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是马克斯 韦伯著名的作品。在这部作品中,韦伯提出了一个知名的论点:新教教徒的思想影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宗教教徒往往排斥世俗的事务,尤其是经济成就上的追求,但为什么新教教徒却是例外? 韦伯在该书中论述宗教观念(新教伦理)与隐藏在资本主义发展背后的某种心理驱力(资本主义精神)之间的关系。韦伯列举了新教、清教、加尔文教等教徒生活、学习的例子并加以分析得出:资本主义的兴起和成功与新教盛行存在着相互影响的关系。新教入世禁欲主义伦理为资本主义企业家提供了心理驱动力和道德能量,从而成为现代资本主义得以兴起的重要条件之一。
第33辑《单读》由九篇长访谈组成,针对历时性的问题,邀约许知远、郭玉洁、柏琳、杨潇、晓宇、叶三等作者,向不同领域的学者和行动者提问:鍾叔河、戴锦华、景凯旋、罗新、项飙、迈克尔 桑德尔、吕植、劳东燕、崔庆龙、张乔木(思想史万有引力)。 这些问题关乎今日我们置身其中的重重危机,比如互联网上的心理极化、普遍的情绪低落、历史叙事的滥用、精英教育的不公、生态环境的恶化等;也关乎个人如何从小的单位开展重建。在这个 下沉年代 ,相信 提出问题,是一种维持基本尊严的方式 。 本辑单读首次增设漫画栏目,将纸面交给年轻的漫画作者们,表达新一代人的 半自由 生活体验。
万有引力社会议题书系 万相 001号作品。 短短两个世纪,世界就从农业社会彻底转变为商业社会,在这个极度便利、高速发展的消费时代,社会心理和社会文化经历了深刻的变化。市场力量的崛起,也催生了全球社会与政治的多重变革。品牌、大型百货公司、公关和广告的繁荣,商品价值的过度包装,无不影响着人类自我认知、自我实现的方式,使我们从自给自足的生产者 进化 成了 买卖机器 。 本书从18、19世纪商品经济发轫的欧洲入手,展现了消费主义、商业文化诞生和发展,并成为现代生活中心的过程,揭示了世界向消费社会的转变和商人权力的急剧上升,是如何将我们制造成 消费者 的。
袍哥是1949年之前活跃于长江中上游的秘密社会组织,其影响力与青帮、洪门不相上下。当其*盛时,川省约有70%成年男子加入,影响力及于各个角落,在川军、湘军中影响巨大,也是清末革命中的重要力量。 《袍哥:1940年代川西乡村的暴力与秩序》从一桩1939年的杀人案和一本尘封七十多年的报告出发,结合丰富的图文资料,细致入微地考察了袍哥组织及近代基层社会的权力运作,审视了袍哥成员及其家庭在动荡的大时代下个人命运的沉浮,揭开具有神秘色彩的袍哥世界的 日常 面目,呈现出一幅饱满、立体、生动的近代川西社会图景。
本书按照议题分为六个部分,分别为党建引领、社区治理、业主自治、城市治理、城乡交错、对话 新社群时代 。内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对社区治理的最新基层实践的呈现,如党建引领、社会治理共同体、治理下沉等,二是提出了若干具有原创性的思考,如社区性公德、人格化自治、新社群生活等。如党建引领部分关注了近年来城市社区治理最重要的创新实践,探讨了基层党建如何与陌生人社会相融合,党建如何转化为治理绩效等问题;社区治理部分关注到城市基层若干重要治理现象和地方实践,比如治理下沉、三事分流、文明城市创建等,提出了社区性公德、人格化自治等重要的创新性思考;城乡交错部分则聚焦都市与乡村结合和过渡地带这一特殊社会地理空间的若干问题,探讨了城乡交错地带的治理特点,并对当前各地正在推进的郊区新城问题阐述
位于香港尖沙咀的重庆大厦,看上去十分老旧,在寸土寸金的香港闹市如同孤岛一般,但它是世界各地背包客的廉价落脚点,是非洲、南亚商家的重要交易场所。据估计,从重庆大厦出货的手机,大约占撒哈拉以南手机交易的20%。这种与中环所代表的香港全球化枢纽角色反差极大的角色,被作者麦高登称为 低端全球化 。 《香港重庆大厦:世界中心的边缘地带》通过引人入胜的故事,展现了大厦居民与国际商品、金钱、理念之间错综复杂的联系。
脑科学前沿译丛引进翻译国际脑科学前沿研究成果,以期进一步推动我国脑科学事业的发展,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贡献力量。 本书是译丛中的一册。作者介绍了自杀行为的神经科学研究成果,涉及从人口遗传学到大脑成像的各种方法。全世界每年有将近100万人自杀。然而,与人们普遍认识相反,自杀其实是可以预防的,本书通过用神经科学揭示了自杀是什么,它是如何引起的,以及如何治疗,为今后预防和干预自杀、降低自杀率提供了非常重要的科学指导。
