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作者看来,中国唐宋之际的禅宗变革,就类似西方的文艺复兴。慧能的《六祖坛经》也堪称 西天 的佛教思想与中国的佛教实践相结合的思想结晶。但是,这一思想结晶的走出庙宇并逐渐向哲学、美学渗透的过程,却相当漫长。尤其是美学,直到明清之际,才有了初步的成果,并且再直到20世纪初,才有了最终的完成 这也就是中国现代美学的诞生 生命美学的诞生。 三百年来庾楼上,曾经多少望乡人 ,这,就是 中华民族三百年来的美学追求 。无疑,在这当中, 美的冲突 正是恢弘壮阔的美学主旋律,其变化和展开,则体现为五个巨大的问号:为什么东方的中国能独立产生雄踞同期世界美学峰巅的古典美学?为什么逐渐进入近代的中国未能相应地在美学启蒙中逐渐独立产生自己的美学?为什么近代的中国借助西方近代美学的理论武器,却未能建树自己的完整的近代
在本书出版之前,心理学界普遍认为“偏见”只是个别的、品德有缺陷的个体所持有的恶劣信念,只要大多数善良的好公民与这些“害群之马”划清界限,就可以把偏见的影响降到蕞低。而奥尔波特以雄辩的论述和大量来自实证研究的数据证明了,偏见是人类认知结构和社会组织形态的必然产物,而想要解决偏见造成的问题,就需要探究和改变其深层根源。自1954年在美国首次出版以来,《偏见的本质》一直是这个领域的奠基性著作。即使是半个多世纪后的今天,虽然关于偏见的细化研究比起当时已经有了极大的进步,但奥尔波特这本经典著作仍然不减其魅力,始终是社会心理学研究者的案头之书。
《当代美学与人类学:时尚研究》以美学(主要是马克思主义美学)和人类学的视野思考和阐释文化经济时代的时尚与当代艺术现象。 本文集是2017年10月在杭州举办的 美学与人类学:时尚研究 国际学术研讨会的论文集精选本。
本书从美学、文化哲学、神话学、阐释学等视界对人类精神现象学的命题----生与死予以本体论、生存论、价值论的诗意运思,进而进入生存与毁灭的美学探究。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前提下,结合文化史、艺术史的丰富资料,提出一系列富有审美发现意义的见解。本书分为五个逻辑相承的部分。导论部分,简述思想文化对于生存与毁灭这一永恒精神主题的沉思。价值论部分,对生死命题予以价值论的沉思,并结合艺术文本加以分析。本体论部分,阐释东西方富有代表性的生存哲学及其死亡意识,对生与死予以生存论的领会。创造论部分,援引丰富的艺术史现象论述死亡意象及其表现方式。欣赏论部分,从阐释学、接受美学角度分析欣赏者对于死亡意象的艺术欣赏和审美发现。
本书包括总论“中国美学30年鸟瞰”。正文分为五编:编“30年美学基本理论研究与学科建设”;第二编“30年中国美学主要流派”;第三编“30年西方美学研究”;第四编“30年中国古代美学研究”;第五编“30年中国美学研究热点”。另有附录“30年台港澳美学研究概观”和结语“中国美学的未来”。该书比较全面系统地反映和概括了我国30年美学研究的基本面貌和发展历程,肯定了它的辉煌成就和重要贡献,并预测了它的发展趋势。目前,研究中国美学30年的著作不多,重要的研究论文也很少见,在没有多少已有研究成果作为参考的情况下,他们能取得这样大的成绩,是很不容易的。对他们积极关注现实、勇于开拓和大胆探索的精神,我不禁由衷地惊叹和称赞。
作为融会中西的一代美学大师,宗白华先生的传世文字素以精湛的见解、灵动的文笔、深厚的人生体验而享誉于世,其中尤以中国美学、中国艺术方面的研究最负盛名。这里选编了他有关这方面的论文、随笔和部分鉴赏文字,意在从一个侧面展现宗先生的学术风采和人生智慧。这里所选文字或长或短、或精研奥理,或鉴赏艺文,有一种不粘不滞的美感,在浅斟慢酌之中,界破虚空,流美人世。本书“天光云影”为编者所加。本书是插图本。
八卷本《中国审美意识通史》是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终研究成果,也是我国*部系统研究中国审美意识发展演变的巨著,填补了学术领域的空白,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和理论意义。 本书是其第二卷,即夏商周卷。夏商周时代是中国审美意识逐步成型、逐步深化、逐步成熟并走向自觉、独立、丰富、多彩的一个时期,是中国传统审美思想的奠基时代。本卷约30万字共十二章,在概述夏商社会、思想、方法的基础上,充分运用出土文物如陶器、玉器、青铜器、甲骨文、金文以及文献资料,依据美学的理论和方法,顺着历史发展的脉络,展开对夏商周三代器物所蕴涵的审美意识特点的追寻和探讨,进而揭示出夏商周审美意识的变迁与美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为后世美学思想向多样化、纵深方向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和支持。全书以史料为依据,重在阐发,多有思想发
