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认为,人出生的时空结构联系着他的生命信息,这是中华先人的一个伟大假说。近两千年来命理的理性探索,本质上是对这一假说做出的实证。囿于思想方法和研究手段的限制,古人不可能完成这样的工作。现在正是运用现代科学思想和科学工具,对它进行“新一轮”实证的时候了。 《命运的求索:中国命理学简史及推演方法》的工作,主要在于发掘和整理命理学在理性探索方面的历史发展线索,以及与之相关联的推演方法的演变过程。希望通过我们这一代人的挖掘和整理,辨别精华和糟粕,使这个在俗文化中存身了千年的传统学问能够正式跨入庄严的学术世界。
内容简介 为什么说《易经》是中华文明的源头,儒释道共奉的经典?故宫三殿、清华大学的校训、上海交通大学的校名和《易经》有着怎样的关系?自强不息、物以类聚、正大光明等常用的成语都出自《易经》?身在职场,我们怎样运用《易经》的智慧与领导、同事相处?……本书凝聚张其成教授四十余年研究《易经》的精华和成果,作者将经义中的阴阳动静、得失吉凶与日常生活相结合,平实易懂。第一部分系统阐述《易经》的历史起源、文化内涵、卦爻辞的解读方法等基础知识,第二部分则详细解读《易经》的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句爻辞,帮助读者懂得知变应变的法则,获得做人、做事的启示。《易经》既是世界观,也是方法论。六十四卦,对应着世界和人生的六十四种场景,每个场景对应着不同的阶段
《近代哲学史》(1833/34)是谢林的代表作之一。作为德国古典哲学大师,谢林不是像普通学者那样采取平铺直叙的方法,而是以高屋建瓴的方式阐述了近代哲学从笛卡尔出发直到谢林本人的后期哲学的演进过程,其中不但包含着后期谢林对于自己的早期哲学的自我检讨,更包含着他对于黑格尔哲学的详细的批判分析。在这个过程中,谢林重点考察了近代哲学的“主体”“存在”“思维”“经验”“上帝”“自由”“本原”等核心概念,借此揭示出了他所强调的“否定哲学”和“肯定哲学”之间的区分和联系。由于在谢林看来,对于哲学史的阐述同时也担任着哲学导论的任务,因此他的《近代哲学史》不仅是一部哲学史名著,而且对于理解近代哲学的精神实质,理解谢林的后期哲学、谢林在德国唯心主义中的定位、谢林与黑格尔的关系等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老子帛书异字通训》以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老子帛书》甲、乙两种写本为底本,相互比照,并参以他本择善而从,在此基础上,对过去未曾出现过的异字进行系统的训诂,给《老子帛书》的研究者和读者去除了阅读障碍,有助于对《老子》本义有较为正确的理解。该书训释较为严谨,引据详尽周密,坚确可信。其研究成果关系到对《老子》本源的研究,为《老子》研究提供了正确的文字依据,对中国上古时代的语音、文字演变作出了独立而又突出的学术见解。
20世纪20年代,一个处在多彩生活与经济危机之间的年代,一个一战刚刚结束、纳粹主义正在酝酿的年代,一个德国哲学的黄金年代。马丁·海德格尔的事业平步青云,并邂逅了与汉娜·阿伦特的爱情。跌跌撞撞的瓦尔特·
本书是以本雅明的《论历史的概念》为核心进行的。通过对《论历史的概念》及其他相关文本的缜密研读,是对本雅明历史观念的 为集中清晰的阐述,也是其历史著作“拱廊计划”的理论基石。本雅明并非一个所谓的神学思想家或神秘主义者,而是一个心怀反法西斯主义斗争现实与无产阶级革命的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