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 在中国社会中一度是使用频率极高的名词,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中国的单位组织:资源、权力与交换》一书依据问卷抽样调查数据,对中国城镇社会中的 单位 进行了深入研究。从宏观和微观层面分析了 单位组织 在本质上不同于一般工作组织的诸多方面,探讨了在中国的单位组织内,资源是怎样形成和分配,权力在资源的形成和分配过程中怎样产生,资源和权力怎样制约和规范人们的社会行为,以及在单位组织中人们的服从行为又怎样与资源、权力相交换。 进入21世纪以来,虽然单位的定义和覆盖范围有了很大变化,但其作用和影响却持续存在,在一定程度上依然可作为理解衍生中的各类组织体系的参照系。通过对 单位 的分析和探究,可一窥组织机构中的作用发生机制,以及个体与群体心理,从而收获理解中国社会和社会结构的相关视角。
《链接》是《爆发》的作者,艾伯特-拉斯洛 巴拉巴西的成名之作,同时也是复杂网络的奠基之作,社交网络的入门之作。巴拉巴西之前,随机网络理论一直者我们的网络思维,是巴拉巴西个证明了,我们不是生活在随机世界
《社会学入门:了解自我 影响他人的82个社会学知识》每个人都身处社会之中,可真正了解社会学的人并不多。你可能也想过这些问题:社会究竟是怎样产生的?人与社会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为什么说没有人能活成一座孤岛?为什么会有性别歧视?周围的人怎样影响我们的决策?其实,这一系列的思考与追问都是社会学研究的问题,我们熟悉的生活场景背后潜藏着诸多社会学知识。本书从社会学的发展史着手,结合常见的生活案例,深入浅出地诠释了诸多经典社会学原理,让读者在轻松顺畅的阅读中,系统地了解社会学,将身边发生的事情与宏阔的社会空间联系起来,培养读者独立思辨的能力,学会像社会学家一样思考问题。
本书以框架概要的表述方式,归纳法国组织决策分析学派的基本理论思路和推论方式,将其整体面貌呈现于读者面前,希望读者从中可以看到组织社会学的一个学术领域得以深入开垦的重要方法,以及它对当代中国社会与组织转型研究带来的重要启发。
女性主义的理论千头万绪,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在全人类实现男女平等。 李银河在这本《女性主义》中,对女性主义理论、女性主义运动、女性主义流派等思潮进行了条分缕析的梳理。如果想要了解女性主义却不知道从何着手,李银河老师这本书可以帮助读者建构一个坚实的理论框架。
让·鲍德里亚(Jean Baudrillard),法国现代社会思想大师,知识的“恐怖主义者”,是后现代主义理论思潮中占有重要地位且有世界影响的思想家。他在“消费社会理论”和“后现代性的命运”方面卓有建树。他的理论目前正深刻影响着当代的文化理论以及有关传媒、艺术和社会的话语(电影《骇客帝国》主题和基本背景就来自鲍德里亚的哲学思想)。 《消费社会》是鲍德里亚早期的代表性著作,对国际哲学、社会学以及新兴的文化研究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被公认为该主题的最重要经典之一,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学、政治学、文艺学以及相关领域,该书亦是最流行的教学参考书。 在这本书中,鲍德里亚将政治经济学批判理论、符号学理论、精神分析理论等整合在一起,形成了消费社会批判理论。鲍德里亚指出:与过去将消费看作经济活动中的一环不
《链接》是《爆发》的作者,艾伯特-拉斯洛·巴拉巴西的成名之作,同时也是复杂网络的奠基之作,社交网络的入门之作。巴拉巴西之前,随机网络理论一直主导者我们的网络思维,是巴拉巴西第一个证明了,我们不是生活在随机世界里,真实网络是无尺度的。巴拉巴西在书中追溯了网络的数学起源,分析了社会学家在此基础上得出的研究成果,最后提出自己的观点:我们周围的复杂网络,从鸡尾酒会、恐怖组织、细胞网络、跨国公司到万维网,等等,所有这些网络都不是随机的,都可以用同一个稳健而普适的架构来刻画。这一发现为我们的网络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虽然《链接》写于十年前,但这本书的精神到现在丝毫没有褪色。它带给了我们一种整体的、关联的、系统论的审视世界的方式,使我们不仅仅将视野局限于孤立的单元。广泛存在的链接是从简
