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镜录》又名《心镜录》,是五代宋释延寿(904-975)的著作。全书多达一百卷,详述禅宗祖师的言论和重要经论的宗旨,并删去了繁杂的文字,呈现全部佛法的精要。全书分为三章,计八十余万字。第.一卷至第六十一卷之前半部为 标宗章 ,内容为 立正宗明为归趣 自第六十一卷后半部至第九十三 卷为 问答章 ,内容以 申问答用去疑情 为主;第九十四卷至*百卷为 引证章 ,内容为 引真诠成其圆信 。所谓 正宗 ,即 举一心为宗 ,此一心宗, 照万法如镜 。 延寿是法眼文益的嫡孙,法眼在《宗门十规论》里鼓励参禅的人研究教典,有颂云: 今人看古教,不免心中闹,欲免心 中闹,但知看古教。 都是针对当时的禅师们轻视义学落于空疏的流弊而发,延寿编集《宗镜录》的动机,当然渊源于此。 唐末以后禅宗产生许多流弊,释延寿编纂《宗镜录》的用意
大圆满法是佛法中的精髓,犹如无价之摩尼宝,是 轮回涅槃的究竟之法,而大圆满前行则为其登堂入室之阶梯。其内容是以吉美林巴大师所作的“不共前行”,和他的弟子多竹钦一世所撰写的“共同前行”,两大主轴合而为《大圆满龙钦宁体能显遍知妙道前行仪轨》,也就是通称的《大圆满前行》。大成就者巴祖仁波切为利益后世行者,特别阐述“大圆满前行”,而成《普贤上师言教集》,作者即根据此《普贤上师言教集》及宜阔嘉扎仁波切的释义而讲述,于一九九六年完成初稿,后又参考阿格旺波尊者的《前行备忘录》等前行释论及资料,形成较完整之论述。
《菩提道次第广论》(汉传佛教简称《广论》)是宗喀巴大师45岁时所撰的一部佛学巨著,这部论著概括了所有佛语之心要,涵盖了龙猛和无著二大菩萨之道轨,囊括趣往种智胜士之法轨和三种士夫所有行持之次第,是藏传佛教最重要的理论著作之一。因此《菩提道次第广论(白话本)》编者们在翻译这部论著的过程中,怀着万分崇敬的心情,一边学习一边翻译,严肃认真,细心谨慎,逐句领会逐句翻译。历时6年锲而不舍,终于完成了这部盖世巨著的汉译工作。使这部《菩提道次第广论(白话本)》的译稿语言通俗,且基本保持了原文的特色。
这部经典系统地概括了显密的菁华,书中的每句话都能够无限展开来讲述几天。不过每个人的基础不同,修行层面亦不同,对书中内容的理解也会有深有浅。加之现代人生活节奏较快,所以我就打消了写大部头论述的念头,选择用最为简单概要的语言把“心要”直译出来,而直译*的好处就是避免个人的见解色彩蕴含其中。这种古文和现代文对译的形式,能够给读者一个更为宽松自由的学习空间。 这本直译可作为工具书使用,针对修习准提法的相关问题,在书里几乎都能找到答案。亦可作为课本每天来读一遍左页的原文,有不懂得地方看右页的白话直解,也不失为修行的一种方便法门。
在中国文化中,《金刚经》是影响非常大的一部佛经。千余年来,不晓得有多少人研究《金刚经》,念诵《金刚经》,因《金刚经》而得到感应,因《金刚经》而悟道成道。 《金刚经》在学术的分类上,归入般若部,昕以叫做《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什么叫般若呢?致上说,大智慧就叫做般若。 所谓般若智慧不是普通的智慧,是指能够了解道、悟道、修证、了脱生死、超凡人圣的这个智慧。这不是普通的聪明,这是属于道体上根本的智慧。所谓根本的智慧,就是超出一般聪明与普通的智慧,而了解到形而上生命的本源、本性。这不是用思想得到的,而是身心两方面整个投入求证到的智慧。
本书是研究印度早期佛教律制与信仰的学术专著。作者依据翔实的文献资料和碑铭材料,对印度早期佛教僧团的净法与佛塔信仰做了深入的梳理与研究,指出所谓净法是佛教僧侣的行为准则,主要涉及衣食两方面。印度佛教的部派分裂即导源于对净法理解掌握上的诸多歧异。作者还通过对有关佛塔信仰各方面的深入探讨,认为在传统习俗影响下,佛塔信仰逐渐成为佛教的信仰形态之一,也日渐成为理解部派佛教的途径之一,它对大乘佛教的产生有一定的影响。
在中国及东南亚、东北亚广泛流传着观音菩萨信仰和观音菩萨修持法门。观音菩萨是慈悲的化身,普度众生,有求必应,常救人于危难,被世人虔诚地供养。 观音菩萨修持法门很多,本书从简易的求观音、拜观音到较为深邃的《楞严经》观音菩萨耳根圆通法门及《心经》的照遍五蕴皆空法门都有详尽的介绍,步骤清楚,思路清晰,很适合修学。 通过本书的指引,读者修习不同的法门会得到不同的感应和利益。
大圆满法是佛法中的精髓,犹如无价之摩尼宝,是 轮回涅槃的究竟之法,而大圆满前行则为其登堂入室之阶梯。其内容是以吉美林巴大师所作的“不共前行”,和他的弟子多竹钦一世所撰写的“共同前行”,两大主轴合而为《大圆满龙钦宁体能显遍知妙道前行仪轨》,也就是通称的《大圆满前行》。大成就者巴祖仁波切为利益后世行者,特别阐述“大圆满前行”,而成《普贤上师言教集》,作者即根据此《普贤上师言教集》及宜阔嘉扎仁波切的释义而讲述,于一九九六年完成初稿,后又参考阿格旺波尊者的《前行备忘录》等前行释论及资料,形成较完整之论述。
大圆满法是佛法中的精髓,犹如无价之摩尼宝,是 轮回涅槃的究竟之法,而大圆满前行则为其登堂入室之阶梯。其内容是以吉美林巴大师所作的“不共前行”,和他的弟子多竹钦一世所撰写的“共同前行”,两大主轴合而为《大圆满龙钦宁体能显遍知妙道前行仪轨》,也就是通称的《大圆满前行》。大成就者巴祖仁波切为利益后世行者,特别阐述“大圆满前行”,而成《普贤上师言教集》,作者即根据此《普贤上师言教集》及宜阔嘉扎仁波切的释义而讲述,于一九九六年完成初稿,后又参考阿格旺波尊者的《前行备忘录》等前行释论及资料,形成较完整之论述。
释迦牟尼佛相较于同时代的其他老师们,他的伟大成就是只有他指出了人类有将“显现”与“空性”分开的偏好,事实上,这是我们面对的基本问题。与佛陀同时代的其他老师们对外表原因而感到兴奋时,只有佛陀发现了产生痛苦的真正原因。其后,佛陀的追随者依寻他的传统,继续澄清阐扬这个观点,其中伟大的龙树和无着所作的非凡论著,深刻地阐明这条道路。这两位令人惊叹的大师出现在地球上,佛教认为我们人类至少还有些功德。在现代这个相对物质化、相对关爱自己、全心注意自己,并且极为忽视关怀他人的时代中,彭措郎加堪布却能精勤努力地讲解这些大师的著作,并经过整理成这本《入中观论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