本书中获得丰富的精神食粮。
本书是古罗马斯多葛主义哲学家塞涅卡写给其朋友鲁基里乌斯的信件(共124封)的中译本。中译参照的是拉丁语学者,理查德·莫特·格默里(Richard Mott Gummere)博士于1917年至1925年所翻译的该书的英文版本(Moral lettersto Lucilius )。 据考证,这批信件写于公元63年至65年,即塞涅卡逝世前不久。信的内容涵盖了作者以一名斯多葛主义哲学家的身份,对哲学、美德、死亡、学习、恐惧、享乐、财富等诸多议题的看法及讨论,涉及内容颇为广泛,体现了斯多葛主义哲学的很多主要理念,对古典西方哲学,尤其是斯多葛主义的传承和发展有着重要推动作用。
本书以文本研究为基础,结合国内外研究成果,对马克思的启蒙哲学、批判哲学、政治哲学、实践哲学和唯物史观、辩证哲学和《资本论》的逻辑结构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课题,作了深入浅出的研究和分析。
熟知未必是真知。 马克思的名字人人皆知,但真正能进入其心灵和思想的世界却绝非易事;二十世纪以来跌宕起伏的社会主义运动及对其学说毁誉不一的评论,表明 重新理解马克思 仍是我们时代*重要的思想课题之一。北京大学聂锦芳教授长期专注于马克思文本、文献及其思想的研究,发表的大量成果在学术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本书带你一起真正走进马克思的心灵和思想世界! 走进马克思、理解马克思!
为什么我们总是自信满满,却难以察觉自己的无知? 为什么我们在争论中总是急于取胜,而不是寻找真理? 为什么我们宁愿固守偏见,也不愿直面思想的矛盾? 为什么我们害怕被质疑,却又渴望真/正的智慧? 为什么我们总是觉得自己已经想清楚了一切? 所有这些问题都与你的思维方式有关,实际上,你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善于思考。 大约2500年前,柏拉图描绘了苏格拉底的对话,苏格拉底提出问题的方式及其原因,构成了一种完整的思维方式,这就是苏格拉底的方法,该方法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耐心、探究、谦逊和怀疑的行为准则,开启了人类对智慧的追寻。在苏格拉底方法的帮助下,你会发现,所谓的确定信念或许不过只是由未经审视的假设堆叠而成,那些看似理所当然的观点,背后也隐藏着未曾察觉的矛盾。这是一本写给所有人的理性思考与对话指
话语方式乃思维之方式,概念范畴乃话语之根本。马克思哲学话语革命,就是对马克思哲学思维方式和逻辑范畴的一种追问,就是对马克思哲学 说什么 如何说 怎么说 说给谁 为何说 的一种求解,就是从话语分析视角对马克思哲学革命实质的一种探究。 返本 是为了更好的 开新 , 溯源 是为了更好的 向前 , 寻根 是为了更好的 发展 。以马克思哲学话语革命的探究为切入点,从思维方式和逻辑范畴层面反思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话语危机,以期为当代中国学术话语体系的建构找到一条可供选择的路径,解决当前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权贫困问题。
作为哲学问题的现代“虚无主义”诞生于德国古典哲学的伊始,在黑格尔学派解体中内爆,尔后一直延续到尼采、海德格尔,自然也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西方马克思主义(法兰克福学派)全过程。本书以虚无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为中心,对从德国、俄国到中国的虚无主义话语言说的基本问题和主要人物,特别是施蒂纳、马克思、屠格涅夫、尼采、海德格尔、朱谦之等,作出自己的思考。马克思关于虚无问题的两次思考(次指责施蒂纳的“无”是“虚”的,第二次则指出资本的运 作 势 必 荡 除 一 切 崇 高 与 神 圣),以 及 他 关 于 物 化(Verdinglichung)、物象化(Versachlichung)及其与虚无关系的思考,构成本书的核心。
本书以比较分析为研究方法,将澄清蒲鲁东的思想原貌、厘清马克思与蒲鲁东的思想关系、概述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 黄金时代 、总结蒲鲁东的经济哲学观作为理论前提。书中就马克思与蒲鲁东的思想论战中涉及的主要议题进行深入而系统的探讨;通过这种研究方法与叙述方法的交织,呈现马克思对其新世界观的主要组成部分 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学说,进行深邃思考、系统整合、深刻阐释的过程,并基于此将《哲学的贫困》置于马克思的思想进程中及其同时代的思想图景中进行重新定位,阐释它的当代实践启示。
《追寻伦理自由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研究文论》分为 经典问题与思想体系 伦理观念与现实道路 他山之石与现代之维 三个篇章。第1篇章对马克思的原著文本进行了梳理、分析,对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基本范畴和意义进行了还原;第二篇章以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及其方法论为研究工具,对经典伦理学概念和范畴,以及我国古代伦理观念进行了梳理、批评和整合;第三篇章将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基本概念和范畴运用到实践中,主要对资本、财富、世俗化以及爱情等社会生活方面进行了综合分析和批评,其中还含有几篇非常出色的书评文章。后,作者以附录的形式,收录了对萧?j焘、罗国杰两位我国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泰斗的纪念文章,追忆了作者同两位大师的学术渊源和深厚友谊
