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主要介绍了几组关键的概念: 劳动力与资本家的关系: 劳动过程。被视为资本家消费劳动力的过程,提示了两种特殊的现象。 劳动者的劳动,属于资本家,他也就在资本家的管理下劳动。资本家会注意,使劳动能顺当地动作,生产手段能在合目的的方法上被使用,还使原料不浪费,使劳动工具节省,使其磨损以劳动过程所必要的使用程度为限。 生产物是资本家的所有物,不是直接生产者(劳动者)的所有物。资本家支付劳动力每日的价值。在这一日内,它的使用权就像其他各种商品使用权一样,是属于他。商品的使用权,为商品购买者所有。劳动力的所有者,在提供自己的劳动时,实际也只提供他所售卖的使用价值。从他走进资本家工厂那时候起,他的劳动力的使用价值,从而,它的使用(即劳动),即属于资本家。从资本家的观点看
《差异与重复》既是德勒兹 重要的著作之一,也是当代哲学的一部经典之作。在这部对柏拉图以来的西方形而上学传统进行了 批判的奠基之作中,德勒兹创造了大量概念,尝试将自己的观点体系化。 他试图提出一种有别于同一性哲学、主体性哲学的自然哲学,其核心是纯粹差异和深邃重复这两个概念。 同时,德勒兹在本作中倚重的思想资源也 庞杂,既对柏拉图、斯宾诺莎、莱布尼茨、尼采、柏格森、克尔凯郭尔等哲学家的思想进行了深入分析,也讨论了数学、物理学、生物学、精神分析、语言学、人类学、艺术等多个领域。理论上的巨大野心和思想上的驳杂,使得这部作品即使是在本就以晦涩著称的德勒兹著作谱系中也显得尤为困难和特异。
.《高岛易断》是日本“易圣”高岛吞象一生智慧的结晶。书中收录了高岛氏亲断的近百多个占例,内容涉及日本军政大事、 关系等,其中有些还曾上呈至日本天皇、内阁 大臣等。 我国学者孙正治、孙奥麟以弘扬易学为己任,历经多年,始完成对《高岛易断》的点校、今译工作,不仅保留原书精髓,且对书中涉及的重大事件加注予以说明,对于研究《 》在日本的流布应用及日本明治维新的历史,具有重大的参考价值。
本书是法国当代著名哲学家保罗 利科的经典著作。这本出版于20世纪60年代的著作就是利科拓展解释学领域的尝试。在本书中,利科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定位为一种文化解释学。它和利科先前发表的《恶的象征》一起构成了利科从意志现象学转向解释学的标志性著作。和《恶的象征》相比,本书对利科解释学思想的阐发更加系统和完备。而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阐释为一种解释学的关键,就是将 文本 概念扩展应用到精神分析理论中,从而扩大了解释学的应用范围。
本卷是《新爱洛伊丝》的下半部分。《新爱洛伊丝》是一部书信体小说,表面上是居住在阿尔卑斯山麓的一座小城中的两个情人的书信,但实际上是以书信往来的形式阐发作者政治思想和宗教观与道德观的著述。卢梭的写作目的不仅仅力图呈现与整个社会秩序有关的风俗和夫妻间的诚实,更重要的目标是要达到社会的协调和社会的和平。
本书是海德格尔非常重要的一部著作。以往我们通常把费希特、谢林和黑格尔放到近代哲学的背景下,从知识论或理性主义传统,将其理解为西方哲学古希腊以来,经过基督教的洗礼与近代科学的影响而达到的。本书则从现代哲学视野重新审视三位德国古典哲学巨匠,非常有助于我们把握德国观念论与现代哲学的内在渊源,看到作为主体哲学之的德国古典哲学带来的困境,以及其中包含的“现代元素”,书中对三位大师的分析细致而独到,既反映出海德格尔深厚的学术功底,又充分展现出他本人的独特思想,这在目前的国内海德格尔研究,乃至哲学史研究中都是比较欠缺的。