杀婴、投毒、天灾、瘟疫 这是中世纪作者笔下犹太人身上被烙印的罪名。他们是当时人们所集体憎恶的对象,是社会所敌视和驱逐的替罪羊。 从中世纪的犹太人集体迫害事件出发,勒内 基拉尔在本书中承继了自己先前著作提出的 模仿欲望理论 ,紧紧追踪贯穿人类历史古今的一种重要现象 迫害。他认为,人的欲望不是源自自身,而是源自模仿他人;人们只是意欲他人所意欲的东西。凭借此理论,基拉尔解读了不同人类文明的各大神话传说,从字里行间发掘出了社会多数人对少数人实施集体迫害的种种模式:当社会出现危机时,在模仿欲望的驱动下,整个社会将矛头对准少数群体,通过消灭或者驱逐他们来消除危机。不论是远古神话还是人类历史,替罪羊的迫害牺牲一直是每个社会秩序的创建原则。
党建品牌建设是最近国企党建的热点,本书稿精选了许多这方面的经典案例,对国企党建品牌建设的现状和具体要求做了细致的分析,并对国企机关党建品牌、生产企业党建品牌、服务企业党建品牌、能源企业党建品牌、建设企业党建品牌建设做了具体分析和精心设计,有助于国企党建工作的深入进行,也为广大国企的党建工作提供了重要参考,是国企党建品牌建设的实用手册。本书稿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党建党史研究室在进行大量国企党建建设调研的基础上组织编写,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生产的政治》是国际社会学会前会长、国际知名社会学家布洛维的核心作品,国内首次翻译引进。从对西方劳动过程研究经典理论的反思和批判出发,布洛维叙述了四十年来深入到不同国家的工厂中做工的见闻与经验。他对不同社会形态下的各种生产政体进行历史比较研究,讨论不同国家和制度下的生产与政治的关系,分析了影响生产体制的微观因素,以及国家与市场等宏观因素。终,布洛维希望寻找到社会主义实现的理想道路,以及工人阶级在实现这一变革中的地位与作用。 在本书中,布洛维创造性地提出的 生产政治 与 工厂政体 概念,是当代马克思主义传统的劳工社会学的重要理论基础。而他 返回到生产的中心性 和 把工人阶级带回分析 的主张,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研究传统的回归,启发了当代劳工社会学的研究。
简约主义在现代乡村治理中,是否还有制度空间? 过去成功的乡村治理实践,对创新乡村治理机制有何启发? 乡村社会的变迁,对基层治理提出了哪些新的挑战? 有为而治,有为但不乱作为。吕德文教授基于 广、泛、深 的田野调研,从节俭、高效两个关键词出发,对乡村治理的体制、机制以及当前新的治理举措,展开了深入研究,尝试探讨乡村治理现代化的一种可能性:通过激活简约主义传统来优化乡村治理体系。 作者扎根田野,基于实证经验,着重探讨了三大问题:乡村治理的制度空间,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具体实践,以及乡村社会变迁视阈下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归宿。书中解释了那些成功的乡村治理实践是如何创造性地转化原有的制度空间的,而一些现代的做法产生了怎样的结果,既有对乡村治理中老问题的新阐释,又有对乡村治理中新现象的理性
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型,城市基层组织逐渐成为中国城市治理体系的特色,更成为理解我国城市社会秩序运转的关键切入口。 在本书中,作者充分利用在南京、上海、深圳等各大城市社区街道获得的田野经验,记述了我国城市街道、社区以及居委会工作现状,进一步剖析目前存在的 城市治理 问题,就如何激活居民自治、激发社会活力,从而在政府和社会之间形成有效互动的论题展开充分探讨。借此观察与研究,希望能够加强基层治理能力建设,这对于我国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而言,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脑科学前沿译丛引进翻译国际脑科学前沿研究成果,以期进一步推动我国脑科学事业的发展,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贡献力量。译丛由我国脑科学领域著名学者中国心理学会理事长李红、北京大学麦戈文大脑研究所教授周晓林、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部长罗跃嘉领衔翻译。本书为译丛的其中一册,作者安娜?亚伯拉罕利用神经科学的工具来揭示创造力这一广阔而复杂的领域和其他重要问题的答案。深入介绍了创造性思维的复杂运作方式,解释了当我们在创造性模式和非创造性模式下运作时,我们的大脑会发生什么。本书展示了创造力神经科学领域的国际领先水平研究成果,对于揭示脑科学研究的发展方向、培养未来的科学人才等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