在新的历史时期,推进马克思主义研究对于我国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是时代赋予哲学研究工作者的历史使命和学术责任。为继续推动马克思主义与文化哲学的交叉研究,2009年7月25 27日,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黑龙江大学在哈尔滨联合举办了主题为 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研究 的 第九届马克思哲学论坛 。来自全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博士点的100多位专家学者围绕 文化哲学的基本定位与走向 、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文化哲学 、 文化的元问题与时代性问题 等议题进行了深入地讨论。
来自西方的 现代性(Modernity) 概念是当今世界的主导性、统摄性概念,在实践上表现为持续了近两个世纪的全球性的现代化运动。然而,由于现代性在起源、性质、表现形式等各方面的多重性及问题性,使现代性成了一个富有矛盾性和争议性的概念,在西方学者那里就莫衷一是,并产生出各种各样的思想理论。首先形成于西方的自由主义、激进主义和保守主义等三大社会思潮和价值倾向,也可以说是对现代性的不同回应。这些思想理论和社会思潮,伴随着现代市场经济的世界性开拓,也广泛而深刻地影响了非西方世界。显然,现代性固然发生于西方,但它的取向却是普世的,当现代性凭借理性的力量 横决天下 时,全人类都不能不主动或被动地参与其中,并根据自己的传统、需要与能力给予回应。这在客观上也赋予了那些非西方国家的民众及其学者对现代性的发
本书详细梳理了苏联东欧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的发展历程、总结其走向终结的原因和教训;对现存社会主义国家越南、古巴、朝鲜和老挝在社会主义革命和革新时期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的实践和理论进行了阐述和分析;拓展性地介绍了拉美 21世纪社会主义 ;在此基础上,本书对世界各国的马克思主义本土化进行了纵向的历史总结和横向的国际比较,找出其中的历史规律和普遍规律,并将其重新回归马克思主义,以期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有益的启示。
本书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结题成果(项目名称:民主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项目批准号:11BKS027)。本书力图通过对民主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践活动的分析,寻找其带有普遍性的经验和规律。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 *一般的抽象总只是产生在*丰富的具体发展的场合 , 经过比较而抽出来的共同点,本身就是有许多组成部分的、分为不同规定的东西 。这种普遍性的经验和规律,在不同的阶段上体现出来的具体形式、内容会有不同,但其基本精神却是一致的。这种基本精神是民主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历史进程中的红线和灵魂。因此,对民主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践活动的考察是本书研究的重点,本书还对其成功经验进行了深入剖析。
苗启明、谢青松、林安云、吴茜编*的《马克思生态哲学思想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从人类学哲学高度研究了马克思的生态哲学思想,认为马克思立足于人类学、生态学、经济学三位一体的根基上的生态哲学构建,对人类今日克服生态危机和人类文明的生态转向有重要意义。马克思的自然生态与社会生态的双重历史构架,为构建人与自然的和人与人的和谐生态学奠定了理论基础。马克思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人自身的三重合理物质变换思想,为人类从工业文明转向生态文明奠定了理论基础。将这些思想运用于中国这个人一境生态大系统,就会形成一系列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原则和方略,因此,马克思的生态哲学思想,是人类今日走向生态文明方向的规范性力量。
本书为格式塔治疗之父、德国心理学家弗雷德里克·皮尔斯的代表作之一,收入1966—1968年间,他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大苏尔伊萨兰学院一系列研讨会和密集工作坊的文字实录。这些珍贵的文字,记录了皮尔斯对格式塔治疗的哲学与方法论基础简洁而明晰的介绍,完整展现了皮尔斯运用格式塔治疗技术与梦工作的全过程。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由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主办。本书是总第11辑,系统、精辟地阐述了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丰富和发展,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态及其世界观方法论意义、马克思的交往理论与虚拟交往、邓小平哲学思想所实现的哲学主题转换及其丰富内涵、法制保障与社会管理、民主进程与发展规律、社会公正、发展的内涵与价值、制度的内涵与制度创新的价值取向等问题作了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