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差之见》是齐泽克重要的理论作品,斯拉沃热·齐泽克把它视为自己的代表作,在这部著作中,他把自己原本分散的哲学见解整合起来,使之鼬为一体,提出了一套独特的存有论。 何谓视差?视差本是天文学概念,指从保持一定距离的两个点观察同一个目标时所产生的方向差异。在齐泽克看来,审视同一个客体时,视差是由两个互不兼容的视角构成的,这两个视角之间存在着不可化约的非对称性。以视差为起点,齐泽克透过黑格尔和拉康解读哲学、科学和政治理论,借助辩证思维和精神分析范畴分析当代文化,重新激活马克思主义对全球资本主义的批判。
金陵刻经处有两种《成唯识论》的刻本:1. 藏要本 ,即收入 藏要 中带校勘记的刻本,我们前几年已影印出版精装本;2.即金陵刻经处的通行佛经刻本,一般简称 金陵本 。本次影印通行本《成唯识论》,我们将筒子页展开,保留其左右页的完整性,而不从中间切开,这样整体感更好,阅读更方便。并将本论解释 三十颂 每一颂所在刻本的卷页数和新的页码都标出,方便检索阅读。
探索人与其他物种的共生方式,彻底改变我们对爱与伴侣关系的理解! 在与人类的共同生活中,狗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一同参与战争、殖民、狩猎、畜牧、医疗等活动。狗在欧洲征服美洲大陆的过程中充当了殖民者的恐怖工具;在电子战争诞生前,训练有素的狗是最具灵性的一种武器;追踪猎犬不仅能吓住奴隶和囚犯,也救助了迷路儿童和地震灾民 它们不是家中的 毛孩子 ,而是人类进化中的重要 同伙 ,我们塑造了彼此的生命和历史。 从人与狗的故事出发,哈拉维想象人类与他者合作共生的无限可能。每个伴侣物种的关系,都是自然与文化的内爆,是在爱与差异中共同发展、相互构造的过程。《伴侣物种宣言》不仅是一部关于人与动物关系的学术著作,更是一种政治宣言,是在战事一触即发的全球态势中一种充满希望的政治行为。
我们会时常困惑: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生活中的不同侧面,到底哪个才是真正的自我?我到底有没有行动的自由?对于这些问题,发生于19世纪中叶直至20世纪80年代结束的存在主义哲学运动,给出了许多精彩的答案。本书选取了克尔凯郭尔、海德格尔、胡塞尔、尼采、萨特、加缪、波伏瓦、雅斯贝尔斯、伽达默尔、阿伦特、陀思妥耶夫斯基、梅洛-庞蒂这12位最有代表性的存在主义哲学家,总结了他们既深刻、又有温度,也十分值得玩味的哲学洞见,并试图通过他们的思考来帮助读者更好地思考自身的人生境遇和人生选择。 在 加餐 部分,还有对存在主义艺术、神学、心理学、电影、戏剧等问题的生动阐发。本书以刘玮教授与得到合作的 存在主义哲学20讲 课程讲稿为底本,并加入了每一讲之后的课程精选留言,讲述者与听众对存在主义哲学的共同思考,成就了一
作为拉康研究的重要学者,芬克在这本生动而广泛的著作中探讨了古往今来的爱情,将从古代到宫廷爱情诗人和浪漫主义等众多传统纳入其研究范围,并深入研究了弗洛伊德和拉康关于爱情和性欲的观点。拉康对爱的理论是对弗洛伊德理论的重要发展:弗洛伊德将爱视为一种本能,而拉康则认为爱是一种结构性现象。拉康认为,爱是一种对缺失的寻找,我们在寻找一个能够填补我们主体缺失的客体。在此背景下,芬克重点解读了拉康关于 爱就是给予你所没有的东西 这一自相矛盾的说法。他展示了我们内心的空虚或匮乏是如何被爱所掩盖或缠绕的,以及将我们自己没有的东西给予他人是如何可能,甚至是至关重要的。
本书系香江哲学丛书之一。《疼痛现象学》开创性、系统性和启发性地开启了现象学与认知科学和文化人类学等学科之间的对话,认为如果不纳入现象学方法,仅靠科学就无法阐明疼痛体验的本质。在此前提下,索利乌斯?吉尼萨斯基于现象学原理提出了一个新颖的疼痛概念:疼痛是一种具有独特体验性质的厌恶性身体感觉,无论是作为感觉还是作为情感,疼痛只能在最初的第一手体验中得到。吉尼萨斯具体化了现象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论原则。在这些原则的基础上,他对疼痛体验的基本结构进行了现象学的澄清,并对现象学与内省主义的共同融合提出了质疑。吉尼萨斯分析了许多疼痛分离综合征,重点阐述了慢性疼痛体验的去个性化和再个性化本质,并证明了躯体化和心理化在疼痛体验中的作用。在这个过程中,他将胡塞尔现象学推向了一个在胡塞尔自己的著作中
