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所表达的思想,犹如一种文化基因,早已深深融入中国人的精神气质中,并代代相传,展示出历久弥新的生命活力。人生总有一些时刻,会强烈感到孔子和《论语》对我们心灵的支撑与抚慰。 杨鹏先生以融贯中西的视野,阐述了孔子思想对当下社会与生活的独特意义。他从孔子的宇宙观、人性观、人生观和社会观的角度来解读《论语》,帮助我们深入探寻、认知孔子的思想大厦。
《论语》是一本记载孔子及其弟子思想言行的语录体文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分20篇,492章。两千多年来,它教导着一代又一代读书人学习、交际、处世、修身、为政。可以说,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行为规范、风骨性格、道德智慧,都蕴藏在这本书里。 由于此书年代久远,文字又缺少历史背景,故歧义颇多。现代人常常缺乏历史知识与古文功底,想要读懂读透,活学活用,颇为不易。但若参照前辈学者的解读,必能事半功倍。 唐翼明出身书香世家,一生致力于中国文学研究。《论语》一书,他从总角之年读到耄耋之年,历经几十年积淀,方著成这一集注释、译文、导读于一体的《论语》读本。 本书以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四书章句集注》中的《论语》卷为底本,原文近16000字悉数收录,精心编校。注释详尽,兼顾梳理相关历史人物背景
《儒家文化的困境》是萧功秦先生的代表作、成名作。近代以来,中国面对西方列强的侵扰、战争,先后签订了诸多不平等条约,总体来说,咸丰之后,士大夫才逐步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惊醒,并在不断认知西方世界的过程中成长、发展起来,由此有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但其中也充满了矛盾,所以也就有了天津教案和庚子国变,而这恰恰是士大夫儒家文化的固有心态在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下不可避免的挫折。萧功秦先生深刻探究了这一过程,本书所揭示的儒家文化的困境,值得后世子孙警醒、警惕。
《周易》和《论语》是中国文化经典中的经典,堪称中国人的《圣经》,其中蕴含着中国文化的核心密码。本书尝试以《周易》精神逐章解读《论语》,是*部比较全面而系统地以《易》解《语》的学术性著作。 本书以《易》解《语》,也可以说是以《论语》对质于《周易》。这样既可呈现《周易》的儒家特征,也可见证儒家思想的源头性与突破性,是了解中国文化的*途径。 作者始终坚持文化传承上的 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总原则,书中提出了诸多新见、新解与新识,这对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或将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崔大华编写的《儒学的现代命运——儒家传统的现代阐释》在现代观念背景下,将儒家传统放置在一个较广阔的理论视野里进行多学科的审视,不仅考察了20世纪中国儒学发展的状况,而且从儒家传统、儒学与我国现代化进程、儒学与现时代三大维度,对儒家思想及其建构的生活方式进行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指出儒家生活显现为以民族融合、宗教兼容、没有文化障碍的世俗生活等为特征的宽容的文化品格。《儒学的现代命运——儒家传统的现代阐释》由甲乙丙三篇组成:甲篇,简要论述了儒家伦理道德思想特质的形成,儒家思想的社会、心理、超越三个理论层面以及主要社会功能,进而阐明儒家思想建构的生活形态;乙篇,着重对20世纪中国儒学的三种定位和现代新儒学的理论进展,特别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儒学进行述评;丙篇,紧扣儒家生活中的人
本套书拟面向对中华文化感兴趣的海内外读者,特别是国内的年轻读者。1.语言风格:尽量做到深入浅出、春风化雨、朴实自然,既让人读起来备感亲切亲和,又能把深刻的道理讲得浅显易懂,易于接受。2.编选范围:包括《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老子》《史记》等众多中国古代典籍。既不限于儒家经典,也不限于哲学学科,经史子集、诸子百家均可选入。3.选题特色:一要突出 当代价值 :结合新时代中国的治国理政实践,为当代读者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二要突出 世界启示 :为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提供中国方案。4.内容设置:(1)引言。围绕本卷主旨,重在论述每一个启示的理论渊源、思想流变、核心思想,特别要注意结合时代条件加