在过去,空船航行时,船民一般会用压舱石来降低船只重心,以保持船体稳定。而在我国的政策语境中, 三农 无疑就具有压舱石的地位。作者认为,我国现阶段的城镇化发展,除了继续将主要资源投向城市建设和产业升级,同时还要将乡村建设成为现代化的大后方,以应对我国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震荡,从而确保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在本书中,作者结合自身多年田野调查的经验,紧紧围绕 三农 问题中的城乡关系、土地制度、农民工流动、社会治理等方面展开讨论,提出一套符合国情、农情的方案,以期建设面向未来的乡村。
名校毕业、事业有成的女性,从未想过成为全职妈妈,却在孩子出生后,牺牲自己的职业生涯,当了支持子女与丈夫的家庭主妇。当她们想要重返职场时,是否可以回到当年的顶尖工作? 两位美国社会学家采取田野追踪访谈的方式,试着深入女性离开职场与重返职场的心路历程,从女性选择重返职场的策略,探索工作对于女性的意义。她们如何向自己年轻时的事业理想妥协?又如何在工作的选择上兼顾家庭与个人生命价值?作者从这些过来人的生命历程中,反思善待女性与家庭的职场环境该如何安排,制度该如何设计,社会观念又该如何改变,借此指出一条可能的实现路径。
本书收录StephenM.Stigler的22篇论文,主要关于统计的发展历史,同时涉及统计思维、统计标准与统计检测等诸多方面。本书特别关注统计学史的两个方面。首要的方面包括了概念性的问题,这些问题出现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领域对数据的解读上,非常艰深难懂。另一方面是数学方法问题,具有相当的技术复杂性,出现在对概率模型的建立和运用中。我们需要用这些模型来明确对不确定性的描述,否则无法判断结论及预测的可靠性。 全书共分为五个部分。部分讲述皮尔逊所受到的挑战,接着探讨凯特勒在1831年为赋予个体集合的平均值意义而做出的努力。第二部分主要介绍高尔顿的观点以及一些相关观点的进展。第三部分回顾的是更久远的17世纪,以及什么是数理概率在科学问题分析中的早应用。第四部分关注的是“发现”在两个层面上的问题:“发现”作为
《打开密钥: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为《走进现实: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大众化》系列丛书中的第三本,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相关论述为依据,阐释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内容及其对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历程的指导作用。 本书是 十四五 国家重点出版物规划《走进现实: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大众化》丛书的第一卷。丛书是紧密联系现实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大众化科学读本,说理透彻,时代性强。丛书分为八册,分别从马克思主义导引、科学实践观的整体原则、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内在意蕴、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正确认识资本主义、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从社会主义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等八个方向展开解读,阐释马克思主义清晰的发展脉络及对未来马克思主义的展望。从历史、理论和现实结合的高度,以恢弘的理论视野、深刻的理论论证、清晰的发展
《从故事到知识:政治社会学观察》汇集了张静教授近年来的研究精华,反映了她以中国实践为基础构建普遍化社会学方法的学术探索。在本书中,中国经验不再是某种通行理论的例外,而是具有一般意义的知识起点。中国的社会变迁不仅折射出本土的文化、历史和政治特征, 揭示了值得严肃对待的社会学知识。 作者强调,问题的提出是研究的关键,“做什么”比“如何做” 重要。书中的多个案例研究,深刻展示了她的政治社会学观察视角:燕京社会学派的独特性、个人与组织关系的隐性变化、基层政府对微观制度环境的影响、互不信任的民间群体的合作等。这些分析不仅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复杂性, 为普遍化的社会学知识奠定基础。因此,本书是阅读中国的一扇理论窗口,为中国故事进入 社会科学知识体系提供了崭新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