我们生活在一个被技术统治的世界,个体被定义为一个完全可通约的占位符,就像仓库堆里的一块木材,计量单位前的一个数字,重要的不再是个体的可能、负责、意义,而是有一个随便谁占据那个位置。 本书提醒我们,这种技术构建的实在体系是一种偶然,我们总是有能力超越社会背景的规定,调整自己的实在设定,哪怕历史说我们陷入了无力的困境。 本书为最广泛、最悲剧意义上的被历史和当下打败的人而写。不管我们处于怎样的历史情境,而且即便我们对自身在宏观尺度上改变力量平衡的能力完全失望,总是可能赋予自己另一个实在,另一个世界,另一种世界中的存在体验。
生活在深受技术影响的21世纪, 如何理解技术 是每一个现代人无法逃避的问题。本书从递归和偶然这两个概念出发,运用系统论和有机论的思想资源,重启了中西思想资源中对技术的思考与反思,深入地讨论了欧洲现代和当代哲学,同时也以李约瑟为中介,来讨论中国思想的相关性。为我们面对人工智能时代,如何提供具有中国原创性的思考答案,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递归与偶然》采用递归和偶然作为两个基本概念来研究自然与技术,机器与生物,系统与自由之间的关系。作者从康德所阐述的有机思想开始,经过自然哲学,到20世纪的有机主义(organicism) 和器官学(organology),重构了思想的进程,质疑了在算法偶然性、生态学和算法灾难时代哲学思考的新条件,而这一条件海德格尔称之为哲学的终结。本书围绕以下思辩性的问题:如果在哲学传统中,偶然性的概念
nbsp nbsp《理解的欲求- 亚里士多德哲学导论》是一部关于亚里士多德哲学的精彩导论。它没有简单罗列亚里士多德在各个哲学领域的观点和论证,而是围绕亚里士多德的名言 所有人都依据自然欲求认识 展开,以巧妙的编排,将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灵魂学说、伦理学、政治学、逻辑学和形而上学串联成一个整体,随处可见作者对亚里士多德思想的深入理解和深刻洞见。《理解的欲求- 亚里士多德哲学导论》再现了困扰亚里士多德的疑难问题,带领读者和亚里士多德一起思考,是一本真正带有哲学性的亚里士多德导论,对理解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和西方哲学史上的很多重要问题都极具启发。
本书是日本著名禅学宗师山田耕云的代表作,日文版1980年出版,后被翻译成英文出版。此次我社出版的中文版,是引进的英文版版权,且译者也参考了日文原版。 山田耕云之子山田凌云在为本书的英文版所写的序言中介绍说: 禅是什么?简单来说,禅就是一种修行,人们通过参与修行来发现真实的自己,并在日复一日的生活中修整所发现的自己。 至于本书,我认为其特别之处在于作者的非凡经历。我相信,它一定能为寻求禅宗真理的人领航和导向,并将为禅宗文献做出持久贡献。父亲著成此书,让我引以为傲,希望有朝一日这本书也能成为禅宗经典。此英文版的顺利出版要归功于四位重要人物:保罗 谢波德、琼 里克、亨利 舒可曼和佐藤见学(Migaku Sato)。 相较于日文原版,英译版更加精简易懂。佐藤见学对照日文原版逐句核校了英译文,确保译文忠于山田
本书是复旦大学系列图书 日月光华 哲学讲堂 中的一本,该系列聚焦哲学方面的名家思想解读、名家理论再现。本书主要内容为在20世纪政治哲学的视域下,讨论马克思的杰出贡献,以及马克思与罗尔斯在分别配原则、人的观念、政治证成等方面的异同。《罗尔斯与马克思》一书于2017年在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此书是之前版本的修订版,对原书内容做了修订并扩充了新的内容,增加的两章内容分别为《两个马克思式的论题》《公民友谊的两种类型》。 本书正文部分构想了一个 被限定的马克思 ,并将其安置在20世纪政治哲学视域下与罗尔斯展开对话,在对话中展现二者在分配原则、人的观念、政治态度和证成等重要问题上的异同之处。作者力图表明:1. 被限定的马克思 将或多或少认同罗尔斯的两个正义原则;2.人的观念是证成的落脚点,对人的观念的证成离不开反
