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是费孝通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讲授 乡村社会学 的讲稿,它尝试回答了 作为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社会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社会 。它不是对具体社会的描写,而是作者结合自己的见闻,从日常生活、规矩礼数、历史渊源等诸多方面,讲述了形成乡村人生活现状及其背后的原因,提炼出如 差序格局 礼治秩序 长老统治 等概念,让读者由此更好地理解具体的乡土社会、乡土文化,以及这个长期影响、支配着中国乡土社会的独特运转体系。
本书是一本全面论述问卷设计的权威手册。全书分作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给出了问卷设计中设计者需要注意的总体性的概念框架;第二部分从第一部分出发,分章论述了题项设计需要注意的主要问题;第三部分则将问卷作为一个整体,阐明了问卷中题项安排的要旨。 本书层次分明,是实用性和理论性高度综合的产物。实用性体现在作者就每一类的题项,以及问卷整体需要注意的各主要事项的提示中,而理论性则体现在保证提示有效的理论根据。在突出实用性的同时,作者的理论思考也深深地融入到具体的建议当中了。 因此,本书既适合作为一本适用手册,作为问卷设计者的常备参考,也适于作为问卷设计理论研究的踏脚石。
网上信息的劣质化必然导致我们注意力的退化。当我们将自己注意力寄托于那些不费思考的信息,从文字时代退化到“读图时代”之时,就很难再愿意启动我们的思维器官去辛苦地思考从文字间流出的思想。外久而久之,我们的注意力就只能调动起“无所用心”的感官去辛苦地思考从文字间流出的思想。久而久之,我们注意力就只能调动起“无所用心”的感官去从事在网上的“浏览”活动,一种仅仅是为了“打发时间”的信息消费,而少有“深度的阅读”和思想的创造。 本书是一本以社会学知识分子为读者对象的学术论文著作。本期刊自开办之初,以轻松、休闲、高雅为独特定位,其清闲新的风格,平实的文风,亲近读者、贴近生活、关注民生的内容特点,很快为读者所接受。本书为总第21辑,本辑在保持原有风格的基础上,更加丰富了关于社会学方面的知识
本书汇集了 ·本雅明关于艺术研究的三部经典名篇,包括《摄影小史》《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1935—1939)》和《爱德华·福克斯——收藏家和历史学家》。本雅明终其一生的理论努力就在于根据当时社会生活的变化去阐释和解读精神生活中已经和将要出现的嬗变,这也是本书的核心所在。
《合作的进化(修订版)》是行为领域的经典之作,主题是合作的产生和进化。作者罗伯特·阿塞尔罗德以组织的两轮“重复囚徒困境”竞赛为研究对象,结果发现在两轮竞赛中胜出的都是很简单的策略“一报还一报”。这一策略简洁明晰,具有善良性、宽容性、可激怒性和策略性,其出色的竞赛表现为我们了解个人、组织和国家间合作的产生和进化提供了积极的前景,其结论在社会科学的诸领域产生了广泛深刻的影响,被广泛征引。
孟凡胜*的《徽州水利社会研究--以新安江流域 为中心》研究的地理范围主要是徽州的新安江流域。 新安江一水东流,集柬了徽州*大盆地内的诸条水系 ,形成了一条*为重要的内外联系通道,人流、物流 和信息流通过这一通道实现了交换。新安江流域作为 徽州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和地理等方面的核心区域 ,在徽州历史发展变迁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 这历史的长河中,徽州人逐水而居,围绕着诸种水利 趋利避害,不断调适,因应作出了不同的选择,包括 传统的渔、樵、耕、读四种生产和生活方式。其中, 渔、樵、耕与水利密切相关,读则跃然而出,缠绕其 间,*终错综集合成徽州历史上*具特点的 隐士 文化。大隐隐于朝,中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徽州 众多的 隐士 ,走出徽州,与水产生了*多的社会 联系,小徽州与大徽州的 隐士 们内外连接,上
本书从现象学的基本原理出发,阐明了现象学哲学理论中的“意向性、悬置、现象学还原、想象变更和综合”等重要概念,在此基础上提出一套现象学研究及资料分析的方法:阅读现象学文本——聚类和主题化——构建一份个人体验的纹理描述——通过想象变更构建一份个人体验的结构描述——形成代表整个群体体验的意义和本质的普遍描述——研究回顾与总结。此外,本书展示了对“失眠”“焦虑”“渴望”“愧疚”等体验的现象学研究案例,以示范如何将现象学研究方法与具体的生活世界相结合。作者简介:克拉克· 穆斯塔卡斯(Clark Moustakas)底特律人文研究中心的主席,辛辛那提联合学院心理学资深顾问和核心教师成员。他作为个人和心理学家的成就反映在他基于心理学、哲学、教育学以及文学的视角、价值和观念的研究和著作中,它们支撑、充实和深化了
发展问题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备受人们的关注和思考。《当代社会发展观导论》以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为指导,立足于全球发展的宏大背景,既依托于又不拘泥于各种具体发展理论和实践,尝试以哲学的方式对社会发展观的基本问题,诸如发展本质、发展理想、发展道路、发展规律、发展代价、发展目的等进行一种前提性批判与反思,力求在此基础上为社会发展确立合理的价值坐标和意义支撑,为各种具体发展问题的解答提供可行、可鉴的理论框架和运作思路。阅读此书,你会对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蕴涵的当代价值,社会理想构建的合理与否对于人类历史进程的影响,社会规律存在形式和作用方式等的性质和特点,社会发展道路选择的统一性与多样性,社会发展的人为性与为人性的辩证统一等问题有更深层的理解和思索。
《社会责任读本》旨在做社会责任的宣传者。全篇语言通俗易懂,笔调客观生动,将理论和实例紧密结合,深入浅出地探究了社会责任的概念、发展历程、适用对象、应有之义、战略管理等问题。
郑少东*的《行动的自我与身体--吉登斯生活政 治研究》旨在从政治哲学的角度勾勒出生活政治的学 理基础,探索、还原和评估其政治思想体系,横向展 现生活政治与其他当代政治哲学的交锋论争,纵向把 握其前后思想嬗变的缘由,将其内在的思想理路与理 论问题勾勒梳理出来。作为一种向生活转向的政治哲 学,生活政治以自我和身体为基点,借助情感民主的 自然力量,通过对话民主的设想预示了社会发展中新 的政治动力,设计了全球性政治共同体的未来,为当 代政治哲学的生活转向提供了建设性的路径。
本书反映了“社会”建设的不同层次与维度,即作为互动的行为模式的维度,作为“社会系统”的维度以及整个社会的维度。这些不同维度的“社会”建设反映了西方社会从古典到现代乃至当代的变迁过程。当代中国社会是一个前现代、现代与后现代多种成分同时并存的断裂社会,要在同一个时代让不同社会成分的诉求之间达成妥协,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考虑到中国社会的复杂现实,不可能想像单凭哪一个理论流派就能对其加以解释并解决现时所面临的问题。因此,了解西方现代社会的发展历程、现状及其运作逻辑,协调现代性命运的休戚与共和历史差异之间的张力,对于中国建设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