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人三部曲 包含三部社会学作品,即《放不下的手机:你的失控,来自被重装的大脑》《又要上班了:被掏空的打工人,如何摆脱职业倦怠》《激情的陷阱:过度工作、理想工人和劳动回报》。这三本书所探讨的内容均与当下年轻人面对的 时代困境 紧密联系,手机成瘾、工作倦怠、职场选择,每个困境里都折射着普通人为认真生活所付出的巨大努力和为改变自身处境而迸发的无限勇气。作为非虚构领域的 轻阅读 作品,这一系列希望以独特的社会学视角 看见 个体处境,重新讲述当代普通人面对的真实难题,为我们当下快节奏的时代生活多一些精神层面的选择和理解。
20世纪的上海,人们对娼妓业有着各种不同的理解:愉悦、危险、寡廉鲜耻、痛苦的经济选择、关系到 的衰落......娼妓业不仅是妇女在其中讨生活的场所,也是一个隐喻,是表达思想情感的媒介。《危险的愉悦》是一部20世纪上海娼妓业史话,在对史料的追溯与爬梳之外,作者对那段历史进行了创造性重构,跨越了虚构与非虚构文字的界限,将处于失语状态的娼妓重新置于各种历史情境之中,探究她们身上的印迹,从而呈现出人们如何通过“性”这个媒介展开有关政治权力、文化转型、国民性和文化归依感等问题的讨论。 《危险的愉悦》获得美国历史学会琼·凯利妇女史著作纪念奖,这是美国历史学会 将此奖项授予写美国以外地区妇女历史的作品。
《城市形态史》对那些试图了解城市规划发展和物质形态演变的读者来说,是一本非常理想的著作。较高等级的学生也可以从中受益,因为作者对那些老话题的全新阐述,以及作者对笔下城市通过亲身考察而获得的深刻见解都非常具有价值。
作为一项以艾滋病风险群体为研究对象的质性研究,本书主要从主体建构的视角出发,呈现与阐释女性艾滋病风险群体对 疾病 (尤其是艾滋病)的主体建构和实践,并将其与公共卫生等部门针对艾滋病风险群体的艾滋病预防和干预工作进行比较,从而呈现群体内部知识的生产和习得与外部疾病干预工作之间的割裂。
长期以来作者的演讲名闻校园内外。《城市社会学》是作者讲授同名课程之实录。教师常常面临两难:课讲得好,却踌躇授业内容之出版,因为出了书,课就不好讲了。《城市社会学》作者系两栖动物。兼爱讲道与著文。于是只好在《城市社会学》版(2002)问世后不辞辛苦,添砖加瓦,更新讲课内容。七年来的讲学。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城市社会学》之第二版终于出手。
本书由作者发表的有代表性的学术论文修订而成,内容涉及社会工作与社会问题两个扣连性议题(后者为前者之缘起),具体讨论范畴涵盖社会工作本土化问题、青少年问题与社会工作、妇女问题与社会工作、社区问题与社会工作、农村问题与社会工作等。作者认为,社会工作是因应社会问题的有效举措,这种有效性必须基建于本土化之上,而本土化除了价值理念和理论知识层面的探讨,更需要具体到实务领中的弱势群体问题。
20世纪的上海,人们对娼妓业有着各种不同的理解:愉悦、危险、寡廉鲜耻、痛苦的经济选择、关系到 的衰落......娼妓业不仅是妇女在其中讨生活的场所,也是一个隐喻,是表达思想情感的媒介。《危险的愉悦》是一部20世纪上海娼妓业史话,在对史料的追溯与爬梳之外,作者对那段历史进行了创造性重构,跨越了虚构与非虚构文字的界限,将处于失语状态的娼妓重新置于各种历史情境之中,探究她们身上的印迹,从而呈现出人们如何通过“性”这个媒介展开有关政治权力、文化转型、国民性和文化归依感等问题的讨论。 《危险的愉悦》获得美国历史学会琼·凯利妇女史著作纪念奖,这是美国历史学会 将此奖项授予写美国以外地区妇女历史的作品。
《医改红利的制度创新和社会治理:日本经验的启示》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编号71273080)项目研究取得的成果。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背景,围绕当前我国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面临的关键问题,系统介绍日本医改制度变迁及其社会治理的典型经验,采用新制度经济学及比较制度研究方法,阐述了我国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降低不合理用药和不合理检查等医疗浪费、实施保健预防策略应对人口老龄化和慢性病挑战、改善和谐医患关系以及激发和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等五大可释放的医改红利及可“挖掘”的巨大潜力空间。并针对性提出了大部制改革、以医疗保障制度为主线的医疗与医药联动协同发展、激活和调动社会资源参与的释放我国医改红利的宏观和具体的策略建议。
作者多米尼克·斯垂特菲尔德(DominicStreatfeild)翻阅大量解密文件,采访美国中央情报局、英国军情六处的前特工,揭开了隐密的心理操纵术洗脑术的秘密。本书为中情局“情报官书架”,2007年英国的萨缪尔·约翰逊(SamuelJohnson)非小说图书奖五本入围图书之一。
1949年以来,中国高等教育领域出现了一场。新中国高等教育生源开始多样化,以往为社会上层子女所垄断的状况被打破,工农等阶层的子女匿渐占据相当大的比重。基础教育的推广、统一高考招生制度的建立以及重点中学等制度安排共同推动了这一变革的出现。这场虽然不及社会政治那样引人瞩目,却同样意义深远。受教育者本人在实现命运转变的同时,也改变了国家和地方精英的身份构成,传统社会中封闭的阶层关系和结构被改变了。《无声的(北京大学苏州大学学生社会来源研究1949-2002)》(作者梁晨、张浩、李中清)利用1949―2002年北京大学和苏州大学学生学籍卡的翔实材料,《无声的(北京大学苏州大学学生社会来源研究1949-2002)》力图将这一及其成就呈现出来,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