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读者罕有知道,王阳明原是一个被翻案的奸佞。《明实录》里的王阳明不但奸邪,还很有几分色厉内荏的丑态,是一个墙头草一般的投机分子。他纵兵屠城,窃夺他人战功,散布异端邪说蛊惑人心,以邪教教主的姿态享受着信徒的阿谀与供奉。 乃至清朝编修《明史》,才算是以新一代的官修正史为王阳明做了正式的翻案。而在王阳明弟子们谦卑写就的私史里,他又仿佛头顶光环的圣徒,有神鬼莫测之能,每每还有灵异的奇遇。 于是我们每个人对王阳明的态度,往往取决于自己对史料的采信方式以及认知误区之有无或多寡。是的,这本身就是一件很有趣、很耐人寻味的事情。
儒家是中国传统学术的核心话题,近代以来又成为哲学、思想史、伦理学、文化研究等领域的重要内容。社会学对儒家的关注,在中国学术界应归功于潘光旦,他偏重社会思想方面的阐述;在西方学术界则以韦伯的研究尤为著名。 本书的所有研究均基于对社会学本土化之思考,即坚持儒家的社会学研究既不走回国学,也不套用西方学术话语进行言说,亦不囿于思想史或历史领域,而是以社会学的视角,对儒家内含之社会理论性问题和实践性问题进行了多方位的探讨。儒家思想在社会学中的重点议题是伦理的社会实践及其衍生出的社会特征,其逻辑发端于 人伦 与 耻感 ,即 人伦日用 。 尤为重要的是,本书原创性地提出了 对偶生成理论 和 关系向度理论 ,并对 孝道 人情 面子 自我 情爱 日常计谋 及宏观社会秩序的运行与维系等做了专题性讨论,以期形成一种对
憨山大师注《道德经》,始于万历二十年(1592年),卒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前后用功十年, 或经旬而得一语,或经年而得一章 , 每参究透澈,方落笔,苟有一字有疑而不通者,决不轻放 。实为学佛、学老者苦心而注,以期学佛者通达老子, 善自他宗 ;学老者破除己见, 得离言之旨 。 憨山大师注《庄子内篇》,创意于约万历十六年(1588年),*终克成于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前后长达三十二年之久,堪称憨山后半生倾注心血的精心之作。大师自言: 庄子一书,乃老子之注疏。予尝谓老子之有庄,如孔之有孟。若悟彻老子之道,后观此书,全从彼中变化出来。 蕅益大师于清顺治四年(1647年),年四十九岁,述《四书蕅益解》。解《论语》曰 点睛 ,开出世光明也;解《庸》《学》曰 直指 ,谈不二心源也;解《孟子》曰 择乳 ,饮其醇而存其水
本书的基础是干春松教授在北大讲授多年的 儒学与中国社会 课程的讲义,共十五讲。作者致力于儒家思想和近现代思想文化研究,书稿涉及 儒学的基本内容与演变 儒学与传统政治 儒学与中国地方秩序 乃至 儒学与中国人的审美情趣 等主题。其中许多论题体现出作者对儒学与社会之间的互动的独特认识,比如 儒家与经济 儒家与宗教 等议题,能拓展读者对儒家思想的丰富性和复杂性的了解。 在近百年来中国社会已发生巨大变革的背景下,重新理解儒学对于当下社会与个体生活的作用,理解儒家思想与西方各种思潮之间的关系,既是社会关注的热点,也是关心中国文化复兴的社会大众所普遍关注的。本书通过探讨儒学的重要问题,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传统中国,进而加深对当下中国问题的理解。
