诡辩是现实生活中人人都会碰到的事情,如何认识诡辩手法、掌握破斥诡辩的方法,是现代人实现有效沟通的技能。 《逻辑思维与诡辩》在强调逻辑本身的逻辑标准的同时,也力求探询逻辑的伦理标准。即正常有效的人际沟通如何在必须符合逻辑思维规则和规律的同时,也必须要符合沟通交际的伦理规范;在体味如何认识、破斥诡辩的方法论意义的同时,也要追寻逻辑之 法的意识 下的人文价值。
王恩洋先生(1897 1964)自言: 昔读《因明大疏》不甚了解。民十三年从先师于南京内院治唯识学。吕秋逸学长讲因明,予得益颇多。后归川,建龟山书院,为讲《入论》,因而作释,仅成半部,因事辍笔。三十四年复在文教院讲《入论》,始续成之。 此《因明入正理论释》1947年由四川东方文教研究院印行。 周叔迦先生(1899 1970)的因明著作有《因明入正理论释》《因明学表解》《因明新例》。其中《因明入正理论释》1989年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 今将王恩洋先生和周叔迦先生的这两种《因明入正理论释》合刊。
1904年,梁启超在《新民丛刊》发表了两篇关于墨子的文章,其中《子墨子学说》开启了我国墨学研究的新气象,《墨子之论理学》开创了对墨家逻辑的研究。 1920年末又完成《墨经校释》,在该书 自序 中言: 启超幼而好墨,二十年来于兹经有所校释,随札记于卷端,得若干条;未及整理,辄覆亡散。今冬在清华园为诸生讲 国学小史 ,值岁暮休暇辍讲,利用余晷,遂检旧稿,比而次之,得数万言,命曰《墨经校释》。 1921年春,清华学生请他将讲义整理印行,梁启超觉得 兹稿皆每日上堂前临时信笔所写,多不自惬,全书校订,即所未能,乃先取讲墨子这一部分,略删定 ,则成《墨子学案》一书,由商务印书馆于1921年10月出版。 《墨经校释》,1922年4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本次影印的是1926年12月第四版。另,本书 自序 开篇有一言,可见梁任公一生治墨之旨趣,特
本书是一部哲学经典教材,首次出版于1982年,被诸多英美大学广泛采用,是学习逻辑学、语言哲学、分析哲学的教材之一,出版30多年来英文版销售超过20万册。本书主要对哲学中的一些关键概念,比如前提、真理、存在、意义、指称等作了清晰易懂的界定,是学习和研究哲学问题时提高概念思维能力非常有效的工具书。要想思维严谨、细致、深刻、滴水不漏,好的办法不是学逻辑,而是学分析哲学。分析哲学家对各种问题分析之严谨和深刻是其他任何学科都无法比拟的,他们往往在细微、使人想当然的地方发现问题。学习分析哲学,对理性思维和分析能力是一种极强的训练。本书适合大学哲学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阅读,也适合希望提高自身思维严谨性和深刻性的一般读者阅读。
简单风趣的大师逻辑课来了!本书邀请波普尔、休谟、孔德、古尔德、罗素、培根、亚里士多德等16位逻辑学大师走进课堂,在与学生的畅谈中,讨论与现代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16个逻辑学话题 现实的思考、概念、概括、过度概括、隐含意义、谬误、错误类比、片面性思考错误、集体思维、推理关系与模态逻辑、回避问题、同一律和矛盾律、排中律和充足理由律、统一场理论、人际沟通中的逻辑语原则、诈骗等。全书精心绘制轻松幽默的漫画与图示,在趣味阅读中读懂社会运行的逻辑学原理,在逻辑学的世界中畅游,在理性思考中让人生更智慧。
栾调甫(1889-1972),1904年即立志研究《墨经》,1911年写成《名经注》。1922年4月梁启超出版《墨经校释》(书中收有胡适的批评性 后序 ),5月栾调甫发表《读梁任公〈墨经校释〉》一文,从而引发了一场持续三年的 墨辩大讨论 ,参与者皆为当时的墨学研究大家,如胡适、张纯一、伍非百、章士钊等。1926年1月中华书局出版栾调甫编著的《墨辩讨论》一书,是对这场讨论的记录和总结。本次影印的即是该版。
聪明人和普通人之间的区别根本不在于知识多少、阅历深浅,而在于思维模式的不同。思维塑造了我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们的行为取决于我们的思维模式。思维模式决定了一个人的层次,也决定了一个人能走多远。要想持续进步,你需要改变思维惯性,突破思维瓶颈,让头脑保持*状态。 书中介绍了爱因斯坦、苏格拉底和达 芬奇等10位天才思考者,他们对问题的解决之道,可以借鉴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请相信,每个人都有成为天才的潜质!
