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政治哲学大纲》脱胎于在北大开设的儒家政治哲学课程,经三四年的沉潜而完成,《儒家政治哲学大纲》聚焦于儒家政治哲学中诸多核心范畴,对天/天道、王道/霸道、大同/小康、世袭/禅让、那县/封建等关键词做了长镜头式的全景厘清,通过制度史和观念史的视角,在古今中西的背景下考察历代思想家如何证明这些制度或观念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并与平等、正义等西方政治哲学概念展开了深入对话。 全书由 天、天命、天道 仁者爱人 人性与民本 权力与疆域 感与教化 差序与平等 勇敢与复仇 七部分组成,由此可见儒家政治哲学何以 阐旧邦以辅新命 ,在张力与冲突中体现了穿透历史的思考深度以及强大生命力。
孟子其人不仅是先秦诸子之一,其书也是宋以来 十三经 或 四书 之一,两千余年来所影响于中国思想学术与中国人之心灵者甚大。自东汉赵岐作注以来,历代注释解说极夥,每随学术之进展与时代之变迁而有所发明,于中亦可见《孟子》所蕴之深,可以不断探究阐释。本书作者自2004年起在复旦大学 中国经学史 课上开始讲授《孟子》,其后研精覃思,取精用宏,耗时十余年,撰成本书。 本书为对《孟子》一书的注释和解读,每卷开头为解题,概述该卷大旨,下列章旨结构图,勾勒一卷之整体脉络。原文之下,分简注与讲疏两部分。前者疏通文义,对《孟子》原文中对一般读者来说理解相对有困难的,或历来有争议、有误解的字词进行简要注释,讲疏则详细阐释《孟子》原文的基本含义及其中所蕴含的义理。
流行的观念认为儒学在本质上是世俗的,或以为儒学仅为一堆严格的道德训诫或枯燥的哲学原则。事实却恰恰相反,儒学在本质上是极具精神性的,亦有难以逾越的高度和不可量测的深度,有极微妙精细处乃至无限的宽广性与灵活性,甚或遍在之整全性。 徐梵澄先生是中国现当代著名的精神哲学家、翻译家和印度学专家,被誉为 现代玄奘 , 只留下背影的一代大师 。1945年抗战胜利后,他加入中印文化交流计划,赴印度泰戈尔国际大学任教;1951年入南印度室利 阿罗频多学院,任华文部主任。1960年代是徐先生对于中国传统学术菁华的宣扬期,以英文著出《孔学古微》,1966年由室利 阿罗频多学院出版,意在向西方读者介绍孔子及儒家思想的菁华;后收入《徐梵澄文集》卷三,2006年由上海三联书店出版;2015年经李文彬先生译成中文,以单行本出版,并获评当年的 中
《唐君毅全集》(新编本),以1991年台湾学生书局版《唐君毅全集》为基础,对唐君毅先生部分著作进行重新编辑、校对、增补和分类,至于台湾学生书局版《唐君毅全集》的内容以及原编者的注解说明,谢廷光女士亲书全集及各册书名等,新编简体本保留其原貌。新编本力求完整地呈现唐君毅先生在 花果飘零 的时代对中华民族、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执著,以及其 灵根自植 的信念坚守和返本开新的创造精神;同时也真实地呈现其 立三极 开三界 ,融通中西印三大文化系统的理想人文主义思想体系,以及做一个真实的人、一个真实的中国人、一个真实的现代世界的中国人的独特人生轨迹。
《尚书》是中国渊源最古的典籍之一。其文本佶屈聱牙,向称难读,而在流传过程中,又历经秦焚书、汉今古文聚讼、东晋伪古文淆乱、唐天宝改字等项厄难,以至原本面貌隐晦,成书过程亦不得其详。清华简《书》类文献的发现,为《尚书》研究带来了新的契机,学界围绕简本与传世本的对读,《书》类文献的成篇、纂集与流传等问题,发表了许多研究成果。但是,在《书》类文献的文本层次厘析、经典化的过程等方面,仍缺乏深入的研究揭示。《《书经》之成立》系统讨论以上问题,路径约略有四:一是基于文本细读和出土材料佐证,展开文本层次分析,提出 共时文本 与 历时文本 的概念,力求揭示《书》类文献的构成与演进过程;二是考察文字形态的历时性变化,总结字迹、字形、用字等项特征在文本衍生及流布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三是通过经解赋义的角
本书以先秦两汉儒家气性论为研究对象,提出了性乃天的产物并含气,这是先秦两汉儒家论 性 之通义。着重阐发了从先秦到两汉儒家气性论的不同内涵及其历史演变逻辑,也兼述魏晋宋明清儒家气性论的发展演变、特点及意义,进而得出气化感应是先秦两汉儒家教化的基本原理。对于先秦两汉儒家 性 气 范畴的特质及属性,作者也进行了详尽的解说。
