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时,修行者应当觉知到他正在行走,坐下时,修行者应当觉知到他正在坐下,躺下时,修行者应当觉知到他正在躺下 无论身体是何种姿势,修行者都应当对此有所觉知。如此修习,修行者才能观照内身,直入正念,安住其中
《禅者的初心》 禅者的心应该始终是一颗初心,不受各种习性的羁绊,随时准备好去接受、去怀疑,并对所有的可能性敞开。只有保持这样的心,我们才能如实看待万物的本然面貌,在一闪念中证悟到万物的原初本性。 铃木俊隆禅师用很简单的语言,从日常生活的情境切入,阐明如何在生活中保持初心,实现禅心。本书指导人们如何修行,说明何谓禅生活,禅修是以何种态度和了解为前提的,并且鼓励读者活出自己的真实本性。 我们必须抱着初学者的心,放开一切执著,了解万物莫不处于生灭流转之中。修行的目的就是要始终保持这颗初心,归复清净的生活方式,超越一切的得失心以及名利心。 《禅者的初心 2》 铃木俊隆禅师的本演讲辑录《禅者的初心》,使禅师的语汇“初心”一辞变得通俗普及。三十年后,禅师的弟子及畅销书作者爱德华·艾思比·布朗从他
芒鞋踏破,何只在道人脚下, 江湖无限,何只在云水生涯, 只要您能行于足下、另换只眼,就自有一番风光现于当前。 本书所写的种种缘于作者这些年在中国大陆、日本的游历,普通人眼中的山河大地,更是禅家眼中的境界现前。 从泸沽湖的独特骄傲,到蒙古草原的深远寂寥;从青藏高原的让人敬畏,到长江三峡的流逝之叹;从日本秋枫的绝代风华,到京都古寺的寂静;从隐于台北闹市的小茶室,到隐于阳明山的食养山房……虽然是不同的际遇与风景,却都有着生命的触发,也印证了过往所契的真实与虚妄,而无论所写是人文、是禅思,更都不离那如斯面对的行者基点,也愿有心人在看似抒情的笔调中,仍可体得这宗门如实锻炼的本质。
佛教从汉末传于中国,至唐朝达到鼎盛。唐太宗李世民特别重视佛教,将它的地位置于儒教之前,并提供巨额资金,调集全国佛教界的精英人士,全力支持玄奘完成了佛经翻译工作。女皇武则天登基后,更是信重佛教,竞不惜万金之躯,以弟子礼,跪迎神秀、慧安等高僧。由于历代君王推重、礼敬佛法僧“三宝”,所以唐朝的政治家、文学家、艺术家大都精通佛法,如王维、白居易、刘禹锡等,虽是俗家弟子,悟境不在一般高僧之下。他们的艺术成就,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从佛经中汲取的灵感。他们将禅的空灵和诗的意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铸就了各自艺术生命的辉煌。不仅文人学佛,高僧也同样学文,所以大唐二百余年,涌现了众多诗僧、画僧,留下了许多流传千古的佳作。 至宋代,佛教不及唐朝鼎盛,但佛家文化仍很繁荣,文人学佛、高僧习文的风气仍上追
生死,企盼生命是人类孜孜以求的梦想。莲花生大师所著《奥妙喜怒佛慧自度密法大成》以其深厚的佛教文化底蕴和极具神秘意味的独特视角,为我们展示了生命延续时所呈现的种种奇异景象。通过对这一密法的感知和观修,可以深切领悟载负我们智慧的生命与我们引以自豪的智慧,是一样的神奇,一样的不可思议。 《藏传佛教宁玛派(度亡经全译本)》编者祁正贤将莲花生大师的这本密法翻译成汉文,尽管书中许多篇目都是用来教诲那些在我们看来已经死去的人的偈言,但对活在今天的人看来,依然有着许多值得思考的东西。
1920年8月,年轻的瑜伽行者帕拉宏撒?尤迦南达踏上了斯巴达号客轮,开始了长达30余年的西方之旅。自此,来自东方的古老智慧、探索人类生命奥秘的克里亚瑜伽照亮了整个西方,解救了无数迷茫的心灵。 本书是他在1946年出版的自传,以幽默轻松的笔调、一连串生动有趣的真实生活故事,描绘出文学史上罕见的一位开悟圣人生平的体验及内在的情感世界。此书曾荣登1997年《洛杉矶时报》书排行榜,被译成19国文字,成为公认的现代灵性书籍中的经典。 本书是为纪念尤迦南达大师逝世60周年推出的中文典藏版,采用双色印刷,保留了原作的大量图片,注释详尽,更便于阅读理解,是经过精心审校和修订的版本,同时不失原作的思想精髓,读来令人感觉如同亲聆尤迦南达大师轻声讲述。
刘曼著的《魔杖与阴影》是 系统研究英国人类学家弗雷泽巨著《金枝》及其在西方影响的论著。全书以西方对《金枝》评价迥然的两个词——“魔杖”与“阴影”为线索,考察弗雷泽的思想渊源与学术旨趣,探究《金枝》的主题观念、表现方式、巨大影响,较全面的呈现了《金枝》在西方的接受境遇。对神话学、人类学等领域研究者有参考价值。
这是一本关于人生哲学的通俗读物类书籍。 作者吉杜·克里希那穆提告诉我们,当人们没有了自我,就会有美、寂静和空间。那时,那种来自于慈悲的智慧就会透过大脑而运作了。智慧就是去了解或者发现什么是爱,和思想、聪明知识没有任何关系。本书关于慈悲的智慧展开了丰富的阐述和诠释,告知我们拥有了智慧,智慧就会伴随着爱和慈悲,就会成为一个完整的人,你就会成为自己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