《逻辑哲学论》是维特根斯坦的主要著作,也是逻辑实证主义的早期重要著作。在早期分析哲学运动中被奉为经典。作者从“世界时一切发生的事情”到“对于不可说的,人们必须报以沉默”的论述,都成功地为世界划定了一个界限。书中所提到的“原子事实”、“事态”、“对象”等概念以及这些概念的确切含义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大半个世纪以来一直就该书研究者悉心探讨的问题。维特根斯坦在这本书中否定因果律,断言逻辑和数学的命题都是重言性质的,所有哲学 争论的问题都是无意义的,哲学的任务只是对语言进行逻辑分析,即日常语言的明确化。这种思想对后来分析哲学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
金岳霖的学生,李敖的老师,真正简明的逻辑思维训练。 逻辑不是高深的学问,也不是咄咄逼人的诡辩,更不是不相干的名词。《逻辑课:如何辨别真假对错》从对 思想 与 实际活动 的争论入手,别出心裁地将你心中对逻辑、逻辑学的疑问和不解融入场景。书中有渊博且耐心的先生,有求知又热情的青年。先生和青年的对话,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仿佛也在现场参与师生妙趣横生的交流。 《逻辑课:如何辨别真假对错》中,除了深入浅出的说理,还有大量的图表,直观、形象,更有助于理解。如果你对逻辑有懵懂的认知,缺乏清晰的了解;如果你想通过逻辑学大家的经典作品,进一步厘清逻辑、推理、经验等的关系,这本《逻辑课:如何辨别真假对错》正可以解答你心中对逻辑、逻辑学的疑问。
为何自己总是文不对题、答非所问?如何处理工作中的意见不合?怎么才能让自己的思考做到 不重不漏 ?本书将通过一系列基础的、易懂的逻辑法人,如 三角逻辑法 框架法 MECE PDCA SWOT 等,助你多管齐下、疏通逻辑。
作为一门科学的逻辑学,是既古老又年轻的。说它古老,是说它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说它年轻,是说它朝气蓬勃,充满生机与活力,正处于新的发展高峰期。《逻辑学十五讲》(第二版)正是对这样一门科学的系统介绍和通俗讲解。
《公孙龙子集解》 略例 的落款时间为1930年8月30日,故此时书稿应已完成;但此 略例 后,于1936年1月17日又有补记云: 《集解》成后将刊行,散失于一 二八之役。近始恢复旧观。 1937年2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本次影印的即该版本。 本书 自序 开篇有一言,可见陈柱着此书之旨趣,特录于此: 余尝读佛藏《百论疏》,爱其设为内外之辩,辗转论难,愈转愈深,谓可以凿浑沌,开神智。持此以论道,固当玄之又玄;用之以辨学,亦当弗明弗措。求之吾土,则唯有《公孙龙子》最为近之。
以维也纳学派为代表的“逻辑经验主义”曾在二十世纪的世界思想界风行一时。殷海光即是深受这波学术思潮影响的学者之一,本书正是他长期钻研的心得之作,对一般初学者容易混淆的概念及不易理解的原理皆详加说明, 读者进入逻辑研究的世界。 在清华大学跟随金岳霖先生读研究生期间,殷海光先生写出了《逻辑讲话》,此书别出心裁,采用独创的对话体,有如拉家常,试图将高深的逻辑学通俗化,上市后受到广泛认可。之后,殷海光先生在《逻辑讲话》及讲义版的基础之上,写成《逻辑新引》,依旧采用对话体,一位老师与两位学生聊天,老师谆谆善诱,学生倾耳聆听。 本书循序渐进,深入浅出,清晰易懂,注重严格的推论训练和逻辑的应用功能,使逻辑初学者在学习时可免于枯燥无味。
名学是中国文化由形而上学至形而下学的关键所在,是通天人之际的根本。对于修正西方现代自然科学和人文学术中的还原论思维取向,对于中国正确引入西方学术以及中国学术的本土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名学与西方逻辑学相比较,二者具有十分不同的学术品质: 名学 适用于处理复杂的系统,可以直接应用于社会治理,这使名学成为儒家名教之学和法家名法之学的基础,而西方逻辑学显然没有这样实用性的社会治理功能。 站在中国名学的角度反观西方逻辑学,我们能清楚看到后者的局限性。西方学术建立在对现实的抽象定义和系列假设的基础之上,一旦沿着逻辑链条推演下去,常常发生“文辩辞胜而反事之情”的现象,就是道理上行得通,却与现实不着边际。 中国名学能够为本土学术体系提供牢靠的思维防火墙,同时建立起不同文明间交流的“学
本书是“青少年科学人文素养丛书”之一种。 创新意识是指人们根据社会生活发展的需要,引起创造的事物或观念的动机,并在创造活动中表现出的意向、愿望和设想。它是人类意识活动中的一种积极的、富有成果性的表现形式,是人们进行创造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是创造性思维和创造力的前提。青年学生是最少保守思想、接受新生事物、最富创新精神的一个群体,祖国未来的发展靠青年学生,发展的希望在创新,创新的希望在青年学生,要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从培养青年学生的创新意识着手。 本书用适合青年学生阅读的对话形式切入,以培养青年学生科学人文素养作为出发点,以广泛收集培育创新意识方面的史料作为支撑点,从创新和创新意识、自主创新与社会创新意识培养、创新与智力智慧、创新与创造性人格及情感智慧、创新与人格的健全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