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是儒家核心经典之一,与《 论语 》《 孟子 》《 中庸 》并称 四书 ,位于 四书 之首。《大学》至今已流传两千多年,在中国历史上各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社会地位,特别是宋、元以后,成为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书,深刻塑造了中国读书人的精神特征。 《杨鹏解读 大学 》是学者杨鹏对中华传统经典进行现代阐释的系列作品之一。他认为,《大学》具有现代价值和未来价值。在纷繁复杂的当代生活中,我们该如何建立自己的人生秩序?怎样才能过有德性的生活?统治或管理的合理性应建立在怎样的基础上?通过对《大学》的深入解读,他逐一回答了上述问题,带领我们重回传统经典,并以经典的目光洞察当下。学习《大学》,是打磨出我们内在的天理之光、明德之光、生命之光的过程。
这是一本对儒家传统经典著作《论语》进行注音、译文、注释的译注作品。《论语》是四书五经(《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中的一种,是重要的儒家经典著作,《论语》还是自南宋至清末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书目。《论语》的作者据传为孔子的弟子们,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 世界十大文化名人 之首。《论语》所记载的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但因《论语》成书距今久远,已历两千多年,其中言语及用字用词多不同于今时今日,其中生僻字、多音字、多义字繁多,古人之修辞方
《礼记》是一部 礼的百科全书 ,不仅有对诸多礼意的说明、礼事的记载,还包含着做人做事的原则。它是前人智慧的结晶,生活体验的累积,也是我国人文历史的文化遗产。 本书用浅显通俗的文字、趣味故事的转述,加上必要的分析说明,让读者从《礼记》中重新体认这些宝贵的文化精华。
《老子通释》自序: 今读《老子》有动于中,姑即其学之本通于佛、儒、墨、耶,而先哲未为之通者而尽通之,名曰《老子通释》。 《阴符经真解》自序: 今据道家真常玄理,兼探墨、儒精义,内典圆诠,略为解释,冀以启发读者本具妙明真心。摄宇宙入毛孔,总万有为一身,即一切德教政艺,皆可尽性以寿世也。
本书是唐翼明先生《论语新诠》全本注解。 与其他版本《论语》的不同点: 《论语》对每段的解读氛围三个部分,分别是解释、大意、导读。 【解释】这一部分是对字、词、句的疏解,需要时也做一些背景交代。为了帮助一般读者真正读懂《论语》,不采用只对重点字词单独解释的方式,而改采逐句串讲的办法,尽可能让解释清楚、明白而又好读,避免繁琐炫博的考证。同时考虑到今天大部分读者都缺乏古文基础,所以会连带讲一点文言语法。在读《论语》的同时,也就提高了自己的古文修养。 【大意】的目的是用流畅的白话文把本段的意思传达出来,使读者在读完解释之后对全段有一个完整的印象。不追求严格的直译,只注重意思的表达。 【导读】的目的在于引导读者更全面、更深一层理解本段的内涵,所以注重此段跟孔子整体思想的关联,以
本书是《传习录》的通俗讲解普及版,重在心学实修,是实践之学,非传统意义上的学术著作。书中用朴实、幽默的语言,结合大量生活例子和作者长达十多年的实修心得,将王阳明的 心即理 知行合一 致良知 等深入简出地阐释出来。通过不断去私欲存养天理的事上磨,让人心体光明、良知充盈,让圣学成为人皆可修的实用之学。 本书洞悉人性和事物发展的规律,重塑看问题的视角,开启全新心智模式,为有志实修阳明心学的后来者量身订制了一把开启圣人之门的金钥匙,尽快掌握入世践行的人生智慧,在进一步弘扬心学精华的同时,让人获得独立的灵魂和坦坦荡荡的幸福感,极大地提升人生质量。