马丁 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 1889-1976),德国著名哲学家,20世纪存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 为了让中文世界更完整、更深入地理解海德格尔思想,经过反复酝酿而出版了本套《海德格尔文集》,其中收入海德格尔的代表性著作30卷,其中前16卷为海德格尔生前出版的全部著作,其余14卷为海德格尔的重要讲座稿和手稿。可以说,本套文集基本呈现了海德格尔哲学的总体面貌。 本卷《论哲学的规定》包括海德格尔早期弗莱堡时期的*早两个讲座,*个讲座(1919年战时补救学期讲座)《哲学观念与世界观问题》被认为是海氏思想的真正开端,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第二个讲座《现象学与先验价值哲学》(1919年)则是海氏对当时主流哲学新康德主义的一个考察。
利维坦是神话中敢于向神发起挑战的巨大海兽,霍布斯用它来比喻人类建立的国家。《利维坦》全书分为四部分,系统阐述了霍布斯的国家学说。第一部分 论人类 :以人性剖析为起点,阐述人在自然状态下的自私、欲望与理性特征,提出 一切人对一切人的战争 假设,奠定国家诞生的必要性。第二部分 论国家 是全书的核心:论述了国家(利维坦)如何通过契约形成、国家主权的形式、国家的发展等,以及法律、秩序、服从等对终结混乱的重要作用。第三部分 论教会国家 :分析宗教与政治的关系,主张世俗权力高于教权,批判教会对世俗统治的干预,试图调和基督教教义与国家主权的关系。第四部分 论黑暗王国 :揭露神学谬误与迷信对社会的危害,批判经院哲学与空洞教条,强调理性与科学认知对破除思想蒙昧的重要性。四部分层层递进,从人性本质推演至
别尔嘉耶夫是20世纪俄罗斯最有影响的思想家,以理论体系庞杂、思想精深宏富享誉西方世界。《俄罗斯理念》一书是别尔嘉耶夫晚年的重要著作,1946年于法国出版,1990年首次在俄罗斯出版,此后多次再版。该著是一部寓论于史的著作。全书围绕俄罗斯不同时期民族观念发展的历史展开,核心是俄罗斯不同领域著名人物的哲学思想评述,也被认为是一部 俄罗斯哲学思想史 。作者将19-20世纪初俄国思想界探索的问题加以归纳,提出俄罗斯的历史命运和特殊道路问题、个人与世界和谐的冲突问题、俄罗斯的人道主义问题、俄罗斯的宗教哲学问题、20世纪初俄国的文化复兴问题等,进行理论与历史融为一体的考察和论述,也因此成为研究俄罗斯文化、俄罗斯文学史时有重要参考价值的一部名著。
《21世纪的21位思想家》是一部介绍当代新思想的导论性书籍,作者用一本书的篇幅,评述了21位能够影响未来的思想家,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当今世界思想导图。那些曾经启发我们、挑战我们认识局限的公共知识分子去哪儿了?谁是当今网络时代的萨特和波伏娃?本书作者认为,我们不会再有这样的人物了。但是我们还有一般知识分子,他们的作品能够解答我们这个时代的疑虑和困惑。本书涵盖的话题包括文化、政治、工作、技术和人类世,评述的思想家有柄谷行人、齐泽克、朱迪 巴特勒、蒂姆 莫顿、东浩纪、全喜卿等。麦肯齐 沃克别具一格的解读既表达了欣赏赞同,同时也提出批判,他期待一般知识分子共同编织一张协同的思想之网,以使人们理解,乃至改变这个世界。
本书是一部系统阐述十九世纪俄国知识分子生活命运和思想状况的学术著作。作者拣取各时期的代表人物,如赫尔岑、巴枯宁、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屠格涅夫等,全面分析其思想特征及其所代表的时代精神,并将其置于整个俄罗斯和欧洲的历史背景之中。全书论述纵横捭阖,精彩纷呈,堪称一部研究俄国知识分子的力作。
本书根据1976年福柯在法兰西学院演讲而整理。书中,福柯为我你勾勒出 不正常的人 的谱系。 不正常的人 这个概念已经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他到底从何而来,他在历史上的祖先是谁?我们依据什么判断人的不正常呢?正常和不正常的标准来自何处?福柯在演讲中提出了这些问题,并且给出了他自己的答案。
