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有如穿越历史长廊,对中国之美所做的一场鸟瞰式的巡礼。从龙飞凤舞的远古图腾谈起,一路走过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历程,触摸青铜器 狞厉的美 ,感受楚辞汉赋的 气势与古拙 ,聆听 盛唐之音 ,融入宋元山水的 无我之境 与 有我之境 ,感受明清文艺的市民气息与 浪漫洪流 在短短十几万字里,李泽厚娓娓道来,梳理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化脉络,几乎囊括了所有的艺术形式,既大气磅礴,又细腻深刻。本书描述了中华民族审美意识产生、形成和流变的历程,勾画出中国历史与文艺的整体轮廓,堪称一部极简中华文明史。
本书有如穿越历史长廊,对中国之美所做的一场鸟瞰式的巡礼。从龙飞凤舞的远古图腾谈起,一路走过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历程,触摸青铜器“狞厉的美”,感受楚辞汉赋的“气势与古拙”,聆听“盛唐之音”,融入宋元山水的“无我之境”与“有我之境”,感受明清文艺的市民气息与“浪漫洪流”……在短短十几万字里,李泽厚娓娓道来,梳理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化脉络,几乎囊括了所有的艺术形式,既大气磅礴,又细腻深刻。本书描述了中华民族审美意识产生、形成和流变的历程,勾画出中国历史与文艺的整体轮廓,堪称一部极简中华文明史。
本书是李泽厚先生告别美学30年后,*推出的一部美学论著。摘录了李泽厚从上世纪五十年代至今的重要美学观点,如美感两重性、美是自由的形式、理性的神秘、美学是*哲学等论述,显现了作者所拥有历史纵深度的哲学美学的轮廓面貌。本书可与著名的《美的历程》《华夏美学》《美学四讲》(俗称 美学三书 )一起,构成李泽厚先生的 美学四书 。
美学一贯重视术语,有鉴于此,本书通过对影响力深远的德国美学传统及其关键术语和概念的介绍,为读者提供了一个进入哲学美学关键问题和论争的入口。出自德国美学传统的概念对其他语言的相关领域研究以及欧陆哲学和艺术理论的多样视角都产生了广泛影响,因此,本书既促进了德国学界的相关研究,也 了德国学术的疆界。
本书是骆冬青教授给大学生开设的《美学智慧》课程讲稿整理而成,以生动鲜活的语言讲述抽象深奥的概念 艺术哲学自有一种智慧,即美学智慧。 马克斯 韦伯为何发出 专家没有灵魂,纵欲者没有心肝 的痛斥?为什么人会厌恶人而亲近机器?在科学的挤压下,美学如何寻回一点尊严? 翻开本书,跟随作者的思维,遨游美学的课堂,去寻访答案吧!
《众妙之门 中国美感心态的深层结构》初版于1989年,是著名美学家、国内 生命美学 学派的领军人物潘知常教授在 而立之年 完成的一部关于中国审美心理的研究专著。作者从中国美感心态的深层结构的根本内涵 生命意识 开始,依次论及中国美感心态的深层结构的基本特色、 忧患 、 悦乐 、 禅悦 类型,以及中国美感心态的深层结构的集体感知、集体表象、历史功能、历史重建,并且逐渐揭开中国美感心态深层结构的神秘面纱。逻辑严密,材料翔实,文笔流丽,新见迭出。更为重要的是,在这部专著中,作者在国内美学界次提出了 中国美学是生命美学 、 美是自由的境界 , 境界本体 等诸多新说,作者所提倡的 情本境界论生命美学 中的 生命视界 、 情感为本 、 境界取向 这三个核心范畴也在其中隆重登场。因此,在中国的百年美学进程中,这部专著堪称经典
《中国现代美学思潮史》是一部美学理论著作,运用现代性理论划定中国现代美学思潮范围,并且以美学思潮为单位来建构中国现代美学史。具体写作中,该书在中国现代美学史上出现的思潮中,选取了有代表性的美学家进行了考察,并且以美学思潮的更替展现了中国现代美学的历史演变规律。导论部分从理论上阐述了现代性与美学思潮的关系,并且进行了中国美学思潮的总体阐释。正文有七章,分别论述了中国现代美学思潮的各种形态。其叙述历史跨度从晚清到2010年代,是国内目前*全、*的中国现代美学史著作之一,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本书采用科学的方法对西方主要美学思想发展轨迹进行了解读,同时提出了美学之中关于审美判断的量化理论和数学模型,为统一不同美学思想表现出的丰富多彩感性世界搭建起了共同的理性平台。在此基础之上,通过量化模型*终回答了什么是审美,什么是美,什么是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的本质,什么是美的基本形态以及它们的产生机制等一系列相关问题,开辟了美学研究的新领域。本书对美学基础理论、美学思想评论和美学史研究都可以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对美学爱好者,对任何与艺术、文学、设计、工美等领域相关的从业者及学生也能够起到开阔思路和辅助工具的作用。