本书是一部论述中华美学精神的学术著作,最初以英文版在海外出版,反响良好,影响力广泛,本书为该书中文版首版。书中收录了中国诗学传统、诗学与美学批评、公共道德修养、魏晋个体风度、“儒、道、墨、释”等传统审美意识的流传与形态等诸多重要的中华美学论题,勾勒出了中华美学传统、中华审美精神的核心内蕴,体现了古代中国“观乎人文,化成天下”这一中国审美意识的基础,以及其对中华文化产生的巨大影响,表达了作者“以美启真”“以美储善”“以美立命”的学术理想。
本书主要研究中国商代的审美意识问题。商代是个有信史的时代,其文字和器皿的形态,都是具有很高审美价值的艺术品,给我们留下了非常生动丰富的审美观念的记载。它们在中国古代审美意识的历史变迁中,无疑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尤其对后世审美意识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写作本书其间,作者正辗转中韩两国。也许是得益于对生命的漂泊感的领悟,作者对商代文字、文学、青铜器、陶器、玉器的审美观照中无处不流露着生命情感的激荡,商代文化中一种超人的巨大历史感和宗教神秘感也咄咄逼人地显现于其中。除了甲骨文字之外,作者还选择了器皿作为探寻那个世界审美精神入口的动机,初步建构起了一套商代文明研究较为理想的批评范式。
本书是八卷本《中国审美意识通史》的秦汉卷。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审美意识发生突变的一个时期。中国古代的审美意识在这一时期出现了很多新内容,形成了自己的特点。本卷在概述秦汉时期的社会、思想、方法的基础上,从书法、雕塑、绘画、汉画像、舞蹈、音乐、汉赋、汉诗、神话等层面来梳理和阐释秦汉审美意识的基本意蕴和艺术特色,揭示中国古人的审美趣味、审美理想以及审美的思维方式的发展演变。
《怀疑论美学》以怀疑论作为理性工具对传统形而上学思想投影现代美学予以狂飙突进式的解构,凭借反思判断和富有想象力的诗意领悟,寻找到自我的话语和建立逻辑结构,因此诞生独特的美学理论。它承接对于美的反思性提问,顺理成章地转向于艺术批判。它首先悬置西方的传统艺术论,鲜明提出“艺术即伪装”的概念,诠释艺术对于“真实”和“真理”的双重悬置。其次,以艺术与的二律背反的方式,叙述古典艺术和现代艺术的分野,对于艺术形式、艺术的死亡的美学关系进一步彰显。后,怀疑论美学研究了与艺术密切相关的几个关键性命题并加以澄明,对于艺术的未来的命运给以关注和猜想。
《美的历史》将美的历史脉络呈现,它不仅是一部艺术的历史或美学史,而且是作者融合两者为美的概念所下的定义,涵括的范围自古典到现代。书中论及的美包含绘画、雕刻、建筑、电影、摄影、装置艺术以及文学等,领域广泛,包罗万象,以使广大的读者都能信服。 美是什么?什么是艺术?品味与时尚是什么?美是要冷静、理性观察的东西,还是会牵动灵魂的媒介?在艾柯的 下,我们走上这么一趟引人入胜的审美之旅,探索多变的“美”观,从古希腊以降,直到 ,并研析历世与美相伴相随的价值理念。除了密切检视视觉艺术,并援引各个时代的文学作品,提供印证,他还扩大探讨范围,考虑爱情、女性的角色,以及丑、残忍,甚至魔性等课题。 《美的历史》这部 精美、份量十足的作品,提供读者多层次的路径,包括流动的文字记叙、绘画与雕刻
曾繁仁、谭好哲主编的《文艺美学的新生代探索 》介绍:文艺美学是由中国学者提出并建立的具有中 国特色的新学科,自20世纪80年代提出以来,经过几 代学人的不懈努力,我国的文艺美学研究已经取得了 丰硕的研究成果,得到了学术界的普遍认可,文艺美 学也已经被纳入*的学科名录。 在文艺美学学科 的建立和发展过程中,山东大学诸位学者做出了不可 忽视的贡献。作为国内文艺美学研究的重镇,山东大 学的文艺美学研究在全国处于**地位。2001年,山 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被批准为*人文社会科 学重点研究基地。2002年,文艺美学专业被评为国家 级重点学科。中心成立15年来,中心研究人员就文艺 美学的学科定位、研究方法、前沿论题等进行了深入 研究,从而为我国文艺美学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此基础上,中心研究人员将文艺美学研究拓展到了 生
外不同时代的学者已从各个方面对古希腊罗马美学做过很多研究,如何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把这种研究引向深入,这是本书面临的任务。为此,作者结合社会和时代背景以及相关的外文资料和近年学术界的研究成果,系统深入地探讨了古希腊罗马的美学理论思想、具代表性的美学家和具影响力的美学流派,努力向三个方面深入:向原著深入——细读原著,准确理解古希腊罗马美学史中的各种概念和术语;向横向深入——加强研究与美学思想有密切关系的那些思想文化现象,充分揭示美学思想的丰富性、复杂性和矛盾性;向纵向深入——研究美学史中实际存在的历史影响,以帮助我们认识西方美学史发展的内在规律。借此,读者可以比较全面深入地把握古希腊罗马的美学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