入选新*读书年度好书、世纪出版年度好书! 《中华读书报》、《新京报书评周刊》、《新周刊》 澎湃、界面文化、凤凰网读书等媒体好评推荐! 小区是中国城市小的行政规划,人们在其中出生、成长、生活,获得情感和知识。 父母与子女的融洽关系、商贩与顾客的相互照应、清扫积雪的环卫工、几年不见的老熟人的寒暄、遛狗的退休老人 这些日常生活中真实的场景在没有规划的情况下出现,转瞬即逝,不会留下文字,也不会进入历史。 本书是一次全新的尝试,作者以自己居住的小区为重点,试图记录那些不间断流动、不会进入历史档案的景观、人物和语言,将其纳入未来的史学视野中。在捕捉流动性的意义上,人人都是社会学家,人人也都是历史学家。
戴维 卡普以自身经历和社会学的想象力,结合主、客位 两种视角和方法,通过对 50 名抑郁者的亲密访谈,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抑郁经历、想法和感受,为揭示抑郁症复杂的社会过程提供了独特的社会学视角。全书聚焦于抑郁者如何理解这种从本质上来说是模棱两可的生活情境,他们的抑郁意识如何随时间推移而发展,他们如何看待精神病学和药物治疗,从而如何与家人和朋友打交道。抑郁之痛苦不堪言,且不可预测,卡普的采访时而尖锐,时而令人不安,时而幽默,时而睿智,让我们惊叹于抑郁者在处理痛苦时的勇气,也听到了抑郁的真实感觉
本书是吕德文(岛叔)近几年观察基层秩序及其变迁轨迹的结集。全书分为五篇,从观世态、众生相、看活法、察世事、探秩序等方面,对城管、警察、纪检、信访等基层秩序维护者以及对微腐败、黑社会、恶俗文化等基层失序现象进行深入观察和分析,并对暴力、规则、反社会等基层社会秩序的构成要素进行细致解释,强调中国的基层社会甚为复杂,不存在一个非黑即白、泾渭分明的两极世界,基层秩序往往是诸多力量、多重逻辑构筑的意外结果,未来发展存在诸多可能性,因此理解复杂中国,需抱有敬畏之心。
为了使社会学能更好地描述后现代社会,马费索利提出了 新部落主义 的概念。他认为,相比于现代、理性的社会,当代社会恰恰位于看似稀疏平常的日常生活表面之中,位于由个人组成的转瞬即逝的小部落之中,位于它们散发出的感性、温暖、亲密、强烈的生命本能之中。 此时此地,重要的不再是 我 ,而是抱团取暖、互助共生的 我们 。我们,因他人才得以存在。 部落是人类千万年来的集体梦想,更是在当下生活中承继过去、通往未来的方式。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社区治理是社会治理的 最后一公里 。社区处于基层社会治理的关键环节,对上承接行政机关、对下面对百姓大众,是 治理 这种国家与社会互动活动真实发生的场域。研究社区治理,既是分析基层社会治理运行过程的有益视角,也是透过微观场域观察党政体制机制的合适切口。因此,对于理解当代中国社会治理、理解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理解权力的基层运作过程与逻辑而言,城市社区都是一个非常好的观察目标。本书基于作者近5年深入城市社区开展的田野调研而成。作者以社区治理主体的构成为线索,依次分析了基层党组织、街道办事处、居民委员会、物业公司、业主委员会在社区治理中的角色和作用。大量的一手访谈材料真实地再现了社区治理过程,使读者 身在其中 ,仿佛在回顾自己所生活的社区。东西方理论的反
为了更好地推动群众文艺创作,繁荣城市文化,进一步提升小剧节目的创作水平,上海市剧本创作中心与上海市作家协会多次举办长三角地区各类主题小剧节目的征文评选以及小戏小品评奖活动,这些活动不仅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同时也推动了专业和业余作者对小剧节目的创作热情。其中不乏出现了一批思想性和艺术性比较好的作品。本书遴选了2019年至2021年长三角地区小戏小品获奖作品48部:2019 难忘家国情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小戏小品主题创作征集活动获奖作品10部;2020 为了明天 长三角地区主题创作剧本征集活动 获奖作品11部;2021 光辉道路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长三角地区小戏小品创作征集活动 获奖作品 27部。这些作品选不仅题材丰富,有历史的,有现实的,有讴歌颂扬党的领导的,也有反映社会生活场景的,而且剧种形式多样,除
本书指导读者解决以下问题: 如何选出合适的研究课题? 如何对文献进行综述? 如何把自己的研究设计和所用方法交代清楚? 如何采集和分析数据? 如何解释、展示和讨论研究结果? 如何论述研究的意义或启发? 如何打磨出自己的研究问题? 如何制作表格或图像? 如何报告统计发现?如何使用 APA 格式? 如何构思并用图绘制出一个有中介的理论模型? 如何报告多元统计分析的结果? 如何对扎根理论研究的文本材料编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