《孟子新注新译》运用现代语言学方法,考证了《孟子》中210例古今众说纷纭的疑难词句,并给出确切的解释。为惠及广大读者,考证以 译注 形式呈现 下里巴人的形式,阳春白雪的内容。书中 考证 方法之主要者,仍是杨树达先生所谓 审句例 在浩如烟海的同时代文献中网罗类似结构的词句,予以归纳模拟。以 最博最精 著称的王念孙、王引之父子释读古书的名篇,如释 终风且暴 ,正是这样做的。 《孟子新注新译》(第二版)是本社2017年《孟子新注新译》的增订版。较之旧版,本版篇幅增加了50%多。而这50%中的九成多,是加在 考证 部分中了。删去了旧版中《卷首的话》,还将《导言》篇幅大大缩减了。从数目上看,旧版原有 考证 108则,新版增加到210则。同时,旧的 考证 也有若干得到补充修订。
本书《汉唐经学研究》收录陈鸿森先生有关汉唐经学及经学史研究的论文12篇。内容涉及汉唐时期的经学、古代史和古典文献的研究,包括《 高宗谅阴 考》《〈子夏易传〉考辨》《隋志所载刘先生〈尚书义〉作者考》《〈禹贡〉注疏校议》《汉长孙氏〈孝经〉有〈闺门章〉说辨惑》《唐玄宗〈孝经序〉 举六家之异同 释疑》《梁沈旋〈尔雅集注〉考证》《北朝经学史小考》等,所收文章皆为作者近年来呕心沥血之作,大都为实证主义的考证之作,广征博引,论述精深,不作空泛谈论,并从实例上升到某些总领作用的研究方法论,是一部优秀的文史研究学术专业著作。
《成人之道》为著名汉学家、比较哲学家、孔子文化奖得主安乐哲的新作。 作者对一贯主张的儒家角色伦理学进行了深度诠释,从宇宙论基础出发进一步揭示其思考起点 儒家过程性的人之理念: 人之成为 或 成人 。在《成人之道》中,安乐哲分析了儒家传统中 关系性构成的、叙事性的、焦点 场域的人之理念 ,并以之贯通 仁 孝 礼 和 等儒家经典观念,让儒家以其自身语言讲述其自成一格的道德生活愿景。在此基础上,结合比较哲学洞见,针对 个人自主 民主 等当代社会政治议题,作者提出了儒家方案来对抗在西方占统治地位,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支配了现代世界的基础个人主义理论及其衍生思想。 深感于当今世界的人类困局,安乐哲寄希望于在世界哲学中尚未获得足够重视的儒家思想资源,为人类带来突破性的改变与贡献。
《古代宗教与伦理?D?D儒家思想的根源(增订本)》是关于中国古代宗教与伦理观念研究的名著。作者把中国前轴心时代的文化置于世界历史的宏观框架中比较考察,并且广泛地吸取了世界学术的研究成果,交叉使用人类学、宗教学、文化学、历史学等方法,对夏商周时代的宗教与伦理观念作了综合性的思想史研究。由此而提出了一系列独到创新的观念、看法和解释框架,创造性地阐释了古代中国思想的特征和发展模式,在古代思想史研究上具有开创性和典范性的意义,对晚近古代思想起源的研究发挥了重要的引领作用与影响。
《论语疏证(杨树达文集)》旨在疏通孔子学说,首取《论语》《论语疏证(杨树达文集)》之文前后互证,次取群经诸子及四史为证,无证者则缺之。疏通的次序,大抵训解字义、说明文句者居前,发明学说者次之,旁证之事例又次之,旁证推衍之文字复次之。总体上由浅入深,由近及远,以便读者参悟。陈寅恪序《论语疏证(杨树达文集)》时,以为此法殆与宋贤治史之方法暗合,为治《论语》者从来之所未有,可为治经者辟一新途径。
本书系比较哲学翻译与研究丛书之一。基于对形而上学和亚洲哲学的长期研究,南乐山发表了一系列学术论文,此书即是在这些论文的基础上而成,以期阐明可以作为一种世界哲学的一个当代的、进步的儒家立场。通过分析儒家形而上学和道德传统,南乐山试图将儒学带进21世纪,在此基础上,他指出,在儒家哲学中,礼定义着我们与其他个体、社会制度和自然的大部分关系,礼使支撑人类高度文明的积极制度成为可能;但礼也可能导致不良行为,包括种族主义、排外主义和性别歧视。他认为,在当前儒家哲学研究中,致力于修改不合时宜的那些礼,是我们需要直面的一项积极的课题;更重要的是,这项课题应该在一种巧妙的、礼仪化的生活中来开展,而不是以一种外部批评的形式来进行。值得我们关注的是,在这本书中,南乐山试图阐明一种进步的、自由的儒家