《天人合一:儒道哲学与生态文明/生态文明建设文库》用两个部分呈现了笔者的这一心路历程。《天人合一:儒道哲学与生态文明/生态文明建设文库》的上篇主要考察的是先秦儒家的生态环境思想。这部分主要说明的是作为中国文化主流的先秦儒家是如何对待自然的,如何开启了中国的生态环境思想。《天人合一:儒道哲学与生态文明/生态文明建设文库》的下篇是上篇的延伸和扩展, 中国儒、道哲学的生态伦理学阐述 ,主要考察的是先秦儒道两家的生态伦理思想,说明了儒道互补对于中国文化和生态环境思想发展的意义; 《礼记》的生态伦理意识 考察的是《礼记》中的生态伦理思想,说明先秦儒家思想和儒家生态环境思想的转型问题; 退溪自然观的生态意蕴 考察了韩国性理学大师李混自然观蕴含的生态思想,试图说明儒家思想和儒家生态环境思想是如何
《孔子的智慧》是林语堂写作的一本解读孔子思想的哲学读物。在林语堂先生看来,孔子的思想不只是“处世格言”“道德修养”,更是一种深沉的理性思索,一种对人生意义的执着追求,充满了诗意的情感内容,具有“终极关怀”的宗教品格。孔子的思想代代相传,渗透在我们每个人的血液里,成为中国人的“文化心魂”。
相同的早年经历,道德学识产生的威严和志同道合的性质让儒家群体呈现出共同体的结构特点,而儒家群体在形成共同体的过程中又始终贯穿着传道的历史使命与出仕的政治诉求。传道是对王道理想的维系与弘扬,出仕则是为了将理想转化为现实。当中国历史由王权社会进入皇权社会,汉代儒生在治经与面对中央集权时因立场、态度所发生的分化而使儒家于先秦时期所具有的共同体特征在此时逐渐被弱化乃至被消解,则成为一种必然的历史命运。 《传道与出仕:共同体理论视野下的先秦儒家》正是以西方的共同体理论为视角,以传道与出仕之间的张力为线索,对先秦儒家共同体的历史命运进行了深层解析。
山东友谊出版社出版的平装本《论语诠解》为中国孔子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杨朝明先生的近期新力作。这本书是山东友谊出版社和中国孔子研究院共同推出的传统文化研究学术精品图书,是近年来我国拥有影响力的《论语》解读类图书。 《论语诠解》立论高远、体例新颖,兼顾学术性与普及性,对《论语》二十篇进行了十分有洞见的解读。本书立足学术前沿,谨遵学术规范,结合新近出土文献进行深入研究,补充了孔子和早期儒学研究的不足,并对一些《论语》误读提出了新见,有助于广大读者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从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出发,研究孔子和儒家思想,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古为今用。 《论语诠解》体例由“概说”、“诠释”和“解读”三部分组成,每篇一个总“概说”,概括说明各篇的内容、主题思想及学术价值。各篇的每一章又分为
孟子,被后世尊称为“亚圣”。他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进一步把儒学完整化、系统化。他提出的“王道”的治国理想、“性善论”的道德价值、“不动心”的人生境界,都成为了中国文化的思想瑰宝。他的思想与孔子一起,被并称为“孔孟之道”,成为中国儒家道统的源头。 《华杉讲透孟子》作者华杉,研究儒学三十多年。他吃透了《孟子》本义,并忠于朱熹、张居正、王阳明等先贤对于《孟子》的经典阐释,用现代人容易理解的语言,深入浅出地为我们进行孟子思想的“正宗”讲解。全书融会古今,通俗有趣,无需半点古文基础,就能把《孟子》读得明明白白、亲切有味。 翻开本书,逐字逐句读懂《孟子》原意,直抵2500年儒学源头!
