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霓虹灯外》是一部系统研究近代上海市井生活的著作,在城市史、上海史、社会生活史等领域有着无法回避的地位。*部 寻求都市梦 梳理了近代上海城市发展转变的过程,分析了民国时期上海各社会阶层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层次,并以人力车夫为例,描摹了移民群体在当时的生存状态。在第二、三部 立锥之地 和 上海屋檐下 ,卢汉超以细致的笔触再现了上海棚户区及石库门里弄的生活场景,对上海中下阶层市民的居住空间和日常生活进行了深入的叙述和细致的描摹,为我们展现了一幅近代上海市井生活的 清明上河图 ,全方位体现了传统力量在市民日常生活中的非凡韧性。
人工智能正在打开潘多拉魔盒。事实上,每一次划时代的技术浪潮,都粘满了“盲目乐观”的羽毛。 虽然结束了二战,但也形成了对人类存在的巨大威胁;互联网虽然极大地拓展了人类的生活边界,但越来越多的人反而经历着时空坍缩;人工智能虽然使得机器变得越来越人类友好,但人类反而像是沦为了机器的附庸……本书中,熊培云以 为思绪的起点,进而延展到互联网构建的新型文明,及至近年来欣欣向荣的人工智能,系统、广阔地分享了自己近年来的思考。试图在科技一往无前的当下,唤醒“人何以为人”的意识;唯愿科技与人文,各执半轮明月。
本书从宏观角度分析了现代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并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立意高远,观点新颖。书中,作者提出了 E文明 的概念。E文明也可以叫石油工业化文明,指20世纪之后,以化石燃料为动力的、全球互联的超能量级大工业社会。作者从文明的形态和运作模式,文明发展的能量来源,社会复杂化、地域时空和文明系统的反馈环以及人类对文明和自然界的管理等方面,深入探讨了前工业社会文明和E文明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发展模式。 20世纪之前的人类文明是循环的,原材料采集、生产加工过程和废弃物排放基本都可以在当地完成,文明发展的动力是当代能源,材料取之于自然,终也回归自然,经济体量受自然资源限制,人类对自然界干预较少。而E文明是线性的,人们在一端输入巨量原材料,在另一端提取产品并排放废弃物。原材料不再局限于当地,而
《何柳青青:陕甘交界村庄志(1895-2015)》以陕甘交界的子午岭右侧泾水支流区域的一个具有浓郁陇东文化和红色革命传统相结合、以古代边疆和今天中土相结合的小村庄为个案,以村庄120年的历史发展为时间段,以村庄从无到有、从有到空为主脉,深描了这个村庄前三代以土地为生到后三代无土地外出打工的过程。然后以此村与邻县某村对比,分析陕甘宁边区村庄空巢的内因与外因;再与同处老少边穷的云南某村庄空巢对比,分析西北与西北村庄空巢的异同原因;*后则与中国整个陆疆区域多个空巢化村庄案例进行比较,分析边疆村庄空巢对边疆发展不利的原因,提出 小城大村 的边疆村庄发展观点和实现途径。
《伦敦传》是一部呈现伦敦上下两千年的史书。 从正史和民间传说到饮食和消遣娱乐。从黑衣修士会和查令十字街到帕丁顿和疯人院,从威斯敏斯特教堂和圣保罗大教堂到伦敦佬和流浪者,从移民、农民和 到大瘟疫、大火和二战空袭,彼得·阿克罗伊德用恢宏的城市历史、敏锐的观察、无数市民和访客的话语,揭示了伦敦如何在从远古到现代的历史洪流中淬炼成形。
本书介绍了城市发展的演变历程、城市与城镇化发展的总体特点与规律、城市科学的内涵、本质、研究内容、时代使命及其对未来城市发展的作用,提出了未来城市科学学科体系的框架、未来城市发展的理念与趋势、重点领域的关键集成技术及技术对未来城市人们生产生活的改变。深入分析了城市面临的突出问题和深层次原因,详细描述了未来城市紧生态、安全、智慧的愿景,提出了实现未来城市发展愿景的具体路径与政策建议,试图调动广大城市领域工作者的积极性,激发全社会各阶层对未来城市发展的关注和参与热情,为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奠定群众基础和社会准备。本书既是对新中国成立100周时城市科学与未来城市的愿景描述,也是对我国科技与社会发展的科学预见。本书适合城市科学的研究者、管理者、参与者以及关心城市发展的公众参考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