《尼采的沉重之思》基于施特劳斯1967年在芝加哥大学开设的尼采讲座的授课记录稿,由杜兰大学哲学教授维克利编辑整理而成。施特劳斯一生共三次讲授尼采,本稿是第二次讲授,讨论了《扎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善恶的彼岸》与《道德的谱系》三个文本。 施特劳斯的这次讲课主题是尼采对自然问题和真理问题的思考,以及尼采试图解决这两个问题的努力如何使得尼采思想矛盾重重。施特劳斯讨论这个问题的意图是思考哲学是否可能这个大问题。尼采的困境在于,试图在历史意识的基础上,重新找回自然,并为自然祝福。施特劳斯的讲述细致入微地呈现了尼采所思的沉重性,并告诫听众,尼采的思考至今仍有重大意义。中文版根据图书内容和主题重拟了标题,即《尼采的沉重之思》。 此外,施特劳斯于1962年专门讲授过《善恶的彼岸》,但仅留存下来两讲,附
《加缪手记》收录了加缪1935年5月到1959年12月之间的手记,是了解加缪及其思想不可或缺的重要记录, 是理解其创作的关键。他在手记中简明扼要地写下了他的读书杂感、生活随想、情感波动,以及多部作品的创作灵感,其中充满了精彩动人的哲学思考。 书信手记 能凸显与呈现一个人内心的诸貌与真实,阅读加缪的手记,我们 能全面地了解这位被称为“以睿智与热诚,阐明了我们时代良知”的伟大创作者的心智与情感。
本书是一本通俗的哲学科普书,分为三册,共三十讲,时间跨度从古希腊到近代。 《西方哲学史讲义?上》——从本体的追问,到信仰的建设?单册简介:?世界是什么?我是什么?智性人格是如何诞生的?古希腊哲学的中心是本体论,探讨宇宙及万物的来源,而后苏格拉底把哲学关注的对象从宇宙转移到了人生。 如何获得心灵的宁静?快乐是什么?痛苦是什么?幸福是什么?古罗马哲学的中心是人生论,是对幸福、道德、政治的思考,它是苦难时代的哲学,力图从哲学中获取力量。 ?人往往要吃了苦才会感到 大的乐吗?神存在吗?灵魂存在吗?中世纪哲学由 ,哲学成为神学的奴仆,以信仰为中心,讨论世界和人生的根本问题。 《西方哲学史讲义?中》——从性灵的觉醒,到认识的反思?单册简介:我知道什么?怎样才能获取真正的知识?近代前
AJ艾耶尔是英国著名哲学家,逻辑实证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曾师从哲学家赖尔和石里克,是维也纳学派的成员之一。英国哲学界称他在现代哲学中的地位仅次于罗素。 《二十世纪哲学》是艾耶尔1982年出版的一本重要著作,他打算把这本书写成罗素的《西方哲学史》的续篇。《二十世纪哲学》从问题史的角度出发,全面深入地评价了20世纪西方哲学重要流派的观点,同时对于西方哲学史上长期争论的一些重大问题,以及20世纪西方哲学的发展特点,具有广阔的视野和独到的看法,值得每一个从事哲学研究、特别是西方哲学研究的细读。
1908年,英国古典学家、数学史家希思(Thomas Heath,1861—1940)在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其从古希腊文翻译的《几何原本》英译本,并附上了译者大量的评注,1926年推出修订本。1952年,大英百科全书出版社推出的 丛书“西方世界的伟大著作”(Great Books of the Western World) 1卷,依次收录了:欧几里得《几何原本》,《阿基米德著作集》,阿波罗尼奥斯《圆锥曲线论》,尼科马霍斯《算术入门》。其中《几何原本》的原文即是依据剑桥大学出版社希思的英译本重新排印的,而不收希思的大量评注。本次影印依1952年百科全书版,因为该版就只有《几何原本》的经典原文;而希思的大量评注对一般读者来说,价值不大。陕西科技出版社兰纪正、朱恩宽和商务印书馆张卜田的汉译本都是依希思的英译本转译。
