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革命的结构(第四版)》是科学史研究的经典著作,多年来一直是该领域学生的著作。它提出的“范式转换”概念,引起了科学哲学界的一场认识革命,并对社会学、文化人类学、文学史、艺术史、政治史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余韵至今不断。
本书是中国历是出现的评述小人“智慧”的专著,作者冯道可称得上官场上一个真正独一无二的奇迹。由于作者特殊经历和小人视角,此书便来的有些份量,用曾国蕃的话说:“一部《荣枯鉴》,道尽小人之秘技,人生之荣枯,它使小人汗颜,君子惊悚……”其实,从《荣枯鉴》中可以发现,小人不是“惹不起”就能“躲得起”的,小人并非不可战胜的,小人的秘迹是有迹可循的,可以破解的,只有了解他,才可战胜他;洞悉其奸,才能防范在先,这是一部《荣枯鉴》给我们的启发。《荣枯鉴》提供给人们的只是审视小人的一个独特的视角,至于如何定义小人、如何防范小人、并终战胜小人、读者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小人已经困扰了我们几千年,何不让我们也集中一下智慧和精力研究一下小人,给小人也制造一些麻烦,正如余秋雨说的:“研究小人是为了
心身问题——自笛卡尔以其特有的方式提出以来——一直是哲学争论的热点问题之一。笛卡尔以“我思故我在”的论证著称于世,开创了近代哲学的新纪元,但其二元论仍受到当代西方心灵哲学的讨伐。物理主义曾以“心脑同一论”的形式风行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但很快被功能主义所取代。正当物理主义面临理论困境之时,塞尔和查默斯等人异军突起,各自打着“自然主义”的旗号,后者甚至公然举起“二元论”的旗帜,预示着二元论的复兴已经势在必然。 在深入剖析当代西方心灵哲学理论的基础上,《心灵、语言与实在:对笛卡尔心身问题的思考》提出了“有序二元论”,以区别于笛卡尔的“平行二元论”。“有序二元论”有两根理论支柱,一是“随附性”概念,一是基于康德目的论的“功能系统本体论”。由此引申出来的主要观点是:功能系统有两个方
本书是本对认知科学作全面综合述评的重要教材。其内容涵盖了从神经过程的人工智能模型到最近提出的漫述理论和文化理论。罗姆·哈瑞对该领域作了一个全新的、易于理解的整合。该教材的核心内容是论述“心理学如何能够成为一门科学?”这一问题。其答案建立在对自然科学中的方法和解释所作的清晰说明的基础上,并阐述了自然科学如何被应用于心理学研究。 本书语言流畅,结构合理,对于想对表面上分为意义研究和神经科学研究的这门学科状况进行全面把握的学生来说,是一本理想的教材。它分为四篇,每一篇包括三章。每章都为研习者提供了有帮助的学习要点、自测思考题和重要的阅读材料。 《认知科学哲学导论》对无论是过去的还是现在的各种观点进行了出色的审视,真正为新一代心理学学生引入了“心灵的科学”。它既是学习认知科学和认
《弗雷格的算术哲学》是对弗雷格算术哲学思想的历史性研究,分三部分:一部分简要勾勒出弗雷格的基本哲学倾向,二部分仔细探讨弗雷格的逻辑主义思想,三部分讨论弗雷格的分析性观念及分析悖论的影响。
现代人类自身问题的解决,必须创造所需的科学技术知识。针对这一课题,吉川弘之、内藤耕著的《产业科学技术哲学》尝试其目标、战略和方法的角度展开论述,在明确研究领域或社会领域亟待解决之问题的基础上,力图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法。希望本书能为研究者、研究管理者以及研究成果使用者等广泛群体提供参考。 吉川弘之、内藤耕著的《产业科学技术哲学》围绕如何创造科学技术知识来满足社会需求这一主题,从目标、战略和方法的角度出发,在明确研究领域和社会领域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探讨了研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力图提出一种新的研究方法论来解决问题,并指出这种新的研究方法论与产业科学技术知识的生产和运用有着密切的联系。该书的翻译出版,将为我国的科技哲学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