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和《论语》是中国文化经典中的经典,堪称中国人的《 》,其中蕴含着中国文化的核心密码。本书尝试以《 》精神逐章解读《论语》,是 部比较全面而系统地以《易》解《语》的学术性著作。 本书以《易》解《语》,也可以说是以《论语》对质于《 》。这样既可呈现《 》的儒家特征,也可见证儒家思想的源头性与突破性,是了解中国文化的 途径。 作者始终坚持文化传承上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总原则,书中提出了诸多新见、新解与新识,这对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或将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和《论语》是中国文化经典中的经典,堪称中国人的《 》,其中蕴含着中国文化的核心密码。本书尝试以《 》精神逐章解读《论语》,是 部比较全面而系统地以《易》解《语》的学术性著作。 本书以《易》解《语》,也可以说是以《
憨山大师注《道德经》,始于万历二十年(1592年),卒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前后用功十年,“或经旬而得一语,或经年而得一章”,“每参究透澈,方落笔,苟有一字有疑而不通者,决不轻放”。实为学佛、学老者苦心而注,以期学佛者通达老子,“善自他宗”;学老者破除己见,“得离言之旨”。 憨山大师注《庄子内篇》,创意于约万历十六年(1588年),最终克成于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前后长达三十二年之久,堪称憨山后半生倾注心血的精心之作。大师自言:“庄子一书,乃老子之注疏。予尝谓老子之有庄,如孔之有孟。若悟彻老子之道,后观此书,全从彼中变化出来。” 蕅益大师于清顺治四年(1647年),年四十九岁,述《四书蕅益解》。解《论语》曰“点睛”,开出世光明也;解《庸》《学》曰“直指”,谈不二心源也;解《孟子》曰“择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