启蒙运动是17-18世纪一场资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文化运动,是继文艺复兴后的又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其核心思想是 理性崇拜 。启蒙运动三书(函套共4册),涵盖伏尔泰的《哲学书简》,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上、下),其中, 《启蒙运动三书 哲学书简》,开启法国启蒙运动的重要论述,想认识启蒙运动者,不可不读。《启蒙运动三书 哲学书简》,是伏尔泰于1726年至1729年被迫流亡英国时,考察英国政体,研究洛克的唯物经验论和牛顿的自然科学以及他的见闻所得的心得而写成的一本不朽名著。全书共25封信,分别讨论了英国的宗教信仰,介绍了英国议会制度与政体结构,赞扬了英国的商业成就,评述了英国哲学家和科学家,叙述了对英国文学的看法等等,成为当时法国进步青年的启蒙读物,以及当时资产阶级反
《加缪手记》收录了加缪1935年5月到1959年12月之间的手记,是了解加缪及其思想不可或缺的重要记录, 是理解其创作的关键。他在手记中简明扼要地写下了他的读书杂感、生活随想、情感波动,以及多部作品的创作灵感,其中充满了精彩动人的哲学思考。 书信手记 能凸显与呈现一个人内心的诸貌与真实,阅读加缪的手记,我们 能全面地了解这位被称为“以睿智与热诚,阐明了我们时代良知”的伟大创作者的心智与情感。
该书是德里达2002—2003学年的课程讲义,也是德里达生前 一次讲课的内容。在这一卷讲义中,作者延续了 卷对于野兽和主权者问题的思想史考察,但将注意力聚焦于两个文本之上——海德格尔的《形而上学的根本问题》和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通过来回对读这两个貌似没有多大关联的文本,德里达考察了孤独状态、世界、暴力、无聊和死亡之间的关系,它们影响着人和动物的不同存在方式。作者向读者展示,海德格尔对于“无聊”的存在论考察为鲁滨逊的故事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启发,而笛福的小说也为重新探讨海德格尔的思想打开了一个新的角度。德里达在生命末期对死亡、他者等问题的思索,及其与布朗肖、列维纳斯等思想家的对话,为人们理解当代法国思想以及人与动物的关系提供了 珍贵的参照系。
\"治古希腊哲学, 难的或是前苏格拉底时期,因为那时的哲学家大多没有专著,流传下来的都是语录残篇,如同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学说。柏奈特的《早期希腊哲学》,不仅是英语学界该领域而且至今仍是 为基础的一部文献汇编和研究著作。此书既包括了前苏格拉底主要哲学家著作残篇的英译,也对其作了简明的系统考证、解说和研究。此书, 已有学者在翻译。 该书1892年首版,1908年二版,1920年三版,1930年的第四版成为经典版本。本次即影印Macmillan出版公司的1930年版。 \"
康德的《实践理性批判》初版于1788年;德国费利克斯?迈纳(Felix Meiner)出版社“哲学丛书”38卷《实践理性批判》,由新康德主义代表人物福尔伦德(Karl Vorl?nder)编辑,其1929年第9版成为一标准学术版本。本次影印据迈纳出版社1929年版的1959年重印本,除目录和索引外,正文部分共188页。人民出版社推出的邓晓芒、杨祖陶译本据迈纳出版社1974年重印本,其边码亦是到188。
本书是叔本华的主要哲学著作, 卷分为五个部分:一是“世界作为表象初论”,主要研究服从充足根据律的表象、经验和科学的客体,它们构成了一个表象的世界;二是“世界作为意欲初论”,主要研究意欲的客体化,它构成了一个意欲的世界;三是“世界作为表象再论”,内容是关于理念和艺术的客体,它构成了一个理念的世界;四是“世界作为意欲再论”,主要研究生命意欲的肯定和否定,它构成了一个伦理的世界;五是附录,康德哲学批判。第2卷是对 卷前四部分内容的补充,分50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