《四书五经鉴赏辞典》初版于2005年,2013年本社在该版基础上进行修订推出新一版。本版(第三版)以前两版为基础,进行了比较大的修订。前两版以书目为序,本版以主题为序,根据八大主题集中鉴赏相关篇章。仁为本源、修身自强、弘道行义、经世治国、穷神知化、人格风范、树人育才、诗性文化,这八个主题既是四书五经主旨的概括,也是传统儒家哲学的问题意识所在。精挑细选鉴赏篇章,删除了不合时宜的鉴赏篇章和文字。上述修订旨在引导读者带着问题读经典,通过不同篇章的互相对比和呼应,丰富读者对经典的认识。文后三则附录,包括名言和基本概念、注本简介。
2003年由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出版,2023年崇文书局首次于大陆出版简体中字版。本书分为三大部分:部分,从 哲学 主体 等概念出发,检讨了当代新儒学的理论结构;第二部分,检讨了当代新儒学中 超越分析 直觉 等方法论的问题;第三部分,用分析哲学的方法,对 超越内在 和 天人合一 说进行解构。 本书的结论是, 超越内在 的主张不但不足以标示中国文化以及哲学之特质,更且是一种自我否定的说法,足使儒学走上不归的异路;只有放弃这种强调既超越又内在的天人合一的本体宇宙论的论述,儒学的才会重归正轨。
美德伦理本是在西方哲学史上发展出的三种主要规范伦理体系之一,*近有不少学者用它来解释中国古代的儒家传统。本书认为,若是用美德伦理的理想形态为标准,而不是以它在某个传统中的某种历史形态为标准,我们甚至可以说儒家伦理是一种比亚里士多德主义更纯粹、更彻底和更本真的美德伦理。但本书的重点不是要论证儒家伦理是一种美德伦理,而是要阐明古代儒家思想对当代美德伦理的发展所可能做出的贡献,包括帮助美德伦理克服其自身的缺陷,帮助美德伦理回应外来的批评,帮助美德伦理对哲学的其他领域做出其特有的贡献等。为此,本书具体讨论了具有美德的人是否只关心他人的外在福祉的问题、美德伦理是否具有自我中心倾向的问题、美德的两难问题、美德与道德责任的问题、动力之知的问题、信欲的问题、美德是否可教的问题等共十一个问题
本书围绕祖、帝,德、天,仁、礼,性、命四对范畴,运用唯物史观、范畴解析、结构主义等方法,从发生学的视角,对先秦儒家思想,尤其是其中天人问题的形成与发展进行了系统的探索。本书对于发掘儒家思想根脉,梳理早期儒学特质,进而理解中国思想文化的发生和开展具有积极意义;对于探源中华文明基因,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等具有现实意义。
中国传统治道是中国古代思想的原生形态,具有十分丰富的思想内涵。挖掘这一博大精深的思想资源,无论对于建立中国思想研究的主体性,还是对于建立当代世界合理的社会秩序和心灵秩序,促进人类文明的持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本书探赜先秦以来主要儒家哲人的治道理想,试图展现古典儒家政治哲学的内在逻辑和核心思想。作者认为,以孔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在 礼崩乐坏 的历史背景下所教导形成的 政治共同体 ,塑造了儒家以道统引导政统的政治理想。从汉代儒宗董仲舒倡导的 推明孔氏,抑黜百家 ,到宋代朱子 格君心之非 ,再到明代王阳明的内圣外王,儒家对王道政治的期待,内具着士大夫对道统的坚守;儒哲的独立人格和责任精神与现实的政治并存,构成了中华优秀传统政治文化的 阴阳结构 。