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产者和普遍就业的社会中,贫穷是一回事。在消费者社会中,穷人是另一回事。在后者社会中,生活项目围绕消费者的选择而建立,而不是围绕工作、专业技能而建立。“贫穷”曾经与失业联系在一起,如今,它主要指向有缺陷消费者的困境。这种差异改变了贫穷的体验方式,对于拯救苦难产生重大影响。著名社会学家和思想家鲍曼的这部作品,对于消费者社会及其影响进行了反思和论述。在本书中,鲍曼书追溯现代历史上发生的这种变化,对其社会后果进行盘点,并考虑了与贫困作斗争和减轻困苦的各种方式的有效性。社会学、政治学和社会政策学的研究者会发现,这是关于含义不断变化的一个持久社会问题的一本无价之书。
随着人工智能不断迭代,人们不禁感到担忧:下一个失业的人会是我吗? 对于许多人来说,数字技术正在消除不需要技巧的重复劳动。本书像一部纪录片,用直白而细致的描写展示了数字化时代下真实的劳动场景:亚马逊仓库中跟随着扫描仪的节奏工作的拣货工人,游戏行业在场景一隅苦苦挣扎的金农,分散在世界各地却通过互联网协同合作的众包工人,以及那些活生生存在却被隐藏在算法背后的社交平台审核员。 人工智能或许并不能取代人类劳动。如果说数字化改变了什么,它只不过是把全世界变成了一个大工厂。
世界各地的城市和社区正在迅速变化,这些变化中引人注目的是向消费的巨大转变。以前不怎么显眼的地方,现在已被各种各样的舒适物设施与活动所占据,如餐馆、酒吧、咖啡馆、画廊、公园、学校、博物馆、俱乐部、沙龙…… 这些舒适物以组合的形式,共同创造出独特的场景,这些场景赋予城市生活以意义、体验和情感共鸣。 场景理论研究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以特里·克拉克和丹尼尔·西尔为首的新芝加哥学派,对美国1200多个城市和国际38个国际性大都市成千上万种的舒适物设施与活动进行分类统计、整理与比较研究,形成了一系列重大学术成果。 《场景:空间品质如何塑造社会生活》一书主要致力于诠释:场景是什么、它在哪里及其为什么重要。通过大量的数据与案例分析,整合前人的研究成果,构建出国际上分析城市的文化风格和美学特征对城市发展作
在差异化对立日渐显著的今天,中国道路何去何从?西方理论究竟是砒霜还是蜜糖?在根植儒家传统的土地上如何开出现代之花?这本书会告诉你答案。 本书具体分为“我们的问题意识:对美国的中国研究的反思”“中国乡村振兴:历史回顾与前瞻愿想”等数章内容。
本书为《基层政权:乡村制度诸问题》的第三版,作者此次修订的目的在于增强表述的准确性,内容基本保持不变。全书共十章,具体内容包括 历史:地方权威的授权来源 角色冲突:公共服务与垄断经营 乡规民约体现的村庄治权 基层财税制度及其政治后果 人事更替与组织化支持 乡村政治观察 个人与公共:两种关系的混合变形 分割的管辖权 村民与国家 和 乡村制度诸问题 。本书以政治社会学和法律社会学为研究视角,讨论了中国乡村社会的权力分布、角色性质及其与国家政治的关系,是一本经典而深刻的关于以基层政权权力运行为核心的乡村问题专著,对未来中国乡村建设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研究》系2021年度国家出版基金项目。该书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农村基层党组织在形势与任务、机遇与挑战、领导体制改革、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反腐败斗争、优秀党支部书记培养等方面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综合运用党建学、社会学、政治学、历史学等多学科理论及点线面相结合的方法,对其中的基本问题、基本经验、基本规律进行客观记录与深入剖析,力求深刻回答我们党为什么完全有信心、有能力团结带领广大农村干部群众克服一切困难夺取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胜利,阔步迈入乡村振兴与农村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新时代。
本书近距离介绍了促进社会变革的多种对话方式和过程,包含深入介绍的10种对话方法,以及简要介绍的15种。这些方法既有原理作为支撑,也提供了大量的具体研究案例,包括深度民主、欣赏性探究、开放空间技术、前景规划、世界咖啡馆、和平学校,等等。本书为对话实践工作提供了基础,清楚区分了对话和其他的会话形式,鼓励人们由传统的互动模式转变为对话。本书的几位作者作为一个跨国对话实践团队,基于自己的实践,对在什么情况下应具体使用何种对话方法提供了指导,为促进社会的发展和变革提供了专享的和不可或缺的资源。
普利策奖获奖者劳丽·加勒特,是全球知名的卫生防疫科学记者,拥有了不起的文笔,在本书中,她非常严谨地采用发生在印度的鼠疫、发生在扎伊尔的埃博拉等五个典型案例,生动讲述了全球公共卫生的历史经验与教训,内容丰满而真实。她用专业的知识,科学的逻辑,生动的语言,栩栩如生地再现了一幕幕抗击疫病的故事和应对突发事件的场景,希望能借此提醒人们,人类还将不断受到病原微生物的挑战,我们需要做好充分准备。该书在西方出版发行多年,被《出版人周刊》誉为卫生防疫领域像《寂静的春天》一样的巨著。
......
