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作者以自身数十年阅读《论语》的工夫为根基,以多年讲学积累为基础,完成这部文质兼美的《论语》读本。本书每章包括四部分:《论语》原文、注释、语译和讲析。原文部分,采用权威底本,准确无误;注释部分,注重会通,以简驭繁,解释清晰而明确;语译部分,尽量切合古人语言特点,十分注意气氛与语言力度,力争兼顾达意与传神;讲析部分,作者用力最深也最有特色,作者在博采众说的基础上,结合自身阅历,多有新见。作者试图融汇文史,打通古今,使人阅读古籍,思索生命。本书语言朴素生动,兼具专业性和可读性,更能让读者产生共鸣。
无
本书是汉学界公认的孔子研究权威著作,展现了一个具体而多面的孔子形象。两位作者是美国学术界以研究中国儒家传统著名的学者。在传统的教育背景下,孔子本身的形象在大多数读者认知中已经被固化。该书试图挑战读者印象中的世俗孔子,指出那并不是一个真实的孔子——正如顾颉刚先生所论:“各时代有各时代的孔子,即在一个时代中也有种种不同的孔子。” 从多个角度探讨了不同时代的孔子。不仅描述了他在《论语》《史记》中有时显得戏剧化的形象,还讨论了与孔子时代相近的评论家们对孔子的批评和讽刺。作者探究了孔子作为《春秋》的作者和先知的形象,比较了在郑玄和朱熹所作的两种不同《中庸》注中所描述的圣人。此外,书中还介绍了自唐代以来的王朝庙祀中,孔子逐渐上升成为崇祀对象的过程;以及在孔氏宗祠里,孔子如何作为先祖而受到
本书以孟子学传统为核心,探讨儒家心性论/形上学的身体基础。本书的基本预设认为儒家所理解的身体是形、气、神(心)一元三相的构造,其形气面涵摄内、外身体的生理功能,心气面涵摄意识与形上的功能,气化面则同时涵摄个体与万物同体的物质基础与形上基础。再者,由于儒家重视人的本质与文化传统之内在关联,所以也重视身体的社会面相。儒家四体一体的身体观显示出身心一如、天人合一、内外相续—简言之,即存在连续性—的特色。不但传统儒者所强调的“生色”“钱形”“圣人气象”“良知知觉”诸说,可从其身体论的观点得到恰当的印证。儒家建于“形体”之上的“形上学”、规范人生与滋润人生并重的道德哲学,以及人与社会或自然相互感应的一体论,亦可经由这种纵深的、体现的身体观得到另一种理解的线索。
本书系香江哲学丛书(黄勇、王庆节 主编)之一。全书基于儒家思想来检讨当代医疗的六个方面:医疗制度、医疗决策、医疗科技、器官医疗、精神医疗和老年医疗。在理论上,本书将儒家思想重构为“以道为志向、以德为基础、以家为本位、以礼为引导”的美德伦理系统,这一系统不同于当代西方生命伦理学的原则主义系统,目前还在发展创新之中,它可用于分析高科技发展所带来的伦理挑战,如器官移植、基因编辑、 机器人以及换头手术等,并反思传统医疗问题的当代抉择,如医疗储蓄、家庭地位、知情同意、代理决策、疫苗接种、精神治疗、养老模式以及堕胎、医助 和 等。简言之,当代医疗问题尖锐、复杂、紧迫,需要伦理学的关注和政策改革的应对。本书从事“医疗呼唤道德”的切实学术研究,进行“传统面对当下”的自觉反思平衡。
《孔子的智慧》是林语堂写作的一本解读孔子思想的哲学读物。在林语堂先生看来,孔子的思想不只是“处世格言”“道德修养”,更是一种深沉的理性思索,一种对人生意义的执着追求,充满了诗意的情感内容,具有“终极关怀”的宗教品格。孔子的思想代代相传,渗透在我们每个人的血液里,成为中国人的“文化心魂”。
本书是作者从三十多年公开发表有关学术论文中精选出的36篇文章汇编而成的自选集,内容包括“前诸子时代思想研究”“易学研究”“儒学研究” “道家哲学研究”“出土文献与中国哲学史”“石峻先生与中国哲学”六大方面,注重对新资料的发掘和研究新方法的运用,主体内容主要集中在《周易》和儒、道两家,即主要集中在经学和子学两个方面,不仅对殷周之际及西周初年的思想、《周易》经传、现代易学进行诠释和探讨,而且对中国哲学的起源、孔子与儒家、经学及儒学的复兴、老子与道家等进行阐释、剖析和展望,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国哲学研究的深入和前沿性,是一部有分量、有新见的论著。
