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收入的系列文章,其中有对于“反封建”“平等”这类“关键词”在历史文化进程中演变过程的分析,但 主要的是对传统社会与文化本身的结构性研究。笔者不满于过去流行的“租佃神话”和“宗族神话”,主张在社会—经济分析与思想—文化分析的综合与融会中把握传统时代真正具有规定性的那些规则,跳出“反儒”与“尊儒”对峙的传统观之争,在社会结构上摆脱大共同体本位的传统桎梏而走向公民社会,在文化—象征符号体系中主张“西儒会融,解构法道互补”,以“穷则兼济天下,达则独善其身”的人格资源与民主宪政—人权保障的现代制度安排来消除那种专制制度下强权—犬儒互补的人格弊病。 《传统十论》此次再版,在原有的基础上,新增了增订版序言及两篇附录(《关于“西儒会融,解构法道互补”的讨论》《瑞士之路》),订正了原有版
本书全景呈现了新芝加哥学派场景理论的形成、发展以及国际研究新进展。场景提供一个框架,阐明在不断扩大的生活方式多样性中,文化消费与生活方式对城市发展的意义,并为城市文化研究提供了新视野。 书中提出的 场景营城 概念,是对新时代中国城市创新发展的一种观察与思考。以场景营造城市,一个个场景叠加与串联,不断增强城市的宜居、舒适和愉悦性品质,并把这种品质转化为人民群众可感可及的美好生活体验。
《疾病的隐喻》一书收录了桑塔格两篇重要论文:“作为隐喻的疾病”及“及其隐喻”,桑塔格反思并批判了诸如结核病、、癌症等如何在社会的演绎中一步步隐喻化,从“仅仅是身体的一种病”转换成了一种道德批判,并进而转换成一种政治压迫的过程。文章最初连载于《纽约书评》(1978年),由于反响巨大,此后数年中两篇文章被多次集结成册出版(最近的一次重版是在2001年),成为了社会批判的经典之作。
\"《观念与生活: 1500年以来西方社会的儿童与童年》一书探究了童年观念与儿童实际经历之间的关系,并追溯这一关系在500年来的流变。本书作者休·坎宁安讲述了关于童年观念发展的引人入胜的故事,它涉及从文艺复兴时期到当代的学者们如何思考童年,包括洛克、卢梭、华兹华斯、弗洛伊德等,并展示了随着时间的推移西方社会在理解和评估童年的方式上所存在的巨大差异。此外,本书还介绍了20世纪后童年的状况,尤其是对虐待儿童的历史讨论,详尽论述了生活在志愿组织或政府设立的机构中的儿童经历,他们因失去双亲、遭受遗弃、无家可归或犯罪而被纳入这些机构。 本书是儿童史研究领域的经典入门书籍,对家庭史、社会史和教育史研究者,政策制定者以及任何对儿童生活与教育感兴趣的读者都具有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