如果你问他是干什么的,他会说他是个作家。这位作家在20世纪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比任何其他作家都大。 各路人等,各种职业,各种背景,各种命运,各种性格,只有这些“社会图像”中的人物才能反映出社会的面貌,而社会终究是有许许多多的个人和他们的故事组合而成的。本书足以证明德鲁克是最有实力的随笔写手。 德鲁克自称,从写本书开始,他“所写的一切无不强调人的多变、多元,以及独特之处”,他要对抗的,是一个集权当道、讲求统一与一致的时代。他笃信只有独立和多元的特质,才能护卫人类社会的价值,并培养领导力和公民精神。 正是基于此意义,应该让更多的中国人读到本书。
本书通过阐释地理标志概念、性质、基本特征,结合我国地理标志保护制度与境外靠前法和靠前条约,对地理标志的认定与保护进行系统分析。
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周沛的著作《社区社会工作》, 从社会工作专业的角度对社区社会工作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研究,集理论性、专业性、操作性于一体,是目前不多见的全面、系统介绍社区社会工作的专著。 该书从纵横两方面追溯了社区社会工作的思想渊源、理论基础、价值体系,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介绍了社区研究、社区建设、社区发展、社区服务的意义和基本原则,并针对我国社区建设的实践,介绍了社区社会工作的方法。
城市社区建设,是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到阶段的必然要求。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城市基层社会结构面临重组,社区的地位和作用显得非常重要,社区建设的要求显得越来越迫切。 社区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从社区居民迫切要求解决和关注的问题入手,为广大社区居民提供多样化、多层次的服务,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要以社区组织建设为核心,以社区服务为龙头,全方位地推进社区治安、社区卫生、社区文化、社区教育、社区环境及社区保障服务等项工作。当前,尤其要重视做好社区为老年人服务的工作。
本书系统梳理了中国基层社会治理的地方实践经验,着重以改革开放以来成都实践探索的历程为着眼点,探寻中国基层社会治理变迁的动力机制、演化特点及与政府治理的关系,寻求基层社会治理的基本规律。成都市设立城乡社区发展治理统筹领导机构、以社区发展促社区治理、以诱致性制度变迁促进基层治理改革、以系统思维营造基层社会治理生态、对多元社会主体进行赋能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为进一步深化中国基层社会治理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提供了些许有价值的参考。
20世纪末期以来,网格化被应用于政府管理的各个领域,形成了。本书系统梳理了网格化管理发展的历史、地位及作用,基于网格化治理理论,构建了网格化治理模型,详细介绍了网格化治理模型在北京市东城区的实践应用和自检修复的机制探索,并对网格化可利用技术和智慧城市未来发展进行展望,为我国探索和应用网格化城市治理模式提供了有益参考。
本书通过对11个全国社会工作典型管理案例介绍、分析、研究,分别对社会工作管理过程中所涉及的规划力、组织力、项目力、参与力、团队力、整合力、发展力、创新力、价值力、赋能力、生态力、系统力等12种管理能力进行案例分解,11个案例具有鲜明的典型性,在规划管理、组织管理、项目管理、生态管理、赋能管理等创新领域具有鲜明的引领性,在全国具有示范意义。本书内容的主要特点;一是社会工作管理案例尚属业界本,选择的案例分别获得过省部级一等奖、二等奖,案例质量较高。二是社会工作管理案例分析与社会工作管理能力体系建设在书中相互印证相协同,通过案例分析得出创新的社会工作管理十二力体系有较强创新性。三是案例撰写通俗易懂,具有较强实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