《周子通书》和《太极图书》是宋代理学鼻祖周敦颐先生的代表作。本书根据史幼波老师围绕这两篇儒学经典的系列讲座整理而成。 《周子通书》强调心物相通、时空相通,乃至儒释道三家的汇通。它把形而上的宇宙、天地,与形而下的社会、人生、经济、文化,甚至是法律制度、音乐艺术等,都融合在一起,形成儒家的一整套学修系统。在此系统之下,又纳入到每个人的心性,纳入实际的修养和行为之中。
本书秉持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客观理性、开拓创新,从心学源流、朱陆异同、程朱理学、阳明心学、阳明后学、阳明与贵州、阳明与浙江、阳明与楚中、阳明与江西、阳明兵学思想、阳明学与道家、阳明学与禅宗、东亚阳明学、西方阳明学、阳明学文献与版本等维度,系统研究以王阳明思想为中心的中国传统心学,深入挖掘王阳明以及阳明后学的思想资源和当代价值,立足经典,面向现实,密切关注世界各地相关的研究成果,充分展示当代学人的思想智慧,努力打造国内阳明学研究的高端平台。
尼山圣源书院坐落在孔子的出生地尼山,是一家由海内外文化界知名学者和社会名流发起创办的文化学术机构,旨在弘扬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人类文明和谐发展。 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也是中华民族传统价值的集中体现。目前,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建设当代精神文明,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而儒学能否有效地为现实服务,关键在于它自身能否创新发展,因此“当代儒学的创新发展”也就成为学术界的前沿课题。这是本论文集的缘由。 本书围绕“当代儒学的创新发展”主题,集中精选了在当代儒学创新发展中有重要成就的学者的成果,包括牟钟鉴的新仁学、成中英的儒家理论重建、吴光的民主仁学、黄玉顺的生活儒学、郭沂的道哲学等。不仅收录了大陆学者的成果也注意吸收了海外著名学者对儒学的思考如安乐哲、李瑞
本书是汉学界公认的孔子研究权威著作,展现了一个具体而多面的孔子形象。两位作者是美国学术界以研究中国儒家传统著名的学者。在传统的教育背景下,孔子本身的形象在大多数读者认知中已经被固化。该书试图挑战读者印象中的世俗孔子,指出那并不是一个真实的孔子 正如顾颉刚先生所论: 各时代有各时代的孔子,即在一个时代中也有种种不同的孔子。 从多个角度探讨了不同时代的孔子。不仅描述了他在《论语》《史记》中有时显得戏剧化的形象,还讨论了与孔子时代相近的评论家们对孔子的批评和讽刺。作者探究了孔子作为《春秋》的作者和先知的形象,比较了在郑玄和朱熹所作的两种不同《中庸》注中所描述的圣人。此外,书中还介绍了自唐代以来的王朝庙祀中,孔子逐渐上升成为崇祀对象的过程;以及在孔氏宗祠里,孔子如何作为先祖而受到
自20世纪初至本世纪的一百年中,中国经历了持续不断的社会转型,传统社会结构发生了超过以往任何时代的变化,儒学作为贯穿社会各阶层的传统观念经受了各种挑战。在各种传统交汇、时空观念交错、信仰消解与重建、技术理政、多种生存之道的交锋中产生了具体的文化情境,在这样的语境中审视、反思百年儒学既是学术研究的必然,也是参与中华文化复兴的应然和自觉。本选题从情境阅读、以仁为本、心灵和谐、生命哲学、养生思想、生命理学、价值创生等角度对儒学进行了理论探索,还对诸多儒学经典篇章进行了解读,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本书系2012年度*人文社科研究青年基金项目 《诗经》诠释与早期儒家哲学的生成 (12YJC720033)的成果之一、2011年度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11JCZX01YBM)的成果之一。透过对早期儒家《诗》学文献的分析,我们发现,早期儒家引《诗》、论《诗》材料可以看作儒家哲学议题的表述者、承载者与引发者,已深度参与到早期儒家哲学,尤其是心性哲学和政治哲学的思想建构之中。 兴于《诗》 可以看做早期儒家哲学的表达方式。本书之研究,有助于深化对 立足于经学讲哲学 、 游文于六艺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 这一儒家哲学特质的理解。
刘忠孝主编的这本《传统儒家人文化的当代价值研究》在介绍中华传统儒家人文化当代价值发生背景的基础上,探讨了人文化视域下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可行性,重点阐述和讨论的是中华传统儒家人文化之于当下迫切要解决的伦理问题,努力探求儒家人文化对于当下伦理危机的疏解之道。作者认为,传统儒家人文化与当代文化价值目标高度契合。作者从传统儒家人文化与和谐社会、与治国理政、与道德建设、与生态环境、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甚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如何借鉴传统儒家人文化等,论述传统儒家人文化的当代价值。*后在前面论述的基础上回到中华传统儒家人文化与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紧扣全球化背景就如何重构中华民族共有的家园提出建设性意见。 本书不仅在于中华传统儒家人文化之于当下迫切要解决的伦理问题,*重要是身体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