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莱希特哲学史”系列是德国当今知名哲学家普莱希特为大众读者写作的哲学史。《认识世界》是系列的第一卷,讲述古代与中世纪哲学。在他的哲学史系列中,普莱希特力求写作通俗易懂,避免内容过于专业。作者讲述了大量背景故事,使读者能像读小说一般读哲学史。通过这些故事,普莱希特对哲学思想所处时代的社会、政治、经济状况进行了全面的叙述,将哲学思想所产生的的历史背景充分展示出来,有助于对哲学思想的理解。在本书中,作者并非如通常的哲学史那样写作,而是以问题为中心,着重书写在哲学史中自始至终最为重要的思想线索,力图不仅为读者讲述哲学理论,同时激发读者对哲学问题的思考。
《世界佛教通史:卷印度佛教从佛教起源至公元7世纪》是一部佛教的世界通史,论述佛教从起源到20世纪在世界范围内兴衰演变的主要过程,由十四卷十五册构成。卷和第二卷是对印度佛教的贯通性叙述。第三卷至第八卷是对中国汉传、藏传和南传佛教的全面论述。第九卷至第十一卷依次是日本、韩国和越南的佛教通史。第十二卷阐述斯里兰卡和东南亚佛教的历史。第十三卷是对亚洲之外佛教的全景式描述。第十四卷是世界佛教大事年表 br/>
介绍了身心空观、白骨流光观等26种观想法等佛教密宗的功法数十种,手印图80余幅,指出人体潜能的位置和开发技巧。
《杜威晚期著作》(1925-1953)是《杜威早期著作》(1882-1898)和《杜威中期著作》(1899-1924)的继续,共17卷,,收录了杜威在该时期的所有作品。 许多人认为,《经验与自然》(Experience and Nature)一书是约翰·杜威成熟的哲学思想的很全面表达,因而也是他受到很广泛评论和探讨的著作。它抢先发售出版于1925年,再版于1926年,并在1929年重新出版时新增了前言,修改了靠前章。自1929年之后还有几个新的版本,并重印了许多次。这表明,它一直是一本激发人们思想的哲学著作。 《经验与自然》共有10章,它包括杜威在两年时间里对在卡鲁斯讲座所作的抢先发售系列讲演中的三次演讲稿的扩充和发展。一些听演讲的评论家曾经一直期待着这本著作的出版,并在出版之后的短短几年里写了35个评论 从1929年杜威出版有新一章的《经验与自然》,直到1951年他写下那些很后
《杜威全集·晚期著作》(1925—1953)的第七卷。它提供了杜威和塔夫茨(James H.Tufts)于1932年撰写的《伦理学》(Ethics)一书的权威版本,为美国现代语言协会学术版本委员会认可版本。 亚伯拉罕·埃德尔(Abraham Edel)和伊丽莎白·弗劳尔(Elizabeth Flower)在他们的导言中指出:杜威的伦理学以其“关注具体、关注变化、关注融入可利用的很好知识、关注伦理学理论的启蒙作用、关注对创新思想和智慧的召唤”,和20世纪80年代“刚好相关”。 杜威和塔夫茨在前言中说:“在一个战争可能摧毁任何国家或个人生命、财富和不安全结伴同行、阶级依然分化而宗教却不再具有不容置疑的权威性的世界里,对研究和反思的需求变得愈加明显。”尽管某些人担心道德理想和标准的消失,但这两位作者满怀信心地总结道:“道德生活深深地扎根于人的本性和人的需要之中,不可能丧
《杜威晚期著作》(1925-1953)是《杜威早期著作》(1882-1898)和《杜威中期著作》(1899-1924)的继续,共17卷,,收录了杜威在该时期的所有作品。 《杜威晚期著作(1925-1953)》第六卷。杜威在1931-1932两年间的著作,除他与詹姆斯·H·塔夫茨合著并收录于第七卷的《伦理学》之外,均收录于本卷中。本卷为现代语言协会学术版本委员会认可文本。 本卷收录的86篇文章大多反映出了1931和1932年大萧条造成的一系列经济、政治和社会危机对约翰·杜威和美国人民产生的影响。这些影响甚至在杜威的哲学著述中也有所体现。他的论文《人性》概述了这一术语在人类历史过程中赋有的意义,表达了这样的信念:“那些断言人性基本不变和相信人性具有极大可改造性的人们之间发生的争论,主要正是围绕着战争前景和受利益驱动的竞争性资本主义的未来问题展开的。”这一信念
1933年,杜威扩充修订了1910年版的《我们如何思维》,特别是逻辑部分。他写道,希望他的修改“增加了该书的清晰性和可读性”。许多评论者称赞这个修订本很好地回应了教师和逻辑学家的批评。伊萨多.斯塔尔(Isidore Starr)在1970年的回忆中评论道,越来越多的教师受到这个修订本的吸引和影响。他最后总结道:“我们每个人都非常容易从循规蹈矩走到顽固不化。对这种根深蒂固的毒害的优选解药,就是要定期朝拜一下杜威的经典。” 理查德.罗蒂(Richard Rorty)在导言中考察了杜威与他的各种读者的关系以及他的“反思性思维”的发展,仔细分析了贯穿整部著作的“某种无法避免的紧张关系”,“这就是把这位哲学家想象为一个社会活动家,他关心着通过不断批评当下实践和机制的恰当性而保持改革精神的活力,以及把这位哲学家想象成一个政治上中立的理论家
自中西文明发生碰撞以来,百余年的中国现代文化建设即无可避免地担负起双重使命。梳理和探究西方文明的根源及脉络,已成为我们理解并提升自身要义的借镜,整理和传承中国文明的传统,更是我们实现并弘扬自身价值的根本。此二者的交汇,乃是塑造现代中国之精神品格的必由进路。世纪出版集团倾力编辑世纪人文系列丛书之宗旨亦在于此。世纪人文系列丛书包涵“世纪文库”、“世纪前沿”、“袖珍经典”、“大学经典”及“开放人文”五个界面,各成系列,相得益彰。“厘清西方思想脉络,更新中国学术传统”,为“世纪文库”之编辑指针。文库分为中西两大书系。中学书系由清末民初开始,全面整理中国近现代以来的学术著作,以期为今人反思现代中国的社会和精神处境铺建思考的进阶;西学书系旨在从西方文明的整体进程出发,系统译介自古希腊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