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深陷自卑、无能与不幸福的青年,听到了一名哲人主张的“世界无比单纯,人人都能幸福”便来挑战,两人展开了你来我往的思考和辩论,在一夜一夜过去后,青年开始思考,为什么“所谓的自由,就是被别人讨厌”?问题不在于世界是什么样子,在于你是什么样子。
美国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为意识的起源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新解释。我们是如何获得心智的?几个世纪以来,这个问题一直吸引着心理学家、物理学家、诗人和哲学家,他们想知道人类心智是如何发展出无与伦比的创造、想象和解释能力的。达尔文的信徒长期以来一直渴望解释意识、语言和文化是如何通过自然选择出现的,为心智起源的解释开辟了充满希望的道路,但往往以混乱和争议告终。尽管我们对蛋白质、神经元和DNA内部工作机制的理解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深入,但我们的心智是如何形成的这个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一个谜。在《从细菌到巴赫再回来》一书中,丹尼特对进化思想进行了迄今为止蕞全面的探索。他以计算机科学和生物学的思想为基础,展示了具有理解能力的心智实际上是如何从无意识的自然选择过程中产生的。这部里程碑式的作品一半是哲
马克思主义哲学也是处在变革和创新状态中,马克思主义哲学绝不因为它的革命性和科学性就不变革和不创新。恰恰相反,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比传统哲学更富有变革与创新性的哲学。它的变革和创新首先表现在,它勇于突破和否定传统哲学对永恒不变的真理的追求。它的变革和创新更富于自觉性。本书选取了《天津社会科学》(由天津社科院主办,是第二届百种全国重点社科期刊、第三届国家期刊奖提名奖、中国期刊方阵双百期刊、cssci来源期刊)杂志社近30年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代表性论文,基本上反映了国内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水准和发展历程,作者包括萧前、高清海、陶德麟、夏甄陶、黄楠森、刘纲纪、刘放桐、杨耕、韩庆祥、俞吾金、陈志良、欧阳康、陈晏请、王南湜、孙伯鍨、李淮春、、丰子义、刘大椿等学术名家。
全书除导论和结语外分上下两篇,各分五章展开研究和建构,上篇为马克思“科技—经济”思想的历史形成和系统考证,下篇为马克思“科技—经济”思想的现代发展和理论建构。其理论创新和主要贡献:一是沿着马克思“科技—经济”思想探索的逻辑进路提出了四阶段发展论,并将其归结为三种类型;二是提出四分析范式论,并据其内在逻辑揭示从“科学—技术—工业”→“科学—技术—生产力”→“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科技*生产力”的分析范式转换;三是从分析范式转换维度,系统阐释马克思“科技—经济”思想在四个阶段上的发展;四是系统阐述马克思整体理论在其生成和演进中的两条逻辑发展线路,揭示马克思“科技—经济”思想从作为辅线嵌入其整体理论,到发展为相对?立的理论体系的逻辑进程;五是对这一辅线上升为现代政治经济学发展的主
本书在充分掌握黑格尔研究、马克思研究方面的文献材料的基础上,详细考察了1836-1844年期间马克思对黑格尔的解读,深入分析马克思与黑格尔的学术思想中继承与批判的关系。作者指出尽管马克思对黑格尔的认识存在着许多空白点,对黑格尔思想的很多方面(譬如政治哲学)进行了错误的诠释,但马克思依然从黑格尔那里受益良多,最重要的是继承了他的方法论工具。黑格尔所使用的许多解释性范畴,如整体与部分、普遍与特殊等,都被马克思所接受并用于阐释资本主义的运作。
本书是作者在马克思主义研究领域的理论成果汇编而成的文集,分为上下卷。收录的每篇文章都经过作者的精心选编,集中反映了近40年来作者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心路历程及思想演变,展现了不同时期作者所关注的不同问题以及代表性观点。从形式上看,这部著作是一本论文集;从内容上看,这是一部具有内在的逻辑关联的学术专著。
《剩余价值理论》郭大力译本从思想内容上看,对马克思本人的观点表述和论证结构理解准确;从语言风格来看,还带有从文言文到现代汉语过渡的鲜明特点,但对于读者理解马克思的经济学理论来说并没有妨碍;从传播角度来看,该译本影响较大,甚至在21世纪还重印了两次。 本书考证了郭大力译本第三卷的翻译背景,译者的生平简介,以及该译本的编译情况,并对其中的主要术语、核心观点、译文进行校释。
《现实逻辑中的人:马克思的人学理论研究》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社会实践出发,来考察和反思我国人学研究得以泛起的历史背景及其演变的内在逻辑,从中进—步弄清人学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内在联系,同时对我国人学研究加以清理和总结。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如果不理解和关注人学,就不会深刻理解和关注这个时代;当代中国人学研究的任务和实质就是:作为哲学形态走入哲学研究前沿;作学术思潮关怀人的生存发展;作为新兴学说建构完整人的图景;作为新哲学观考察视角发生转换。
