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国》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创作的哲学对话体著作。全书主要论述了柏拉图心中理想国的构建、治理和正义,内容涉及政治学、教育学、伦理学、哲学等多个领域。《理想国》共十卷。、二卷讨论公道正义问题,概括了全书的主旨。从第二卷后半到第三卷,讨论执政者的初级阶段教育。第四卷讨论教育的效能与领导还有各类品质的意义。第五卷讨论学前教育和妇女教育。第六卷和第七卷讨论哲学家的培养,即执政者的高级阶段教育。第八卷、九卷谈论政体。第十卷谈论艺术。
一本自我对话性质的小书,一些关于生死、自然、烦恼、自我、他者的洞察和思考,很多随性、审慎而又睿智的语言,让你回归内心的城堡。
在今天这个令人疲惫万分、充满不确定的世界中,我们还能获得幸福吗? 没有任何一个大哲学家,像罗素一样深切地关注个体的幸福,并做出过如此深刻全面的论述,真正地改变我们的生活。 伯特兰 罗素是20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他的思想多姿多彩,睿智深刻,有着强烈的现实人文关怀,和历久弥新的人生洞察。罗素的作品蔚为大观,篇幅恢弘,本书精选他对自由和幸福、教育、伦理道德、东西方文化差异四个方面的精彩论述,以回应当下人们亟需解惑的问题。 阅读本书,你会惊讶地发现,我们当下正在思考或困扰其中的人生与社会问题,无不被他在近一百年前清晰有力地思考过,并坦率地给出了切身实用的答案。罗素曾说, 美好的人生是由爱所激励、由知识所引导的人生。 而他自己的作品正是这句话的绝佳体现 充满了对人生的
《苏格拉底的申辩(柏拉图注疏集修订版)》讲述了:苏格拉底说出了他那句千古传诵的名言:“我去死,你们去生。我们所去的哪个 好,谁也不知道,除非是神。”……苏格拉底的根据和理由的一个巨大力量就体现在,哪怕在 作出决定之后,他还是在谦卑地告诉自己和雅典人,生与死究竟哪个 好,知道的仍然只有神。苏格拉底不会作出任何结论,他在这个重大问题上,向他的神献出了 虔诚的哲学祭品,也留给了雅典人一个永远思考不尽的哲学问题。
本书原于2019年由日本岩波书店出版,今由崇文书局首次引进出版。 本书以福柯的哲学活动中,不断地挣脱自我为中心,对福柯自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的著作进行了解读。依次分析《古典时代疯狂史》《临床医学的诞生》《词与物》《知识考古学》《规训与惩罚》《性史》等不同阶段的代表性著作,揭示出福柯从知识的结构中脱身、社会的规训中逃离这种不断挣脱自我的尝试。 本书着重关注福柯思想发展的两个方面:一、通过历史研究,不断问题化那些不证自明而反倒显得模糊不清的东西;二、不停地转变其研究重心和内容,彻底拒绝被闭锁于某种自我同一性之中,一如既往的呈现出挣脱自我的姿态。 本书以福柯的哲学活动中,不断地挣脱自我为中心,对福柯自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的著作进行了解读。依次分析《古典时代疯狂史》《临床医学的诞生》《词与物》
今天,承认观念对我们的政治认同和文化认同至关重要。它涵盖了各种不同的要求,如作为合作共同体的平等成员之间的相互尊重,对他人的差异性和独特性的承认,对文化少数群体的顾及等。 《承认:一部欧洲观念史》是霍耐特2018年蕞新推出的著作。在这本新著中,霍耐特进一步追踪了 承认 的观念及其自欧洲现代化以来意义的多样性。他在书中引用了三个重要的思想流派 法国的、英国的和德国的,并追踪每种情况下各自由于不同的社会政治挑战而经历的完全不同的哲学解释和社会政治表现。在法国, 承认 的概念与个人丧失自我的危机相关;在英国, 承认 的过程被认为是规范自我控制的条件;在德国, 承认 则意指真正实现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令人惊讶的是,这三种意义中的任何一种都不能追溯到17世纪,并且它们在当代已经失去了任何影响。霍耐特
约翰 密尔(1806 1873)主要著作有:《逻辑学体系》(1843,1905年严复译作《穆勒名学》),《政治经济学原理》(1848),《论自由》(1859,1903年严复译作《群己权界论》),《代议制政府》(1861),《功利主义》(1863)。 本次影印On Liberty和Utilitarianism二书,版本为 人人丛书 (Everyman s Library)1972年版。
这是一部探讨阿育吠陀医学体系及其哲学思想的学术著作,收入 瑜伽文库 正念 系列。阿育吠陀,是印度传统医学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全球三大传统医学体系之一,它蕴含着深厚的医学知识和智慧以及深刻的哲学思想。本书依托《遮罗迦本集》《妙闻本集》《八支心要集》三大医典,追溯了阿育吠陀医学思想的起源,阐述了其疾病观与治疗观,并进一步揭示其哲学 人体与宇宙和谐统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
《物性论》是卢克莱修的哲学长诗,于 1473 年整理出版。全书依据德谟克利特开创的原子唯物论,以大量事例阐明了伊壁鸠鲁的学说,批判了灵魂不死和灵魂轮回说及神创论,将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贯彻于自然、社会和思维领域,在与唯心主义学说的斗争中丰富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物性论》一书对研究原子唯物主义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并对以后唯物主义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培根论说文集》(Bacon's Essays)最初出版于1597年,以后逐渐增补篇幅,到1625年即培根去世前一年进行了较大的增订,推出新的全集共58篇。本次影印的版本为 人人丛书 (Everyman s Library)1946年版。
1903年,第尔斯(Hermann Diels,1848 1922)出版《前苏格拉底哲学家残篇》,后经修订增补,在其生前于1906年、1912年、1922年出版第二、三、四版。其学生克兰茨(Walther Kranz,1884 1960)在1934年、1952年分别出版了第五版和第六版。 1948年,英国学者弗里曼(Kathleen Freeman,1897 1959),将1934年第五版中的残篇翻译为英文,由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本次影印即依此版本。
卢卡奇一生的主要著作有《心灵与形式》、《小说理论》、《历史和阶级意识》、《青年黑格尔》、《理性的毁灭》、《审美特性》和《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他关于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的著作,就是《历史和阶级意识》与《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因而,本书所选内容,大部分出自这两本著作。 卢卡奇的学术经历表明他曾经接受过很多不同的甚至对立的思想的影响。用他自己的话说,他的思想和理论成果是“高度矛盾的理论混合物”。但对于社会主义思想史而言,卢卡奇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基础——哲学——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他对历史辩证法的解释、对阶级意识的强调,对劳动在人类历史活动中意义的揭示、对观念与意识形态的重视,对整体性方法论的独特应用,都应该说是理论创新的尝试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