本书是《克里希那穆提集》的第七本,收录了克里希那穆提 1952 1953 年在世界各地所做的演讲和讨论。 世界上有如此多的痛苦和混乱,我们觉察到必须要有根本性的转变。这种转变,不能仅发生在外部世界,还必须发生在每个人的内心。权威、信仰、经验、知识等等,到底会带我们达至真理,还是局限了我们的心灵,限制了我们认识真理的可能?克里希那穆提以其素有的平和亲切、娓娓道来的语言风格,引导听众探问自己的内心,揭开使心智钝化、衰退的根源,让心灵获得彻底的自由,保持源源不绝的创造力。
本书是福柯在法兰西学院1980-1981年的授课演讲。其中,福柯向听众展示了有关古代希腊 罗马人的快感经验的研究的主要结果。这次演讲中,福柯将视角转向 关心自己 ,由此来解读**自己的历史 文化背景的范围:不再是西方的现代性,而是古希腊 罗马;这不是一种根据权力机制所做的政治解读,而是一种根据修身实践的伦理解读;它不是一种对各种体系的考古学,而是一种对主体的质疑。
醉是一种独特的精神体验,一种很多人都可能有过的经历。 现象学者尤其擅长对人的意识状态进行犀利的剖析,然而,对醉的状态下,真能做出清醒的分析吗? 对醉的研究,是一种切己的体察。在当代人的生存境遇下,醉又意味着什么? 作者在本书中对古今中外的哲人关于酒醉状态的描述和讨论进行了分析,也扩展到对中西饮酒文化的思考。 作者运用现象学的方法,揭示了醉在哲学上的独特意义,显示了作者独特新颖的视角和体验。 本书为彩色印刷,大量精美图片,让酒和哲学的关系更为生动直观。
本次影印的歌德(1749 1832)《浮士德》,版本为德国魏玛出版社1958年版。
Allen与Greenough的这本拉丁语语法书初版于1872年,名为《拉丁语语法》,仅274页;第二版问世于1877年,共329页;第三版(1888年)篇幅大为扩充,共488页;第四版(1903年版)共计490页,更名为《拉丁语语法新编》。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于2017年出版了该书的中译本,将拉丁单词、例句的相应英文,也都翻译成了中文,但其实直接以英文来理解拉丁单词、例句的语法结构反而更容易,故影印出版Ginn Company Publishers的1903年版。
本书对21世纪哲学的建制以及哲学所面临的严峻的社会政治环境进行了深刻反思,对21世纪哲学的合法性与未来命运进行了系统思考,对在“苏格拉底也不能得到终身教职”的当今时代“如何做哲学”这一问题进行了元哲学层面的回答,对哲学成果的评价标准、哲学的建制如何影响哲学的内容等问题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本书提出了具有启发性的“田野哲学”(Field Philosophy)理念,主张哲学家应该走出书斋,走向社会并参与现实问题的解决,以增强哲学对现实世界的影响。
《后希腊化哲学》由多伦多大学古典学系教授博伊-斯通斯撰写,是一部重要的哲学著作。该书首次追溯了公元初期的哲学革命,重建了斯多葛学派的哲学基础,并揭示了柏拉图主义的重要性。作者指出,斯多葛学派的哲学基础可以从神话传统中重建,柏拉图主义则是建立在这一论点之上。乔治?博伊-斯通斯通过扎实的研究填补了长期以来哲学史研究的空白,为我们解答了为何在经院哲学早期的主流仍然是柏拉图主义哲学的问题。本书对于理解古代哲学的发展、柏拉图主义在哲学史上的地位以及公元初期哲学革命的意义具有重要的价值。通过对斯多葛学派和柏拉图主义的深入探讨,本书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深入的洞察,不仅为学术界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也为对古代哲学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了新的思考和理解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