孔子之仁从结构上说分为道德动力和道德规则;从行仁的能力上说分为先天基础和后天因素。因此,仁无法仅仅用道德规则说明,行仁的能力也无法仅仅以后天的因素说明。为了充分解释孔子仁的这些特点之形成来源,本文从孔子“我欲仁,斯仁至矣”一语入手,对“我”进行分析,发现“我”作为道德发源,表现为两个方面:具有内在的规定性;为道德行为提供动力。 针对“我”的特点本文提出了“德性生命”一说,既用来说明“我”的道德动力和内在规定性,也用来解释孔子仁的特点。“德性生命”即为道德根据的“我”,这种“德性生命”非生物学意义上的生命,也不同于进化论意义上所遗传的道德倾向,它是人之为人的德性本质。同时,从“我”的表现可以分析出“德性生命”具有三个特点:一,它具有先天性;二、它是生机,有发展变化的内在力量;三
《当代儒学(第13辑)》是四川思想家研究中心主办的儒家思想理论辑刊,每年出版两辑。本书所称的 当代儒学 ,是指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21世纪以来的儒学复兴中所出现的新的儒家思想创造、新的儒学理论形态,旨在回应当今时代的呼唤、解决当今社会的问题。通过对当代儒学的研究与评介,推动儒学复兴、中华文化复兴;着眼于儒家的 活的思想 ,推进当代儒学的思想原创、理论建构,推出当代儒学的重要学派、代表人物。
在关学、洛学、晋学、齐鲁之学等重要的北方学术流派中,以大略相当于今天的京、津、冀地区的燕赵之学成为“北学”。燕赵之学中,又以儒家学术为主干和本色。燕赵地区一直是中国儒学重镇,在各个历史时期,儒学大师的涌现层出不穷。古时相当于今天京津冀地区的行政划分和治所名称,历代不尽相同,但从先秦时期开始,燕、赵地区,就被认作是一个共同的心理认同的地域,而成为了今天的京津冀地区的文化性格的渊源。燕赵儒学之一脉,代表、沿承着朴实、敦厚的北学特色,于学术路径上偏重于致广大、道问学的目标和方法,重史识,重文献,重经世致用。体现出鲜明的特色,广有杰出的大师,频现丰硕的成果。 书稿试图梳理出一条清晰的古来河北地区儒家学术的发展脉络,并钩沉其中薪尽火传的北学学术的鲜明独特的气质与方法。明确各个时期北学发
由彭富春所*的《论孔子》一书创造性地对孔子 的思想及其代表性*作《论语》进行了新的诠释,图 文并茂,痞言优美,以清晰明白的方式阐发出深刻的 哲理。首先,基于《论语》原文,对其进行了忠实的 现代汉语翻译,译文注重了语法、逻辑和修辞的** 表达。其次,对于《论语》篇章做了深入细致的分析 ,不仅阐释了各章的核心思想,而且揭示了其内在关 联。再次,在解读《论语》的基础上,富有新意地重 构了孔子怠想的整体。孔子学说的核心是道。其道分 为天道和人道。天道是天命。人道的根本就是仁爱之 道。但仁道的意义实际上是生成之道。人不仅要学道 ,思道,而且要行道,*终要成为有道之人,亦即君 子或圣人。*后,还指出了孔子思想的边界,分辨了 其死的东西和活的东西。其死的东西是无个人自由, 其活的东西是让天下仁爱。当代思想的任
《孔子学院研究发展报告》 (2016)以年度学术成果为依据,从教学、发展、影响和舆情四个维度客观反映孔子学院研究概况,注重社会价值和学术判断,关注理论贡献与方法创新,倡导多元开放与包容互鉴,探索孔子学院价值生成与影响扩散的话语表达路径,尝试在人类命运共同体框架下,为中国话语的资本积累以及国际话语表达提供一个参照。
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儒家文化长期支配着人们的思想意识和社会生活观念。它的精髓便是人们所熟知的十三部经典著作,即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榖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统名曰十三经。 十三经的内容博大精深,对于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几乎无所不至。完全可以这样认为,十三经是我国传统文化构成的基础,从这意义上来说,人们要想探索我国古代政治、哲学、宗教、经济、军事、伦理、民俗等各个领域的发展规律和所展示的特性,是离不开十三经的,我们对十三经进行初步的加工整理,其日的就是于给各方面的研究者和读者提供一个简明易读、便于查检的读本。编者对这次所作的整理加工,主要是对经文进行分段和标点,使人们阅读和查检经文省些时力。
儒学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中国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对于儒学的翻译研究,对于中国文化走出去,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本书结合传统经学和考古学,对儒家经典原文文字训诂和译文语义进行细致深入的对比研读;从文化学角度,对儒家经典的英译本的文化、社会、宗教、哲学内涵进行解读分析;探讨以中华文化传播与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为旨归的儒家经典翻译传播的原则、宏观策略与具体方式、方法;探索儒家经典翻译传播的基本状况与未来形势,作为传播者的译者队伍的构成及其分析。对儒学的翻译传播,形成了系统的考察研究。