《道德书简》被认为是塞涅卡的著作中最重要的一部。在这一百二十四封写给弟子路西利奥的信中,塞涅卡讨论了友谊、尊严、死亡、自由等词语的内涵,引用先贤哲人的格言,思索如何实践美德的问题。对塞涅卡来说,幸福与获得物质财富无关,与社会地位、行使权力无关,幸福作为至善,仅在于道德之善。这是经受一切考验的俭朴,也是一种自我教育和精神修炼,唯如此,才能在世上为自己找到某种稳定,某种基于忠诚原则的恒久,永远与自己保持一致。本书根据古本江基金会2007年葡萄牙文版全文翻译,由若泽·安东尼奥·瑟古拉多·坎坡斯作序。
暂无内容简介。。。。。。
《人的行为》是米塞斯的扛鼎之作,也是继亚当·斯密《国富论》之后思想目前难得的对经济学理论进行全面整合的著作,为奥地利经济学派奠定了系统而清晰的理论基石。米塞斯认为人并非原子式的个人,而是运用其自由意志做出行为的人,他假定有一个“先验的”人的行为之“公理”,在此基础上一步步推导出人类社会经济的种种安排和运作原理,将建立在个人行为逻辑上的经济学理论提升到社会哲学或人类行为通论的高度来处理,由此开创出“人的行为学”方法论。
享誉世界的哲学泰斗丹尼尔·丹尼特,融通计算机科学、心理学、神经科学、语言学、人工智能,倾囊相授他一生至今所搜集的各种好用的思考工具。这本书诞生于大学新生的课堂,力图做到“人人能懂”。使用大量方便的、辅助性的思考工具,去拓展想象力、保持专注力,让我们妥当、优雅地思考真正的难题。利用各种思考工具,让你拨开各种思想的层层迷雾,你会发现,那么多明摆着的观点其实根本就不是那么 “明摆着”的。达尔文的进化论不仅只是一种理论,也可以打造成直觉泵等思考利器,破除种种事后追溯的思维陋习。自然选择作为一种思维方式,也日益融入计算机算法的设计中,在本书中你还将掌握有关计算机能力的7个秘密,把算法和程序当作思考工具。“直觉泵”是很有用的思考工具,作为一种思想实验,一个好的直觉泵比任何一种论证和分析都更
本书以卡尔·马克思的生平经历与思想发展为主线,从他在德国的成长与求学,在巴黎的工作与斗争,一直写到流放伦敦的很后岁月,涉及青年黑格尔派运动、1848年欧洲革命浪潮、靠前共产主义运动、《资本论》出版等众多历史事件,完整勾勒出了马克思传奇而动荡的一生。伯林在书中尤其关注马克思在各个阶段的思想发展轨迹,客观评述了他在哲学、历史学、政治经济学等领域的学术成就,力图还原马克思作为知识分子的历史地位。伯林对马克思的研究摆脱了后续众多马克思主义者的二次阐释的影响,从历史文献与马克思本人著述出发,生动呈现了马克思富于人性色彩的真实面貌。
《马克思主义研究资料(第6卷):<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研究》收录的30篇文章是关于马克思《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的文本演变和重要理论问题的研究资料。部分“文本研究”,主要包括有关《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的情况说明,以及学者关于该手稿各笔记本写作时间争议的考证等相关研究成果。第二部分“理论研究”,主要是关于马克思在该手稿中所涉及的重要理论问题研究,如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价值和剩余价值理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理论、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学说、资本积累理论的形成、劳动对资本的形式从属和实际从属、关于技术进步等问题。
试着想象一下,有一架飞机失事紧急降落,着陆后断成了三截。机舱里浓烟滚滚,飞机上的每个人都意识到:必须离开这里。那么接下来将会发生些什么呢?在A星球上,乘客们纷纷询问邻座的人有没有受伤。那些需要帮助的人第壹时间被救出了飞机。人们愿意献出自己的生命去救助他人,哪怕面对的是完全陌生的人。在B星球上,大家为了自身安全各自匆忙逃离。于是恐慌爆发,出现了推搡和踩踏现象。一些儿童、老人和残疾人被踩在了脚下。现在的问题是:人类今天生活在哪个星球上?在《人类的善意(精)》中,鲁特格尔·布雷格曼告诉我们,大约有97%的人认为我们生活在B星球上,然而真正的事实是,几乎在所有的情况下,我们都生活在A星球上。
这是一本全面且平易近人的马克思哲学导读书。作者乔纳森 沃尔夫认为,我们可以将马克思对当前社会的批判与他对未来社会的预言区分开来,马克思仍然是眼下自由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资产阶级社会的最出色的评论员。沃尔夫还认为,“伟大思想家”的价值并不取决于他们的宏大理论的真实性,而在于其创造性、洞察力和系统的眼光。这就是为什么马克思在如今仍非常值得阅读。
《剩余价值理论》郭大力译本从思想内容上看,对马克思本人的观点表述和论证结构理解准确;从语言风格来看,还带有从文言文到现代汉语过渡的鲜明特点,但对于读者理解马克思的经济学理论来说并没有妨碍;从传播角度来看,该译本影响较大,甚至在21世纪还重印了两次。本书在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史的视域中,对马克思写作《剩余价值理论》第二卷的背景、 外出版情况及主要内容,对三卷本《剩余价值理论》郭大力译本的编译背景、译者生平及该著的出版情况,对《剩余价值理论》第二卷郭大力译本中的术语、观点和译文等进行学术性考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