《中国美学问题》是美国比较文学学会现任会长、耶鲁大学苏源熙(Haun Saussy)教授关.于比较文学的名著。作者通过讨论中国的《诗经》注释史,从而广泛地探讨了存在于其中的比较诗学的课题。《中国美学问题》采用解构主义的修辞阅读方法,重构了中国儒家对于《诗经》诗歌的注释方式,将其视为一种“讽寓性”的古典美学模式;又以同样的修辞阅读法,重新解读了17-18世纪欧洲传教士关于中国哲学问题的争论和黑格尔对中国历史的哲学论述.并将这两者与儒家注经者并置。把他们的工作视为可资比较的、以美学模式建构中国历史的创造。另一方面。此书在《诗经》研究上也颇多新见。具体分析了《诗经》从“诗言志”到“诗以言志”中得到“讽寓性”意义的过程.指出《国风》讽寓意义的获得与汉儒将注释《雅》《颂》的传统施加到《国风》上有关,又分析
亭台楼阁、轩榭廊舫、殿观厅堂、坛馆斋桥,多姿多彩的中国古代建筑,既可以独立成为一道独特的人文景观,也是园林的象征,与叠山、理水、花木一起组成中国园林四大要素,相辅相成,构成立体诗画。《亭台楼阁:千姿百
《通过身体来思考:身体美学文集》是舒斯特曼身体美学整体思想的集成之作,无论从框架结构,还是从思想分布,基本反映出他身体美学思想的要点和 取向。从身体美学思想的由来、整体思想结构,到身体承担的人文学科使命、跨学科性质、日常生活的指向,既有对传统哲学的延承, 有自己独特而深邃的思考;既有对理论清晰而缜密的辨析、阐述, 有打通理论进入生活孔道的现实关切。 在对身体美学较为理论化、哲学化的分析之外,本书还开辟出一个新的方向,利用身体美学对艺术做了较为具体的分析。书中对建筑、摄影、表演艺术、戏剧与舞蹈、日常生活中自我塑型艺术进行了深入探讨。
美学是一门与现实生活有着密切关系的学科,美是生活中使用最频繁的概念之一。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发展,人们对美的需求越来越高。美学,这门过去视为“阳春白雪”的精神哲学也就越来越走向实际的生活。这里,作者试着回答美学有什么用的问题,作者认为美学的用处概括起来就是:美化人的生活,提升人的境界,促进人类与自然界的和谐发展。 从事美学研究二十多年了,这本书浓缩了作者二十年来关于美学问题思索的成果。虽然由于篇幅限制,有些问题作者只共了几百字或者更少的文字来说明,而此前作者曾为它写过上万字的文章乃至整本的专著。
本书作者致力于系统哲学的研究,从哲学拓展到数学领域后,发现了哲学中追求美与和谐的重要意义,这对于科学来说是不言而喻的,科学与哲学及美学也是不可分离的,它们都是自然理性在不同层次上的显现。因此,作者大胆提出系统美学的概念,一定层面上丰富了美学的含义,并对自然美、艺术美、设计美的内涵与结构作了全新的理解。书中创造性地提出美的变分方程,即左边是*小作用量;右边是和谐美;中间是数学符号把两方联结起来,意味着自然逻辑与人文逻辑的统一与和谐,预示着一个新的科学群的诞生,这是对美学研究来讲无疑具有新的意义,也是一种大美的体现。
乔东义*的这本《五经正义美学思想研究》借鉴 现代诠释学的方法论,首次将中国经学史上*有影响 力的经典文本《五经正义》之美学思想置于由先秦汉 魏到唐宋的整体历史文化语境中作综合性考察,对其 美学思想作全面而融通的梳理和考量,发掘其所蕴含 的各种美学新解和理论潜质,勾勒出由本体论、情性 论、易象论、言意论到诗论、诗乐关系论、礼乐教化 论、律历融通论再到审美诠释论的完整美学思想体系 ,呈现中国传统文化中经学美学这一独特的审美文化 形态,从而既展示其涵纳古今的集大成气质,又揭示 其承传汉宋的过渡性特征,彰显了中国儒家美学史上 长期被 汉学 、 宋学 等显学所掩盖的 唐学 应有的历史地位。从某种程度上讲,本书为中国古典 美学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弥补了中国美学 史研究的一个薄弱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