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散文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全书共20篇、492章,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论语我注》以《论语》20篇为基础,每篇有篇首导读,各章分为原文、 注 、 释 、 论 四个部分,着眼于备采众说,折衷求是,同时又尽量以现时代的语言、观念加以申述《论语》原典。期望本着 诚、慎、敬、恕 的态度和读者一起去探寻一条通向两千五百年前那座思想殿堂的道路。同时,也更想让今天的读者,尤其是年轻的读者朋友知道,中国人的思想智慧,中国人的 内圣之学 外王之道 ,可以展现出不同于西方文化精神的东方之美。
本书在 绪论 之后分设 儒家篇 、 佛教篇 、 道家道教篇 三部分,分门别类地叙述了三教各自的简要发展过程以及与其他二教相融合共发展的历程。近年来关于三教关系之研究,已成为学界一大热门,陆续有著作问世,但多限于局部或断代研究,且总量不多。本书则从整体上把握了三教在中国历朝历代的发展,并对三教不同发展时期各自的主要代表人物行横向比较,分析其主要观产生的背景及与其他二教的互动影响。通过比较,阐明了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和主干,佛教和道教则是中国传统社会影响为深广泛的两大宗教,并且佛教与道教在融合了儒学的某些元素后,渐次成为中国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研究三教思想家与中国思想文化的关系,这对于认识和把握中国思想文化的演变与精髓,对于发掘和弘扬中国思想文化的优秀内涵,对于推动中国传统文
本书系香江哲学丛书(黄勇、王庆节 主编)之一。全书基于儒家思想来检讨当代医疗的六个方面:医疗制度、医疗决策、医疗科技、器官医疗、精神医疗和老年医疗。在理论上,本书将儒家思想重构为 以道为志向、以德为基础、以家为本位、以礼为引导 的美德伦理系统,这一系统不同于当代西方生命伦理学的原则主义系统,目前还在发展创新之中,它可用于分析高科技发展所带来的伦理挑战,如器官移植、基因编辑、性爱机器人以及换头手术等,并反思传统医疗问题的当代抉择,如医疗储蓄、家庭地位、知情同意、代理决策、疫苗接种、精神治疗、养老模式以及堕胎、医助自杀和安乐死等。简言之,当代医疗问题尖锐、复杂、紧迫,需要伦理学的关注和政策改革的应对。本书从事 医疗呼唤道德 的切实学术研究,进行 传统面对当下 的自觉反思平衡。
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的核心概念是 民本 。民本与民主是什么关系?这一直是近现代中国哲学研究的重要问题。海外学者围绕此问题也发表了大量成果。本书收录了海外学者关于民本与民主的代表性成果,反映了海外学者的主要观点。书中附有大量参考文献和论文信息,一册在手,基本可以了解海外学者对该问题的研究状况,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可供研究中国哲学、政治哲学的读者学习、参考。
本书主要是对2000多年在中国历史上占主导地位的儒学思想进行简要概述,辨析了儒学不是维护君主专制、尊卑等级制度的学问,儒者并非皆追名逐利、汲汲于仕进。共分三编,上编 孔子的思想 ,对儒学创立人孔子的思想进行了重点而详尽的绍介。中编 儒学思想的历史发展 ,简要介绍说明了儒学史上的重要思潮和代表性大儒的儒学思想。下编 儒学思想总论 ,扼要概述了儒学思想中天人合一的世界观、人性修养论和文明教化论的思想要点。孔子的人文观、孔子的价值观、孔子对传统宗教的改造等思想,洋务儒学、维新儒学、革命儒学等儒学史概念,人性修养论、文明教化论等儒学思想组成部分的概括等,都令人耳目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