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书出版之前,心理学界普遍认为“偏见”只是个别的、品德有缺陷的个体所持有的恶劣信念,只要大多数善良的好公民与这些“害群之马”划清界限,就可以把偏见的影响降到蕞低。而奥尔波特以雄辩的论述和大量来自实证研究的数据证明了,偏见是人类认知结构和社会组织形态的必然产物,而想要解决偏见造成的问题,就需要探究和改变其深层根源。自1954年在美国首次出版以来,《偏见的本质》一直是这个领域的奠基性著作。即使是半个多世纪后的今天,虽然关于偏见的细化研究比起当时已经有了极大的进步,但奥尔波特这本经典著作仍然不减其魅力,始终是社会心理学研究者的案头之书。
本书是日本现代著名美学家大西克礼美学研究“三部曲”,是研究东方美学的卓荦超伦之作。 本书以体系性的建构、文化语义学的方法、细致的理论分析、独到的阐发与见解深入阐释了日本传统美学三大关键词。
本书立足于传统文化本位主义立场,将生命的言说与古代生命哲学智慧相关联,在为生命美学寻找哲学基础的同时,以期形成对儒家生命美学、道家生命美学、禅宗生命美学三种基本形态的整体诠释与意蕴彰显。中国生命美学以现世主义与生命自强不息,以及生命的自我实现与不朽为价值生发基点,以 人格建构与审美化人生相对接而形成各种有关生命的崇高理想和对生命的 关怀与形上追求。天人融合与灵性透悟的艺术心态,生命写真与神韵传达的艺术表现,情思的诗化与艺境的创造,三者共同构成了中国生命美学的艺术精神。中西生命美学在生命的形上追求方面体现出殊途同归的发展路径,各自在其特有视阈中实现了生命的审美建构与美好承诺。
《美学意识形态》是德曼生命中最后几年之沉思的结晶,也是德曼的哲学、政治和美学思想最集中的表达,其中许多文章之前从未以任何形式出版过,包括关于康德的唯物论、康德与席勒的关系以及论反讽概念的文章。这部著作或许是继阿尔都塞之后,对“意识形态”问题进行的拥有挑战性、最严肃、最重要的重新思考。在这部雄心勃勃的著作中,德曼运用“批判—语言分析”的方法和“修辞阅读”的策略,通过对欧陆哲学重要文本的细读,揭示出美学被意识形态化的历史,并对意识形态的运作方式给出了新的解释,由此扩充了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观念。《美学意识形态》的核心议题之一,是对认识论、修辞与美学之间关系的严谨探究,提出了激进的物质性概念。德曼在解读康德和黑格尔时,将哲学的严谨、解释的张力、思辨的魄力、反讽的幽默融为一体,最终
在中国历史上,有这么一位皇帝,他在位近50年,却有20多年不上朝,导致祖宗200多年的基业,一步步滑向深渊,这就是明朝的万历皇帝。万历为何荒怠朝政?他在位期间发生过哪些重大事件?这种种问题的答案,随着
本书旨在以中国传统美学为切入点,以“上篇:生活成美”“下篇:美化生活”为主要结构,分九章依次介绍了具有华夏美学特征的中国古典生活美学。其中涉及到“儒行之美”“道化之美”“禅悟之美”“居家之美”“赏玩之美”“交游之美”“文房之美”“园圃之美”“文人之美”九大类。具体内容详细描述了从中国古典 到文人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孔颜乐处”“鱼乐之辩”“日用禅悦”“花道茶艺”“琴棋书石”“雅集之乐”“笔墨砚纸”“造景天然”“诗情画意”“山水林泉”,包含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释道及文人雅致之趣的生活美学的方方面面。本书把生活美学一分为二地既看作“当代美学”,又看作“古典美学”,将其植根于华夏的文化传统之中,使“审美代 ”成为可能的理想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