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辜鸿铭*影响的著作,书中他以极大的热情将中国传统文化介绍给西方世界,在中西文化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日语当中有很多像「内と外」、「世間」、「しつけ」、「けじめ」、「義理」、「遠慮」、「おかげさま」、「もったいない」等词汇很难直译成汉语,即使勉强翻译如果不理解其文化背景,学习者仍然无法掌握其使用方法。本书正是通过对这类词汇的讲解,使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日本文化,了解日本人内心的想法。本书以中高级日语学习者为读者对象,同时也是日语老师们的好帮手。
在这项令人振奋的新研究中,作为全球*杰出人类学家之一的;莫里斯 布洛克向我们提出,对认知科学的理解将会丰富(而非削弱)社会科学家的研究。他对社会与文化人类学的自然主义进路进行了论证,向我们介绍了各认知科学学科的发展(如心理学和神经科学),并探讨了这些发展对人类学的各种核心议题而言有何意义。这些议题包括个人或自我、宇宙观、亲属、记忆和全球化。在开篇,布洛克带领我们探寻了人类学的历史,并说明了在此过程中自然主义进路为何与如何遭到了抛弃。他认为,这些曾经合理的理由如今都已不再有效了。然后,布洛克向我们展示了对社会与认知科学工具的同时使用,如何能够对诸如自我、记忆、时间概念化等议题的探讨有所裨益。本书必将在诸多学科的学者和学生中激起新的辩论。
%26nbsp;%26nbsp;%26nbsp;%26nbsp;《乌合之众:群众心理研究》 出版于1895年,是学习社会心理学的入门读物。这本书运用生动的词语讲述历目前的重大事件,同时
《二十世纪中国学术论辩书系》是一套熔资料性、思想性、学术性、可读性于一炉的大型系列书籍,是二十世纪关于中国哲学、历史、文学、艺术重要学术思想的汇要,共四卷四十册。本卷为“新时期人与文化的反思”分册,具体包括了:关于人道主义的论争、我国文化讨论兴起的原因及发展过程等方面的内容。
本书是南京财经大学中文系资深教授石钟扬撰写的文化散文的结集,分为“心海漫游”“生命风景”“心灯闪耀”“寄语天国”等四辑。在这些散文里,他一方面融入了自己的学术观点和见解,一方面以述师友、怀故人为主要内容,文笔优美,观点新颖、感情真挚。
《从内陆边疆到民族地方--杂谷脑河流域的市场演化与族群互动》通过清代以来川西北杂谷脑河流域市场体系的演变过程,以及这一过程中族群接触与互动的生动故事,观察更大政治经济体系场景中的区域社会变迁。首先,作者运用以世纪度量的长时段视野,对明代以来政权更迭带来的社会断裂观念持警惕态度,从而把握时代变迁背后的历史潮流之延续性;其次,过往研究时常把边疆与内地、中心与边缘对立起来,《从内陆边疆到民族地方--杂谷脑河流域的市场演化与族群互动》作者(王田)在注意它们之间因为空间距离而造成差异性的同时,强调其内部的相对性;再次,作者避免将当下的民族区分方式,生硬套用于杂谷脑河流域长期以来纷繁复杂的族群分类知识上,动态地考察族群认同与族群关系,在此基础上考察区域市场格局的嬗变过程、当地族群对自我和他
深冬的世纪末,仿佛一切都悄无声息,CCTV《纪录片》栏目开播。在崇尚真实的精神感召下,纪录者默默耕耘着这块领域,真实地反映社会、历史、思想和文化的观察、思考、感触和追忆,纪录片是中国社会生活和历史变迁的影像见证。 书籍阅读具有鲜明的个人性、选择性和随意性,文字的深沉也是别的媒体无法比拟的。相对于一闪而过的屏幕,读书就显得从容许多。 《影像中国》是一套有趣的书,图文并茂,叙述生动,随便翻翻,开卷有益。
湖南人做事认真、肯吃苦,并且他们大都天生多才干。岳麓书院门口“惟楚有才,于斯为盛”的牌坊,可以说很恰当地道出了湖南人的自信。湖南人在百多年的历史中开始了接力式的救亡图存,开始了华夏复兴的征程,这一切,彰显了湖南人的伟大。 胆识超凡,负气霸蛮——湖南人的性格气质。我们认识湖南人既可以看到他们坚毅执著、卓励敢死的气势风度;经邦济世、忧国忧民的社会责任心;沉稳务实、朴实淳厚的士风民风等,但也可以从其他侧面、甚至反面来认识湖南人,看看湖南人的偏执、蛮动、狂躁……湖南在近代的崛起,是历史的沉淀,是时势的使然,是文化性格决定,更是湖南人以天下为己任的豪迈气概的结果。