(习近平曲阜孔府考察时,翻阅并表示“这两本书我要仔细看看”之《孔子家语通解》)《孔子家语》是一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事迹言行的重要文献,是研究孔子及早期儒家学派的宝贵资料,曾被视为王肃伪作,现学术界正重新认识其重要价值。《孔子家语通解》由“前言”、“序说”、“原文”、“注释”、“通解”等部分组成,在坚持学术性第一的原则下对《孔子家语》进行了分段、注释、翻译以及解读,资料全面,序说及注释科学严谨,亦注意了行文的晓畅易懂,具有较高的普及价值及学术价值。
自近代西方学术体系引入中国以来,儒教、孔教是否是西方话语里面的“宗教”问题,一直争论不断。本书作者认为,在这些争论过程中,人们常犯的毛病,就是以二元对抗思维模式简单地以“是”与“否”来回答。其实,历史上儒家的“教”不仅仅是狭义的教育之教,更有教化、宗教的含义。本书梳理了近代以来,中国大陆发生的儒教活动及其思想理论,以及波及海外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影响,形成了持续的文化传承和复兴运动,对于当下中国建设自己的思想和学术体系,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具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
《觅圣记》为韦力先生“觅系列”新力作,乃为纪念孔子逝世两千五百周年而作。本书运用实地寻访与文献钩沉相结合的方法,讲述了孔子和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的行迹,以文字和照片的形式呈现了作者寻访中所见的历史遗迹,同时通过严谨的考据,对历史文献中与孔子相关的记载进行爬梳整理,全面、细致、独到地展现了孔子的生平,堪称当代的《孔子圣迹图》。本书分《孔迹》(寻访孔子及其先人遗迹)和《孔门》(寻访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遗迹)两编,另撰有左丘明、孟子、荀子、孟子的弟子万章等有关之文作为附录。
一部儒学史便是一部诠释史,既包括对五经四书的经典诠释,也含着对孔子思想的义理诠释。以孔门后学为代表的先秦早期儒学正是这一阐释、诠释历程的开端。对孔门后学的儒学诠释成果予以梳理,是纠正和弥补以往早期儒学研究基本呈现出 孔 孟 荀 三段论的化约式论述格局的缺漏。 本书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孔门后学与孔子言行文献的整理部分。孔门弟子后学,对于儒学的形成与发展做出了基础性的贡献,其价值在于孔子 儒学思想 的 提问者 ,塑造和建构孔子 儒学思想 的 记录者 与 整理者 。 第二部分是孔门弟子对孔子儒学思想的体知、体证和践履,即 生命诠释 。通过作为 践履者 的孔门弟子颜子和曾子以自我生命去实践、诠释儒学精蕴的两个个案考察,来突出儒学的生命化、实践化特征,呈现出儒学在为己之学、内圣践履方面的成就。 第三部分是孔门
经学萌发于以农立国的宗法制下的古老中国,其经典为古代中国道术之总汇,突出地表现出其学说,理论和思想主张的两重性:既讲因革变易,又标尚平撕、折中与不变;既提倡独立思考,倡说对经书《尚书》不能尽信,要敢于藐视不遵礼义的大人物,又宣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既标尚忠信,又谓“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为一些侈谈大方向正确而违背道德准则之徒提供理论依据。既标榜尚汤.武革命,除暴安民,又倡言事君必忠,不许造反·既倡言以天下国家为己任,又谓:“君子思不出其位”,既要人们立大志,声言“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又谓“父母在,不远游”……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是儒家重要的经典,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在思想和文化方面具有极高的地位,影响世道人心。本书名为《四书道贯》,是取孔孟之道“一以贯之”之意,文化大师陈立夫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篇归纳讲解,使之成为有系统的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