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 功夫 论即儒家心性哲学的实践部分,是传统儒家有关身心修养的论述。儒家自先秦以来,致力于建构一种天人一贯的性命论,则 功夫 (工夫)则是其中的媒介性环节,所谓 内在超越性 即指此 内圣 的过程。本书借鉴当代新儒家牟宗三等提出的 内在超越 概念分析传统儒家 功夫 论的内涵。内在超越概念蕴含着以内在性通达超越本体的环节,而这一环节恰恰可以为儒家功夫模式的建构提供坐标和参照系。不过,历史上儒家很少对身心修养体系作出清晰而层次分明的界定,为此,本书勾稽文献,梳理辨析儒家内在超越性的三种功夫实现路径::第一,由德性以通天道;第二,由如在以显心体;第三,由静观以见天心。在一定程度上梳理了儒家身心修养体系的类型和次第,总结出了具有普遍意义的功夫模式。作者遍阅儒释道三家典籍,提炼相关概念,将儒学功夫论
万百安教授在本书中主要考察了早期儒家思想,将其视为一种美德伦理学,并把展开一场反对儒家运动的墨家学说看作是后果主义的一种形式。作者在书中主要为三个主题进行辩护:第一,儒学与西方美德伦理学有很多相似点。特别是它们都对生活方式感兴趣,对该生活方式所需要的人格特质感兴趣,在考虑到人性之所是的前提下,它们都关注如何成功地培养这些品质。第二,墨家更强调行为及其后果,而不是品格与修养,在这一点上,墨家类似于西方的后果主义。第三,墨家和儒家对他们的观点都提供了非常值得称颂的论证。
《论语新注》是袁行霈教授主编的《新编新注十三经》中的一种,整理者是北大孙钦善教授。此次整理以南宋蜀刻本邢昺《论语注疏》为底本,校以清嘉庆二十年江西南昌府学所刻阮校邢昺《论语注疏》本,定州汉墓竹简残本《论语》、日本正平版双跋本《论语集解》、知不足斋本皇侃《论语义疏》、清覆宋理宗淳佑十二年刻本朱熹《论语集注》,并参考、酌收《经典释文》和阮元《论语注疏校勘记》的校勘成果。作者的工作主要体现在校勘和注释两个方面,其中校勘以校正误爲主,酌校异同,校勘范围包括文字和分章;注释主要包括三个层面:语意、文意的训释,名物、典制等具体事物的考释,抽象思想义理的诠释。前言重点对《论语》一书的成书、流传以及后世重要的整理和注解作了清晰细致的梳理,使读者能够较好地了解《论语》一书的版本源流情况。在疑
《觅圣记》为韦力先生“觅系列”新力作,乃为纪念孔子逝世两千五百周年而作。本书运用实地寻访与文献钩沉相结合的方法,讲述了孔子和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的行迹,以文字和照片的形式呈现了作者寻访中所见的历史遗迹,同时通过严谨的考据,对历史文献中与孔子相关的记载进行爬梳整理,全面、细致、独到地展现了孔子的生平,堪称当代的《孔子圣迹图》。本书分《孔迹》(寻访孔子及其先人遗迹)和《孔门》(寻访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遗迹)两编,另撰有左丘明、孟子、荀子、孟子的弟子万章等有关之文作为附录。
《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并列儒家经典“四书”,是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推荐阅读元典。《孟子开讲》是鲍鹏山教授继《论语导读》《大学中庸导读》《道德经导读》之后,出版的又一部对传统经典做现代解读的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