憨山大师注《庄子内篇》,创意于约万历十六年(1588年),*终克成于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前后长达三十二年之久,堪称憨山后半生倾注心血的精心之作。大师自言: 庄子一书,乃老子之注疏。予尝谓老子之有庄,如孔之有孟。若悟彻老子之道,后观此书,全从彼中变化出来。
蕅益大师于明崇祯十四年(1641年),年四十三岁,始述《周易禅解》;清顺治二年(1645年),年四十七岁,撰《周易禅解》竟。大师自言: 吾所由解《易》者,无他,以禅入儒,务诱儒以知禅耳。
《论语诠解》立论高远、体例新颖,兼顾学术性与普及性,对《论语》二十篇进行了十分有洞见的解读。本书立足学术前沿,谨遵学术规范,结合新近出土文献进行深入研究,补充了孔子和早期儒学研究的不足,并对一些《论语》误读提出了新见。 《论语诠解》体例由 概说 、 诠释 和 解读 三部分组成,每篇一个总 概说 ,概括说明各篇的内容、主题思想及学术价值。各篇的每一章又分为 诠释 和 解读 , 诠释 对各章主旨详加阐述,并对重点词汇和疑难字词进行独到、客观的阐发; 解读 重在对各章文义进行简明易晓的说明。
《传习录》是明代王守仁(王阳明)的哲学语录。由门人徐爱、钱德洪等辑录。编入《阳明全书》作为首篇,共上中下三卷。 传习 一词,语自《论语 学而。全书采用学生问,王阳明答的形式展开,又收有一些书信,内容丰富。王阳明的主要哲学观点, 心即理 知行合一 致良知 和 万物一体 等, 在书中均有体现。王阳明心学是中国心性儒学的高峰,钱穆认为,《传习录》是中国人要读的经典之书。梁启超称,学阳明先生思想,应读《传习录》。
本书以“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为原本,从中选取了《四书语录》《五经语录》各100条进行编纂。其中《大学》7条,《中庸》9条,《论语》50条,《孟子》34条,《周易》23条,《尚书》19条,《诗经》16条,《礼记》22条,《左传》20条,并为各条做“提要”和简明注释。“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为政以德”、“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等耳熟能详的警句均收录其中。
四书五经是“四书”和“五经”的合称。所谓四书,是指《大学》、《论语》、《孟子》、《中庸》这四本书,它们为儒家传道、授业的基本教材;所谓“五经”,是《周易》、《尚书》、《诗经》、《礼记》和《春秋》这五本书的合称,经朱熹编定之后广为流传。“四书五经”作为儒家学派的经书,详实地记载了中华民族思想文化发展*活跃时期的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各方面的史实资料,以及影响中国文化几千年的重要哲学思想。它蕴涵了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是儒学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在世界文化史、思想史上具有极高的地位,是人类文明的共同遗产。千百年来,“四书五经”启迪了中国人对自然与社会的深刻感受,启发了华夏儿女的智慧,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四书五经”具有极大的影响力,使我们既可以通过它了解
在中国文化思想 ,以儒、道的视角来理解和诠释 的思想,以及以 的视角来理解和诠释儒、道的思想,会通三教之论著,十分丰富。这正是中国传统文化“和而不同”特色的显现。 然而如 明末四大师之憨山德清与蕅益智旭,以 禅意注解儒道两家根本经典的专著,则尚不多见。他们的这些著作,不仅对了解儒道的思想为人们开启了一个新的视角,同时对了解 思想也给予了新的启发,值得重视和研究。 《四书蕅益解》是蕅益大师对儒家四书的理解记录。从中读者可以领悟到由禅意注解儒家专著的独特之处。
半部《论语》治天下 ,自古至今,无论在士人当中还是在老百姓中间,《论语》一书都是中国人的一部不能逾越的圣典。《论语》作为中化文化的源典,其论证的主张思想已浸透到到中国两千多年的政教体制、社会习俗、心
所谓“先秦时期”,亦即中华有文明之发端至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这一历史时间。就学术思想而言,我国先秦时期是诸子百家思想交流争鸣十分激烈时期,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皆提出自己的不同学说。何谓儒家“君道”?简言之即“为君之道”,集中体现了儒家政治思想的基本主张。本书所致力于的“君道观”研究,实际上也就是我国身处不同历史分期中的人们对君道由何而始、君道何所尊奉,君道所行何之等一系列关涉君道的基本问题的权衡评判以及其中有无深意的探讨。探讨先秦儒家君道观,对于中国传统政治哲学和先秦哲学史的研究都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本书是作者在其博士论文基础上经过多年的修改完善而成的学术论著,采用哲学与史学相结合的方法,将儒家君道思想与先秦诸子相关思想相参照,广泛搜集和研读了先秦诸子经典文献中有关君道的
不分读者,不分国别,只要您喜欢,都能尽情享受到国学带给您的文化底蕴和无形熏陶,都能体味到漫步在漫画王国中的那份妙不可言的意境。 《论语》创语录体,比较忠实地记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也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其核心是 仁 、 礼 、 义 。
本书辑录汤老10篇有关儒学的文章,大致反映了著者对传统儒学的深入思考,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论天人合一》《论知行合一》《论情景合一》探讨儒学有关真、善、美三个价值取向的基本态度;《论普遍和谐》《论内在超越》《论内圣外王》等篇意在多元共生、普遍和谐的背景下为当今人类解决矛盾冲突提供有益的思想资源;其他《论道始于情》《论和而不同》《论周易哲学》各篇亦从多个视角深入浅出地对传统儒学作整体观照,高屋建瓴,发人深省。在新旧世纪之交,汤老标举反本开新这一哲学命题,指出中华文明的复兴之路在于抓住当今中西文明对话、激荡的契机,反思、自省其传统,打通古今中西,从而使国人在华夏文明丰厚遗产的基础上重构价值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