现当代新儒学思潮是从中国文化自身的大传统中生长出来的、面对强势的西方文化的挑战应运而生的、20世纪中国*有根源性的思想文化的流派,是在现代中国反思与批判片面的现代性(包括全盘西化或俄化)的思想流派,也是在现代中国积极吸纳西学、与西学对话,又重建传统并与传统对话的*有建设性与前瞻性的思想流派。 本书从*手资料出发,全面、系统地对现当代新儒学思潮的时代背景、发展过程、内在理路、学术内涵、主要论域与问题意识做出了深入探讨,着重对梁漱溟、熊十力、马一浮、钱穆、张君劢、冯友兰、贺麟、方东美、唐君毅、牟宗三、徐复观、杜维明、成中英、刘述先等代表人物的主要学术思想作个案与比较研究,创造性地讨论了儒学的宗教性与超越性,本体论与道德形上学,政治哲学,与自由主义、社群主义的对话,儒家价值的现代意蕴及创
《儒家文化研究》辑刊是探讨儒家学术、思想、文化的高水平学术刊物,在学术界具有较高的关注度和影响力,本书是新出版的第十辑:汉代经学专辑。 本书由著名学者郭齐勇教授主编,编委会成员多为国内外儒学研究的一流学者,同时,本书作者皆富于学养,所收论文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本书收录中青年学者关于汉代经学研究的论文24篇,论题广泛,既有对这一时期人物思想和具体问题的探索、深化,也有对汉代经学整体精神的提炼、总结,对目前汉代经学的研究有突破与推进之作用,可供相关的专业研究者阅读参考。
《当代儒学(第18辑)》是四川思想家研究中心主办的儒家思想理论辑刊,每年出版两辑,此为第18辑。本书所称的 当代儒学 ,是指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21世纪以来的儒学复兴中所出现的新的儒家思想创造、新的儒学理论形态,旨在回应当今时代的呼唤、解决当今社会的问题。通过对当代儒学的研究与评介,推动儒学复兴、中华文化复兴;着眼于儒家的 活的思想 ,推进当代儒学的思想原创、理论建构,推出当代儒学的重要学派、代表人物。
本书的主旨即是结合当代生命伦理学的理论诉求,以原始儒家文献为中心,对儒家思想中蕴含的生命伦理思想的探究。本书认为儒家视野中的 生命 不同于现代语境下的 生命 概念,儒家对 生命 问题的阐释具有特殊的言说方式、遵循着特有的一套概念系统,本书首先对儒家言说 生命 问题的这一特殊方式和概念系统进行了探讨。在此基础上,本书以原始儒家文献为中心,重点挖掘和分析了原始儒家的生命伦理思想,期冀借此呈现出为原始和本真的儒家生命伦理内容。本书亦对儒家生命伦理思想的主体内容的结构特征、基本原则和总体特色作了概括说明,指出儒家生命伦理思想,从其体系结构上来说,主要分为四个部分:一是以 天道 或 天命 观念为基础的生命伦理本体论;二是以 万物有生 为特征的生命伦理价值论;三是以 万物一体 为核心的生命伦理目的论或境界论
本书将《论语》按主题重新编排。全稿主体部分由《孔子篇》《教学篇》《君子篇》《仁爱篇》《礼乐篇》《孝悌篇》《德养篇》《形上篇》《为政篇》《议论篇》《孔门篇》等构成。每篇围绕一个主题,将《论语》中与之相关的章全部抽出,整合在一个主题之下。11个主题,既彼此独立,又有机联系,完整地呈现了《论语》的内在脉络,能极大地节省读者的阅读时间,提高阅读效率。新编后,根据实际情况,将一篇分为若干子主题。每个子主题按顺序排列各章原文,加以简明扼要的注释,继以明白晓畅的译文,再以精要的导读。本稿还吸收了学界新近的研究成果,不但罗列《论语》古今注疏中的代表性见解,实事求是地加以选择,而且重视以《论语》解《论语》。
近年来,中国学术界日益从文化、文明的角度研究中国,强调 中国是以中华文明为基础形成的国家 ,其实质是突出中国、中华民族、中国人民、中华文化、中华文明的中华民族性,并由此为当代中华文化繁荣提供必要条件。为参与和深化这一努力,本书围绕 儒学伦理与现代中国 问题,探讨了施韦泽、梁启超、钱穆、张岱年、冯契、张世英、庞朴、崔大华、朱贻庭等中外哲学家和历史学家的中华文化观。他们虽然时代不同、国度不同、观点不同,但对中华文化的基本特质、历史命运和未来展望等问题都发表了有价值的见解,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并从中汲取智慧和教益。
儒学能够成为指导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进程的学说,不仅在于它的理论形态与帝制体系相互的契合,更在于它的思想倾向和精神追求,符合士阶层的文化心态和人文理想。因而,儒家学说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载体,不仅是士人修身治国的理论基础,更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人文传统和价值取向。 本书采取专题问答的形式展现孔子思想与儒家学说的方方面面,重点放在儒学的历史发展及世人关心的热点和重点问题上,希望通过深入浅出的介绍,使更多的人了解儒学的重要概念、人物、典籍、事件,了解儒学的历史渊源、奠基形成、内涵特征、发展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