九卷本《中国儒学史》的主要内容,综合表现为以下几点:① 以历史发展为基本线索,阐述儒学的发生、发展及其演变的历史过程。其中包括儒学的基本问题;儒学发展的基本线索;儒学与历代政权的关系;历代儒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主要儒学著作文献的考辨;儒学的思想概念、命题、范畴的辨析;儒学价值体系的梳理、诠释、评价;儒学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所表现的思想异同,前后承续关系;儒学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思想、理论价值、特点、意义、贡献及其历史理论的局限;儒学与诸子的关系,其中包括儒道之争、儒道互补、儒佛之争、三教融合、多元互动等。②以儒学的发生、发展及其演变为背景,阐释经学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所表现的经学思想。其中包括经学与儒学的关系;经学的基本形态、特点;经学的历史分合、分期;经学的今古文之争、汉宋
本书以 中国少数民族儒学 为核心概念,以儒学与我国少数民族哲学关系的双向互动、交融发展为重要主题,以发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一种传统思想资源为基本主旨,阐述了儒学在我国历史上诸少数民族哲学思想观念中的传播影响,及我国诸少数民族对儒学的认同吸纳、融会转化,创造性地形成了诸如 释儒 伊儒 等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儒学理论形态,深刻凝聚和蕴涵着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发展、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基本格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内容和精神品格。
朱子四书学是理学经学一体化的重要成果,标志着中国经学史上 四书学 这一新经学典范的确立。书稿以经学与理学的相互关系为中心,深入探讨了朱子四书学作为经学哲学的特质,在朱子四书学文献的考察、朱子四书学内在理学论题的分析、朱子四书经典诠释思想的挖掘、朱子四书工夫论的阐发等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思考。书稿以翔实的史料为基础,以内在的分析为方法,以忠实朱子原意为主旨,以贯彻朱子所倡导的平实简易的学风为追求。该书可为朱子学与四书学的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儒家 功夫 论即儒家心性哲学的实践部分,是传统儒家有关身心修养的论述。儒家自先秦以来,致力于建构一种天人一贯的性命论,则 功夫 (工夫)则是其中的媒介性环节,所谓 内在超越性 即指此 内圣 的过程。本书借鉴当代新儒家牟宗三等提出的 内在超越 概念分析传统儒家 功夫 论的内涵。内在超越概念蕴含着以内在性通达超越本体的环节,而这一环节恰恰可以为儒家功夫模式的建构提供坐标和参照系。不过,历史上儒家很少对身心修养体系作出清晰而层次分明的界定,为此,本书勾稽文献,梳理辨析儒家内在超越性的三种功夫实现路径::第一,由德性以通天道;第二,由如在以显心体;第三,由静观以见天心。在一定程度上梳理了儒家身心修养体系的类型和次第,总结出了具有普遍意义的功夫模式。作者遍阅儒释道三家典籍,提炼相关概念,将儒学功夫论
本书关注的核心问题是在前现代语境中,《诗》为何能在言说常道的意义上被视为 经 。以 经 论《诗》的通行进路,如从经学史或广义上经学文化学的角度,梳理出诗经学史的理论成果或对《诗》的经典化过程及其影响作一番描述性研究,这对解释言说常道之 经 何以成为《诗》最为根本的意义规定而言并不充分。因为后者要求吾人深入《诗》与 经 这两个概念的内核进行义理层面的考察。本书以 诗教 为切入点来回应此问题,其原因在于,古人基于 常道 来理解 经 ,基于 修道 来理解 教 。 经 与 教 在概念层面上互相涵摄,在交互关系中规定了彼此,故而 诗教 能在一定程度上对《诗》之为 经 提供解释。根本而言,本书试图对传统的经学史研究进路进行扬弃,基于哲学视域探究 教 的意义面向能否以及如何从《诗》自身生发而出,旨在论证历史文化维度下的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