傈僳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北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及迪庆藏族自治州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历史上,傈僳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没有创立文字,只能口耳相传、刻木结绳记事。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大力开展傈僳语言文字推行工作,积极进行傈僳文编译出版。因此,整理研究傈僳族的历史文化、民风民俗等工作也得以陆续开展,其中涉及较多的有傈僳族的医学、文学、教育、音乐艺术、体育竞技等方面的内容。基于此,本书对有关傈僳族研究的文献进行全面系统的搜集整理和分类著录,以期能为傈僳族或傈僳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一本重要的学术工具书。
在中国的乡村社会史及乡村人类学研究中,以“搭套”、“换工”、“帮忙”等农耕习惯作为主要考察对象,这可能是首次;以“村落共同体”与“变迁”作为核心概念,这也许是。 本书集中考察了近代华北农村在农耕生产上的各种结合关系,特别是在当时极为流行的搭套、合具、换工、帮忙、役畜借用等农耕结合习惯,并尝试通过对这些农耕习惯的“近代特征”的阐释来说明处在变迁中的中国农村社会的时代性质。 本书意在揭示:农民的日常的细小行为乃扎根于一片深厚的文化土壤之上;平凡而普通的农耕习惯背后隐藏着乡村社会基本性格。
本书是辜氏最有名的英文著作,曾被译成德、法、日等多种文字。在《中国人的精神》中,辜氏以旁征博引、汪洋恣肆的笔法,论述中国文化的精神要义,对比东方人和西方人的品质差异,在彰显中国传统的独特价值的同时,也揭露了西方文明的深层弊病。新译本附录了相关论争文章,还选配了100余幅图片,与辜氏的雄文相得益彰。
本书是由北京大学世界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心编写的专门致力于现代化研究的学术刊物,本辑为创刊号,共收录论文14篇,从理论上对现代化研究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提出新的学术观点,同时还结合实践作出了具有代表性的个案分析,并对国内的*研究动态作了较为详尽的介绍。
少数民族语言中的汉语借词研究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 两千多年来,汉语对周边语言产生了非常深的影响,汉语借词进入了词汇的所有层次。在许多少数民族语言中,不但有现代和中古汉语各种方言的借词,也有大量上古汉语借词。上古汉语借词的存在使历史比较变得更加困难,因为语言接触发生得越早,鉴别借词和同源词之间的区别也变得越难,以至于某些语言的系属关系没有得到学界的公认。只有深入地了解借词,才能准确分析中国语言之间的历史关系。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汉语借词的历史层次》共收录中国和法国学者的七篇论文,讨论白语、哈尼语、水语、藏语、瑶语和拉珈语等语言中的汉语借词的层次问题,希望这些文章能对少数民族语言中的汉语借词研究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汉语借词的历史层次》由向柏霖等编著
一部另类的《中国通史》;一部探究中国人文化基因的力作;一部具有文化穿透力、令人豁然开朗的“大历史观”。大视野:历史长河中的中国人性格的风土模塑。 大纵深:上下五千年中国人性格演进之踪迹。 大揭密:双重性格下的中国人生存之轨道。
《我和你》通过探讨“我和你”与“我和它”两种关系范畴,区分出经验世界与关系世界,对西方近代以来的哲学进行了深入的反思。“我和你”的关系存在于两个能动的主体之间,不是主体对客体的认识,而是两个主动主体的
编写的这本《民族学通论》是一部力图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原则为指导,主要运用国内各民族包括汉族和少数民族的资料,以及世界各地区各民族一些有关的最研究成果,来阐述民族学的基本原理及其研究的对象、内容和方法的著作。
什么是真正的中国人?我们现在已经知道,真正的中国人就是有着赤子之心和成年人的智慧、过着心灵生活的这样一种人。简言之,真正的中国人有着童子之心和成年人的智慧。中国人的精神是一种永葆青春的精神,是不朽的民族魂。 中国文明是一种真正的道德文明。它不仅首先公认一种道德责任感,将它作为社会秩序的基础,而且其次还使人们能够完满地获得这种道德责任感。在中国,教育方式、统治方式和所有的社会制度都为这一目标服务,即致力于培养人们具有道德责任感。所有的见习、个人生活的追求等无不被鼓励和设计以服务于人们容易服从这种道德责任感。